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力更生計劃?

收緊長者綜援資格的爭議未止,政府原本提出如60至64歲受助人不參與「自力更生支援計劃」,每月會被扣減200元。最新發展是政府決定暫緩執行這個安排,直至今年八月後再議。 究竟什麼是「自力更生支援計劃」? 現時15至59歲健全綜援受助人,如非單親家長或主要家庭照顧者,若失業或每月從工作中所賺取的入息少於$2,190或每月工作少於120小時的人士(統稱失業綜援),均需參與「自力更生支援計劃」。 社署委託非政府機構營運計劃,一般要求綜援受助人簽署承諾書,每兩星期到非政府機構與社工會面,跟進尋找工作的進展。若受助人違反承諾,社署會扣減,甚至停止發放綜援金。 為協助他們就業,營運機構會因應受助人的情況,安排培訓及面試,以至就業配對,盡力協助受助人尋找工作。不過,前線同工經常遇到一些難題,年近60歲的受助人難覓工作,僱主考慮年長人士出現較多工傷情況而導致保費提高,故很少聘請較年長的人士。至於工種選擇亦不多,雖然一般清潔、保安等工種較大機會接受年長人士,但受助人如有身體勞損情況,也未必適合從事這些工作。 現時60至64歲的人口中,有接近五成只有小學或以下的程度,其中五分一更只有幼稚園程度。由於教育水平較低,年老繼續就業亦只能尋找一些基層或體力勞動工作。依前線同工所說,這些綜援人士可能未致完全失去工作能力,但多有不同健康或其他問題,較難再投入勞動市場。 再說,經濟走下坡,各行各業也蘊釀裁員,年輕的也人人自危,年長人士又如何能找到工作,當局改革制度時必須考慮這重要因素。 (文章刊於2019年1月2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會政策討論

收緊長者綜援年齡資格的爭議持續多日,政府由態度強硬到提出改良方案,民間仍有許多反對聲音,皆因受影響的是眾多生活困苦基層長者,每月少一千幾百元資助,就得節衣縮食。社福界三大組織和代表業界的立法會議員接連發表聯合聲明,抗議政府的做法。  其實政府提出的理據也非全然錯誤,長者就業率確實持續上升,說不定他日真的可以調整制度,但絕不是今天,皆因時機未到,因為基層長者就業仍然困難重重。政府當然略知實況,可惜行政考量似乎蓋過了一切,只看數字,造成今天非常尷尬的局面。 如果在決定措施前充份諮詢持份者,或許能避免這次災難性的施政困局。事實上,近年在一些民生福利政策上,例如扶貧工作,《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以至棘手的整筆撥款問題上,政府與業界總算有商有量。今次收緊長者綜援年齡資格,卻是連一份供諮詢架構和持份者討論的政策文件也沒有。可能政府覺得無論如何諮詢,坊間都會強烈反對,不如硬著頭皮「快刀斬亂麻」強推政策,但卻因而失去基本尊重和應有的程序公義,情況反而更糟。 讓公眾參與政策制訂乃大勢所趨,由設計或改動初期,釐清當中的價值觀、政策邏輯,相關利益,以至項目優次等,牽涉大量的諮詢工作才能提升公眾對政策的認受性。即使過程中遇上很大阻力,很強烈的反對聲音,但這卻是凝造社會共識、建立社會信任和有效施政的不二法門,沒有捷徑。 面對更高的公眾期望,希望政府吸取經驗,今後虛心聆聽意見,強化官民互動,才能開放更多合作空間。 (文章刊於2019年1月2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政府立即擱置收緊長者綜援年齡資格

