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科技博覽」即將舉行

還有兩個多星期,第二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即將開幕,在灣仔會展一連四日舉行,規模較去年大超過一半。屆時會有近130個參展單位,展出約380件來自本港及世界不同地區的發明及產品。 「有得睇、有得試、有得玩、有得食」是筆者常掛在咀邊的口號,不只為了吸引多一些參觀者,筆者更想帶出一個訊息:大家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來嘗試最新面世的科技產品,了解創新科技的趨勢,體驗新技術如何協助我們突破限制。 當想到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限制,博覽會亦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出席的活動。 由決定把推動樂齡科技作為工作重點、開展研究、去年中首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到政府提出成立十億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事情發展得很快,可能亦反映了創新科技對改善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今年博覽會展區佔地近8,500平方米,地方比去年大逾3,000平方米、展商和展品也有更多。特別設有三大「特色主題館」,包括展示本地、日本及澳洲等國家科技的「智能安全家居體驗館」、為長者及有吞嚥困難人士提供的不同型式食物的試食及煮食示範專區「頤養適食」、以及展示參考了日本樂齡科技產品租賃服務及管理流程而設的「樂齡科技器材租賃體驗館」。 另外還有「輪椅體驗區」,展出多款具不同功能的輪椅,包括首次從日本引進的展品;以及促進長者及青少年跨代共融的「互動體驗區」,以互動展覽模式加深公眾對樂齡科技的認識。 推動「樂齡科技」在香港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長者及殘疾人士都能夠過著安全、舒適和自主的生活,同時紓緩照顧者的壓力。「落得樓」試驗計劃是經過去年展覽後成功促成的計劃,我們相信今年將會有更多產品推展落戶,貼地應用。 今個月22至25日,「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見! (文章刊於2018年11月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企十年躍進

收拾舊物,找到十年前出版的《社企指南2008》,時光飛逝,還記得當年社聯成立「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提出關於社會企業的政策建議,當時莫說社會大眾,政府、商界以至社福界對社企認識也不深。十年過後,社企的數目由最初約200間增長至今年逾650間,成為一個日漸壯大的界別。 我們常著眼於個別社企的社會效益,關注它能否利潤與社會意義兼備。然而,對於社企界整體所創造的價值,卻討論不多。 社企帶來的改變有三,首先是社會服務提供者更多元化。一直以來,本港的社會服務主要由政府及社福機構提供,隨著社企界的出現,更多非受資助的機構、公司及個人參與其中。調查顯示,營運社企的商業或非慈善機構由最初寥寥可數,到去年首次高於營運社企的慈善團體數目。這顯示愈來愈多不同背景的人士參與社會服務的提供,而商界投資社企亦日趨普遍。 社企的定位亦有所轉變,初年大家往往把它定位為「扶貧」措施,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現時社企的服務已涵蓋房屋、社區發展、兒童、安老、環保等方面,對社會的影響已不限於防貧滅貧,更是以自負盈虧的創新模式改變社會各個面向。 例如一個叫「綠腳丫」的社企由一群有心的家長成立,透過親子共讀及各種活動,促進親子關係,而閱讀又可以提升兒童的語言、溝通、觀察、聯想等學習能力,這也是一個難得的公民教育平台。 最後是對消費模式的影響。社企的出現令巿民不再只著眼於產品的價格,同時關心背後的意義。近年有關良心消費、責任採購的運動相繼出現。 這股結集和發揮社會資本的營商模式,肯定會繼續壯大。 想了解社企的最新發展,可於11月3及4日 (週六、日) 親臨荔枝角D2 Place一期參加「美好生活節」,體驗由40多間社企透過唱作表演、互動遊戲、多元工作坊、手作市集等活動,展示的各式「美好生活」方案。 (文章刊於2018年10月3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電影叫好與叫座

