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社會、經濟

社聯將於下月初舉辦一連兩天的「S+高峰會暨博覽」,團隊們都著力集結及動員不同界別和人士的力量,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框架,促進持份者協作和社會創效,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 許多專題討論都嘗試跳出傳統社福框框,例如談及氣候變化、宜居城市、科技和人才,多元種族等,以整體格局看香港社會發展,更首次與香港金融發展局合辦政策對談,論及「亞洲慈善和影響力投資的新興趨勢」,期望能夠透過跨界別協作,引發更多創新方案。第二天的博覽更有約140間社福機構、社企及影響型企業展示其回應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案,如欲參觀,可於網站登記:https://splus.hkcss.org.hk/。 對公眾而言,提到可持續發展,許多時候想到環保、減廢、節能等議題,但如要社會健康發展下去,我們還須兼顧社會和經濟層面。聯合國於2015年制定17個核心可持續發展目標,期盼指引全球共同努力在2030年之前建立更和平及繁榮的社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亞洲重要城市,香港亦有責任配合這些目標,平衡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當中涉及消除貧窮、環境保育、健康、平等共融、勞工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以至建構永續經濟等範疇,環環緊扣。 研究可持續發展課題多年的中大學者盧永鴻教授早前接受我們訪問,他提及香港社會正面對許多挑戰,需要集結社會力量共同應對,扶貧是其中重點,假如市民能共享繁榮,不用只顧為口奔馳,社會才能更均衡及全面發展。再者,香港是知識型社會,但缺少天然資源,也難以發展大型工業,因此亦應以創新作為另一重點目標,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潛力,這些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至於社會福利界亦透過各類型優質社會服務,致力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質素,促進社會公平和公正,確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健康、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權利,這些工作與SDGs不謀而合;在S+高峰會暨博覽,大家就可見到140多間機構的相關項目。然而,單靠個別界別並不足夠,須要進一步深化官商民協作才能使香港邁進可持續發展。 文章刊於2024年4月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組裝合成建築法」有利重置過渡性房屋

全港第一個過渡性組合房屋計劃 - 社聯「南昌220」去年完滿結束,每次途經深水埗,不其然走到南昌街看看,原址已為住戶項目地盤,而「南昌220」建築物組件則已落戶大埔黃魚灘,成就另一個過渡性房屋項目。 「南昌220」是首個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建成的過渡性房屋項目,也促成和完善了相關法規及作業指引,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近日發表短片(https://shorturl.at/bPX37),介紹「南昌220」解構、搬遷及重裝的技術報告,當中許多觀察對未來組合房屋發展很有參考作用。 工程去年初開始,「南昌220」所有MiC模組運至洪水橋後進行平放檢查和維護,防止模組變形,確保安全性和完整性,其後才運送去黃魚灘重新組裝。這些模組在南昌項目使用兩年後狀況仍然良好,沒有明顯的變形,能夠保持形狀和垂直度,整體可重複使用率高達95%,而結構鋼構件與模組間連接更達到100%可以重複使用,沒有任何腐蝕和變形跡象;至於屋頂結構也是100%可以重複使用。 研究團隊提出幾項技術建議,例如在MiC早期設計階段加入拆卸設計,避免拆卸時對建築構件和材料造成損壞,並且能夠有效率地重新安裝,再現原有的建築性能。再者,由於MiC建築物會因為租戶頻繁變動而受影響,故可向物業管理公司及人員提供MiC維護手冊,確保所有使用者都知道並瞭解MiC的維護方式,藉以保持MiC模組處於良好狀態。 「南昌220」是官商民多方協作的成果,踏出香港組合社會房屋和建築的第一步,亦是全球首批搬遷並重新利用為完整四層建築的MiC專案之一。整個搬遷過程高效且具成本效益,適合二次及多次重複使用,也顯著增強環境可持續性,成為解決短期住屋需要的有效方案。 文章刊於2024年3月2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62萬人的力量

