中醫 X 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議題一直被受關注,上月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政府將加大提供醫、教、社協作服務,而社福界也發展各種計劃及介入方案促進市民精神健康,當中包括一些創新服務,例如以中醫提供支援。 雖說創新,但又十分符合傳統智慧,就是處理許多情緒病患者所面對的失眠問題。參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健康拆焦中醫青少年情緒健康社區支援計劃」的註冊中醫分享,睡眠質素是辨識精神健康的主要方法,採用中藥調理身體及紓緩失眠狀況,當患者睡眠質素改善,身體會加強自我復元能力,從而改善情緒,這是中醫所說的疏肝解鬱,同時亦會綜合考慮個人身體狀況,進行多方位治療。 機構透過中醫師、臨床心理學家、表達藝術治療師及社工之間的合作,由去年中至今,近80名12至24歲年青人接受了中醫師諮詢及治療,以及參與表達藝術、運動及自我認識小組等,效果理想。 中醫介入和治療雖是計劃重要部份,但最終目的是了解年青人的根本需要,陪伴他們探索及擴闊生活選擇,協助重整自我價值。負責計劃的社工提到這些年青人非常渴望有人聆聽他們的聲音,只要提供一個安全空間,以接納的態度聆聽,他們都很願意表達自己。當感受得以抒發,改變就隨之而來。中醫師也有類似觀察,因此面診時也會與年青人傾談,嘗試紓緩不安及焦慮情緒。 無論甚麼的介入及治療方案,聆聽都是非常重要一環,在年青人成長路途上多一點包容和肯定,少一點責難和標籤,或許能夠減少精神健康問題,避免不幸事情發生。 文章刊於2024年11月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培育院舍主管成為關愛領袖

隨著香港人口的高齡化,對於長者及殘疾人士的院舍照顧需求愈發迫切。然而,院舍的運營絕非易事,管理層面臨著照顧服務、人事管理、財務及物業管理等多重挑戰,必須具備全方位的能力。因此,院舍主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領導力和管理知識,以應對日益複雜的需求。 為了推動業界人才的發展,社聯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下,啟動了為期三年的「香港賽馬會院舍主管關愛領袖培訓計劃」。該計劃涵蓋40小時的專業培訓,並設有實踐工作坊,部分參加者還有機會參加海外考察交流。首屆計劃吸引了30間社福機構的80多位院舍主管參與。 此次培訓內容多樣,學員們透過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等互動方式,深入學習以人為本的照顧模式,並提升在督導、團隊管理、衝突處理及危機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旨在培養出具備關愛精神的領袖。此外,社會服務界也強調跨專業合作,近30位業內外專家受邀分享他們的管理心得與實踐經驗,啟發學員重拾初心,增強信念。 參加培訓的院舍主管們反應熱烈!他們未來將攜手策劃和組織「院舍共享平台」,不僅要延續課程所學,還要建立一個開放互動的支援網絡。這是一個凝聚業界人才的契機,讓大家攜手推動服務發展! 文章刊於2024年10月3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聯舉辦首屆「至善獎」

社會議題越趨複雜,服務需求亦不斷增加,社會服務機構積極為巿民提供優質服務,但同時面對許多挑戰,社聯最近邀請機構會員參與「社會服務機構營運及籌募情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受訪機構面對人力資源挑戰,亦有近八成面對財政資源挑戰。同時,機構也有其他發展需要,包括數碼轉型、創新能力,以至跨界協作和評估績效等。 籌募經費方面,逾三成受訪機構於2023-24年度所獲的資助及捐款金額較去年度減少;約四成受訪機構表示與去年相若;有所增加的不足兩成(18%)。再者,逾四成受訪機構預期於2024-25年度所獲資助及捐款將會減少,機構都盡力以各種方法突破環境限制,跨界別協作是重要策略。 事實上,社會服務範疇多元,不單福利服務,而在醫療、房屋、文化發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均推動各類型的項目,需要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除了一直致力構建跨界別協作平台,提升機構的專業能力及促進互相學習,社聯今年設立「至善獎」,表揚卓越的項目,促進跨界別在社會服務實踐方面集結資源、持續交流和進步,以共創形式提供更具影響力的服務。除不同服務範疇的獎項外,亦著重革新,嘉許在創新、績效、跨界協作、使用者共創、能力建設和小本項目效益具有卓越表現的項目。 2024 -25年度「至善獎」現正接受報名,廣納社會服務界的申請,「卓越革新組別」及「卓越服務組別」合共18個獎項。為促進跨界別共創,獎項計劃將邀請政府部門、慈善基金會、企業和學術機構等跨界別人士作為評審,促進社會服務界與不同界別的學習與交流。「至善獎」網站:https://award.hkcss.org.hk/ 文章刊於2024年10月2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立法會議員體驗照護食