社聯首次參與出品電影《非同凡響》,雖然過往曾製作微電影,而且反應非常好,但當要製作一部在戲院公映的長片,面對的難度真的不可以同日而語。當然,電影可產生的影響力亦大大不同。 過往出品的微電影,得到網紅推介又或引起某些網絡群組的共鳴,都可以得到很多人轉發及觀賞。舉例說,社聯曾製作兩段關於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的微電影,其中《生如夏花》得到港澳台SEN家長群組的推介,在網上有接近一百萬人觀賞;而《認識亞氏保加症》亦錄得數十萬觀賞數字,很多人都說看完才明白甚麼是「亞氏保加症」。 經過三年籌備,電影《非同凡響》終於上映,由試片、優先場、包場以至公映,都得到很好的評價。無論影評人、專欄作家、傳媒人、家長和老師群組,當然還有社福界同工和我們的合作伙伴,都覺得電影有種難言的力量,讓不同職業和崗位的觀眾都能得到一點啟發和反思,是部難得本地製作。 可以見到,這部電影引起的社會討論比之前拍攝的微電影大許多。 電影叫好了,但叫座呢?卻仍有一段距離。雖然得到許多人推介,但由於戲院放映時間不多,而且很多都是大家還未放工放學的時段,直接影響了入場觀看的人數。事實上,不少朋友告訴我,很難找到戲院觀看,有朋友上星期日更特別從赤柱到北角觀看晚上九時許的場次。 主演的余香凝(Jennifer)在FACEBOOK上說這幾天「感覺就好似打緊一場仗」,電影公司正在爭取更多場次,多一些夜場,讓觀眾可以平日放工放學後入場,把電影意義傳達到更多人。 總之一日未落畫,導演和演員們都會繼續四出謝票,希望大家有機會入場欣賞。 (文章刊於2018年10月2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寫實有共鳴

沒想過電影《非同凡響》會帶來這麼多的迴響。 看到不少老師及家長群組都在討論和推介這部電影,很多說電影寫實、不煽情,反映香港學生的處境,看完都很感動。 在傳統及社交媒體,看到更多評論文章,有別於一般的影評,這些文章多討論電影的含意和啟示。 演員的表現獲讚賞,不論是經驗豐富或相對較新的演員,但更多的是對那些智障學生的讚嘆!這部電影印證了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雖然能力不同,但天生我材必有用。 印象深刻的是幾篇影評都有相似的論述:電影中單純的智障學生給功利主義掛帥的香港人上了寶貴的一課。 誠然,香港的教育制度還是將分數放在最高,求學就是求分數,分數高低就決定了學生的價值。同樣,在成人社會,工資和社會地位高低似乎也界定了人的價值。 電影中葉童與女兒余香凝在床邊的一段話,其實對我也是當頭棒喝。我們這代香港人,很多都是透過讀書而取得較好的工作及待遇,漸漸地讀書上學的目的也改變了,香港人也變得愈來愈功利主義,做每件事都先計算成果,不及智障學生的真摯和單純,也沒有太多空間關心身邊的人。 電影提醒家長及老師,要了解子女及學生的能力及志趣,為孩子塑造健康及快樂的成長空間,不要令他們變成考試制度的奴隸,不要為了追逐分數或名校而破壞兩代之間的感情及信任。 看了這部電影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愈來愈看到這部電影的「真」。沒有刻意誇大渲染,平淡地展現香港年輕人的處境,卻又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把這部電影送給家長和老師,每個學生都可以非同凡響,你們也不例外。 (文章刊於2018年10月1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小主角 : 珈朗

《非同凡響》今個星期公映了,這個項目得來不易,要感謝的人很多,但我想借這個機會感謝參與劇組和演員,一群特殊學校的師生和家長,尤其是謝珈朗。 珈朗是電影中的小主角,電影出現之前,他是一個看似平凡的特殊學校學生。這次拍攝機會展現出他的純真、善良、認真,不只讓觀眾和台前幕後工作人員感動,也讓老師和媽媽看到珈朗不平凡的一面。 今次電影的拍攝時間緊迫,拍攝特殊學生的戲份更要在數天內完成。有天拍攝開始前珈朗發燒了,但又不希望影響整體拍攝進度,於是等候期間一直伏於媽媽的大腿上靜靜休息,沒有哭喊辛苦,到拍攝戲份時亦表現專注。這對於一般孩子來說亦非易事,何況是患有專注力不足的孩子。 由獲導演選中、以至答允讓珈朗參與拍攝之前,謝太都經過很多考慮,曾經回絕,最擔心招來不理解的聲音,傷害了孩子,最終因老師不斷鼓勵才答應。她希望電影可讓社會對SEN孩子有多一份認識,多一份包容,少一份抗拒。謝太很偉大。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表面上十分平凡,過著平凡不過的生活,同時承擔着不為人知的重擔;那份默默耕耘的精神,卻已是非同凡響,絕不平凡的努力。 (文章刊於2018年10月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