政府近日宣布將於2月1日起收緊長者綜援年齡,申領長者綜援的資格將由60歲提高至65歲,此舉引起社會極大迴響。對於社會的反對聲音,政府官員有以下兩點解釋:  1.     60-64歲長者仍十分壯健,有工作能力 2.     若60-64歲人士有經濟需要,仍可以領取成人綜援,生活繼續受到保障  然而,上述觀點並非事實的全部。   長者就業實況不能樂觀  政府強調不少60至64歲的長者仍有工作能力,但是根據政府統計處2018年第3季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60至64歲的勞動人口比率為47.9%,較50至54歲的79.1%下降近四成,認為60歲或以上人士仍可以參與勞動市場似乎過份樂觀。政府對長者就業實況的錯誤評估,可能令長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威脅。  誠然,長者整體的勞動參與率近年或有一定提升,但基層長者就業仍是十分困難。現時60至64歲的人口中,有接近五成只有小學或以下的程度,有五份一更只有學前教育或以下的程度。而學前教育或以下的程度的人口勞動參與率只有38.7%,比同齡長者整體的勞動參與率更低。這批長者十多歲時已開始工作,而且終其一生大多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身體所受的勞損可想而知。由於他們教育水平較低,到年老時即使要繼續就業,亦只能尋找體力勞動相關的工作,要這批長者投入勞動市場實在是強人所難。  其實,政府在1977年亦曾推出類似措施,把退休年齡(可領取長者補助金)從55歲提升至60歲,但當時55至60歲市民的就業率是85%,有關措施相對合理。但現時60至 64歲人士的勞動人口參率不足五成,政府實不應在未解決長者就業問題前,便倉促推出措施收緊長者綜援的領取資格。  長者生活費即時扣減三成  政府表示60至64歲的有需要人士可以改為領取成人綜援,但成人綜援資助較長者綜援低,資產限額亦較嚴謹。  現時,長者綜援的資產限額較成年人高出近一倍(例如單人長者是$47,500,單人健全成人為$31,000,若該成人為家庭成員資產限額為$21,000)。此外,領取長者綜援的人士容許擁有自住物業,一般健全成人如沒與長者/殘疾受助人同住,則必須變賣物業及用盡有關資產後才能領取綜援 。收緊長者綜援後,相關的長者及其同住健全成人若要不跌出綜援網,就要放棄穩定的居所,對長者的退休生活保障有深層次的影響。  另一方面,現時長者綜援的標準金是$3,480,成人綜援的標準金則只有$2,455元,兩者相差$1,025,減少近三份一。除了標準金外,長者綜援的受助人現時能按其個別需要,以實報實銷的形式申請牙科、眼鏡等特別津貼,但成人綜援則自1999年起削減了相關項目。因此60至64歲受助人如改為領取成人綜援,意味他們同時失去領取這些特別津貼的機會。當他們真需要處理這些特別需要時,只能從本身已不足的標準金支付。在未能確保60至64歲人士基本的生活需要情況下,貿然壓縮對於這群組的支援,將嚴重影响他們的生活質素。  立即擱置收緊長者綜援年齡資格  收緊長者綜援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大改革,政府在推行此政策之前,並無進行任何諮詢。政府在2017年宣布有關政策時,社福界已多次去信約見政府代表,並表達反對有關政策。議會內不同派別的議員在過去兩年來亦不斷提出反對推行此政策的立場。觀乎近日社會反響,社福界、政界,以至民意對此政策的共識相信已十分清晰,期望政府聽取民意,擱置收緊長者綜援的政策。  ~ 完 ~ (文章刊於2019年1月15日《香港01》) ...

啟動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

社聯推動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項目,選址深水埗欽州街一幅由政府提供的臨時用地,計劃興建約210個一人至三人的組合屋單位,讓輪候公屋多時的基層人士受惠。 「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有助改善基層住戶生活質素,由民間起動、政府協助及促成、各相關專業及商界參與,達至官商民合作解決社會問題。  我們已向地政總署申請上述用地,同時亦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計劃構思。當區議員和居民的意見十分重要,畢竟組合屋不是四道圍牆封閉生活,而是與社區融合,租戶的生活和支援都與社區息息相關,彼此接納,互助互惠。在這種氛圍下,才有望把計劃的規模擴大,在各區合適的臨時用地上提供更多社會房屋。 不過,要擴大計劃規模,必須有足夠資金,始終龐大的建築和營運開支並非單一機構所能負擔,即使慈善基金也難以長期提供以千萬計,甚至上億元的資助。 政府必須擔當更積極的角色,為計劃出資,其中一個可行方案是設立專項的「社會房屋基金」,資助民間團體或社企營運組合屋及共享房屋。當我們諮詢地區人士,包括區議會等,均得到很正面的回應,各政黨最近也公開提出相同建議,足見社會對此類過渡性房屋的需求殷切,希望政府能夠仔細考慮。 (文章刊於2019年1月1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會房屋帶來好鄰舍

推動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以來,不時都聽到同事報來很窩心的街坊故事。這些好人好事,不少在土瓜灣道「好鄰舍」社會房屋發生。 「好鄰舍」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推出以來,規模最大、單位數目最多的項目,特色在於「樓長」制度。義務的樓長負責收集各家各戶的問題及疑難,一同協助管理大廈,不只打理共享房屋單位,還幫忙組織鄰居們一起清潔大廈的公共空間及設施。有時家居需要小修補,有水電牌的住戶也會仗義相助,颱風「山竹」來臨前一起做好防風防水措施。鄰舍間守望相助,身體力行活出「共管」精神。 過去的周日我們和營運機構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一起舉辦樓長嘉許典禮,感謝樓長付出的心力。擔任樓長的嫻姐及霞姐十分忙碌,但眼見一眾街坊住得愈來愈開心,自己也為濃厚而溫暖的鄰舍關係而感到滿足。 「住房」不只是容身之所,裡面也包含家人、鄰舍和生活。好的鄰舍關係,會為生活增添愉悅。這也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想要帶出的其中一份意義,協助有需要家庭重塑社交圈子和社區網絡,為日後遷出居住儲起力量和養分。 社聯推行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至今超過十五個月,過程充滿挑戰,每一步都不容易,每天都在學習,但看到二百多個家庭,接近六百人入住後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小孩子得到較合適的活動及學習空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文章刊於2019年1月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