推動「照護食」以支援吞嚥困難人士及照顧者,工作範疇廣闊,政策倡議是重要一環,讓政府及議會感受公眾在這方面的需求,以至最新發展,從而制定更全面的政策。這星期初,社聯照護食工作小組特別為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委員舉辦「照護食試食暨業界分享會」,試食飲食集團研發的「咖哩雞飯」和「鮮茄豬扒飯」等照護食餐膳。 議員對研發符合國際標準且在地的照護食很感興趣,認為可令吞嚥困難人士有更多選擇及紓緩照顧者的壓力。從新興食物吸收所需營養,同時享受舒適安全的用餐體驗,餐膳味道賣相俱佳,相信令人易於接受。有議員亦在社交媒體分享今次體驗,說食物保留原味:「雞有雞味,菜有菜味」,加上仿照埋食物造型,相信吞嚥困難人士可以食得開心。 工作小組亦分享外地支援吞嚥困難人士及照顧者的政策供議員參考,從前線服務的經驗,只是一星期購買兩餐照護食餐膳,已可逐步減輕照顧者負擔和壓力。 照護食不單是一項貼心的服務,更是把握人口高齡化下的銀髮經濟機遇,進一步推動軟餐科技發展,產品推陳出新,價格亦更可負擔,照護食話題不再局限於醫護病患之間。飲食集團亦表示,推出產品後,市民反應熱烈,日後會致力研發更多傳統中餐照護食,惠及有需要的巿民。 文章刊於2024年10月1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支援休學青年

青年精神健康一直被受關注,新學年開始更是高危時期,九月開學至今只一個多月,已發生多宗令人十分難過的學童輕生事件。政府去年底實施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加強跨部門協作,以支援學校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該機制實施至今年底並作檢討。 無論哪種機制,取得成效的關鍵在於能否獲得青年及其家人的信任,服務適時及無縫接軌,同時亦需要其他服務計劃補漏。《社聯政策報》今期訪問一個服務受情緒困擾而暫時休學青年的計劃,從前線同工的觀察或能讓公眾理解青年的處境。 香港小童群益會「攜晴計劃」2023/24年度於觀塘及黃大仙區服務三十多位休學青年,多由學校社工轉介。該計劃社工分享,不上學的原因各有不同,包括因疫後不適應復課而焦慮、未能適應升中生活而感到孤單、追不上成績和在學校感到挫敗等。他們比較慢熱,有些在轉介面見時一言不發,或者一句起兩句止,又或者需要很長時間才習慣中心的環境,有不少更不想踏出家門。 為了讓青年在中心感到舒服,進行活動時有特別安排,例如房間佈置、調整房間燈光、播放柔和音樂,亦會放置可愛的毛公仔,讓參加者感到舒服安心。至於暫時不想外出的參加者,社工會先與他們保持溝通,直至他們願意踏出家門。 部分參與「攜晴計劃」的青年,狀態較為消沉,計劃同工亦會調整步伐,因應他們的興趣設計活動,一步步引領他們走入社區。其實,他們有很多未被看見的才能,同工會透過個人或小組活動發展他們的潛能,例如透過敍事手法讓青年分享心事,特別是生命中的點滴,陪伴他們重塑自己的故事。 計劃雖支援區內學校轉介的學生,但沒有以學生重回校園為絕對目標,而是希望在休學期間協助他們發掘自己成長的方向。這很需要校方支持,部分校長甚至同意把學生參加計劃的時數計入上課時間,讓學生可稍為放下課業壓力。至於家長方面,社工亦一直與他們聯繫,排解憂慮,同時亦與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緊密合作跟進個案。期望這類計劃能擴展至其他地區,協助更多有需要的青年。 文章刊於2024年10月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