Smita幫助尼泊爾族群中的長輩登記接受子宮頸檢查,甚至多走一步,帶他們到醫院接受檢查。至於巴基斯坦裔的Sami、Esha、Sabiha則份屬表兄弟姊妹,都喜歡打閃避球,日子有功,有自己的粉絲,也希望成為自己同儕的榜樣,可以過上自己選擇的人生。以上的少數族裔名字在華人社會可能比較陌生,但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香港就有近62萬少數族裔人士,佔總人口約8.4%。 少數族裔各有自身文化,生活和成長於華人社會,或會遇到不少難題。社聯自2021年開始與社福機構合作推行「P.R.A.I.S.E. 少數族裔適應、融入與種族共融計劃」,在少數族裔聚居的元朗及葵青區提供支援服務,包括新來港適應計劃、健康檢查及講座、照顧家庭需要,以至青年及就業支援項目等,務求鼓勵不同年齡層的少數族裔為自己和社區帶來改變。 期間,我們更培育了60多位青年領袖大使和60多個模範家庭成為「Change Agents」。這些年輕人擁有夢想和目標,視香港為家,有的完成學業後成為中文教師授人以漁、有的以音樂和運動突破界限,「敢想‧敢變」。 在月初的展覽及閉幕禮上,有模範家庭分享近年歧視少數族裔的情況已經減少,唯日常生活時仍有發生,他們教導自己的孩子要主動走出自己的社群,認識華人成為朋友,增進互動溝通。這與我們團隊的研究結果吻合,很多時少數族裔社群需要主動認識華人,相反華人作為主要社群,絕大部分都沒有少數族裔朋友。62萬人的社群其實不小,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同學、同事及鄰居,作為華人社群,我們更加需要聆聽他們的生活經驗,一同推動改變,才可以共建真正和諧平等的社會。 文章刊於2024年3月1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同事生日喜慶

許多年前開始每月宴請生日的同事聚餐,雖然機構規模不大,每月也要分三至五輪進行,因為人少反而能多談一點,由閒話家常,談談生活興趣,或是對工作和機構發展有些想法,均能增進互相認識,對同事和機構都是好事。 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這類良好的雙向溝通很重要,作為管理層也應聆聽員工的意見和需求,並根據其反饋進行改進。事實上,今天只靠薪酬福利已不足以留住人才,要讓員工感到他們是機構的一部分,並與其價值觀和目標相契合時,他們更有可能投入到工作中,並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具有歸屬感的員工通常更加積極主動,願意承擔責任,並對機構的成功感到自豪。這種正面的工作環境將促進團隊合作和創新,對機構的發展至關重要。 為提升員工歸屬感和投入感,許多企業和機構都採取不同形式的家庭友善措施,讓員工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保持平衡,例如提供彈性工作時間、遠程工作選項、育兒和照顧家庭成員假期,以至生日假期等。員工在工作場所得到支持和尊重,將更有動力為機構做出貢獻,從而推動機構發展。 提到員工生日假期,社聯的NGO人才發展專頁【Talnet】最近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冷知識。有個朋友上星期(2月29日)生日,如果公司提供生日假期,是否也是四年才一次? 原來香港法例第410章列明,如在閏年2月29日出生,則在閏年以外的其他年份,須以3月1日作為他的生日。不過,這不代表他有兩個生日,法例只是處理保障訂立合約、契據和遺囑的有效年齡。 【Talnet】還有許多有用和有趣的人才發展資訊,歡迎大家來交流:https://www.facebook.com/ngo.talnet 文章刊於2024年3月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適時投放資源關顧弱勢社群

財政司司長剛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重點集中於經濟及產業發展,並且調整一些稅項以增加收入,在紓解民困及社會福利服務方面著墨不多。面對龐大財赤,可以理解政府必須謹慎處理公共開支,但隨著本港人口高齡化及服務需求有增無減,例如長期照顧服務、精神健康、支援照顧者及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等,政府仍須持續關顧弱勢社群,適時投放資源。 社福界特別關注政府進一步推行「資源效率優化計劃」至2026/27年度,各政府部門需要每年節省經常開支1%。雖然節流措施不影響綜援及公共福利金計劃,但可能會影響其他支援弱勢社群的社會福利服務。政府及民間團體發表的貧窮報告均顯示香港貧窮情況仍然十分嚴重,基層巿民和弱勢社群對福利服務的需求殷切,近年更出現不少與照顧者相關的家庭慘劇,故政府在考慮削減資助前,須先與業界商討和評估對服務的影響。 另一方面,政府今年內檢討「二元優惠計劃」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這兩項計劃均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前者提高了長者和殘疾人士外出消費、社交以至就業的動機,減少社會孤立、促進共融;後者大大紓緩基層勞工的交通開支,鼓勵跨區工作,有助改善勞工不足的情況。政府作出檢討時,必須兼顧相關社會效益和巿民期望。 此外,還有一些服務有待投放資源改進,例如兒童住宿照顧及相關服務,當中以「強化人手配置」和「引入專業支援」最為迫切,包括增加前線照顧人員、社工、保健員,以至聘請專業人員、購買專業服務或設備,從而提升服務質素。期望政府在未來財政狀況許可下,能夠撥備資源,讓兒童得到妥善照顧。 文章刊於2024年2月2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