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人口高齡化加劇,有安老院舍院長指出現時經中央輪候冊派來的院友多為年長體弱,或是沒有家人支援的有需要長者,平均入住年期由過去十多二十年,大幅減至僅3至7年,院舍已成為許多長者人生最後一站。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資助推行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為院友提供晚晴照顧支援,透過提供醫療設備、設置安寧房間、舉辦培訓工作坊,以及推動預設照顧計劃討論,協助院舍建立完善的晚晴服務。計劃不但減輕院舍職員的憂慮,更讓院友在熟悉的環境中有尊嚴地離世,同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營造善終文化。
院舍成為長者晚晴照顧主要場所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養真苑院長郭保茵指出,院舍的角色在近年出現重大轉變。過往長者即使沒有特別護理需要也會排隊入住院舍,入住後可能居住十幾二十年。然而評估制度改變後,只有真正需要護理照顧或缺乏家人支援的長者才合資格進入院舍。經中央輪候冊派來的長者普遍較為體弱,不少患有認知障礙,年齡更高達九十多歲甚至一百歲,他們的入住年期大幅縮短至3至7年左右。對許多長者而言,院舍很大機會是他們人生終結的最後一站。
基督教靈實協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九龍東)計劃經理李瑞昌表示,根據估算,院舍院友佔全年死亡人口約三成,而研究顯示每間院舍每年約有15%的院友離世。這些數據清楚反映院舍已成為許多長者晚期生活的主要場所,晚晴照顧需求日益迫切。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支援院舍加強長者晚晴照顧服務
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捐助推行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支援不同院舍加強長者晚晴照顧服務。計劃自2016年開始至今,在全港各區推行,九龍東地區首階段由香港老年學會開始協助院舍開展晚晴照顧工作,基督教靈實協會2022年加入第二階段,現時總共服務了九龍東15間院舍,服務超過700位院友。
基督教靈實協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九龍東)註冊護士梁金鳳指出計劃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在設備方面,團隊資助院舍購買醫療設備,包括氣墊床、吸痰機和製氧機等,並協助院舍設置專門的安寧房間照顧臨終院友。在培訓方面,計劃團隊定期舉辦講座和工作坊,讓院舍同工認識晚期照顧的理論和實踐技巧。此外,計劃更提供醫生支援,當院友進入瀕死期入住安寧房時,醫生每日到訪看診,評估院友是否適合在院舍離世,並向家屬和同事解釋情況。
推動預設照顧計劃 打破生死禁忌
基督教靈實協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九龍東)社工朱敏儀指出,中國人傳統較為忌諱討論生死議題,即使家屬明白及早討論的重要性,也往往難以開口。因此計劃採取預防性角度,透過節期活動和家屬座談會,推行針對院舍家屬的生命教育講座,提升家屬及早討論預設照顧計劃的意識。
朱姑娘特別建議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或末期癌症但只接受保守治療或紓緩治療的家屬,需要更早討論晚晴照顧計劃。透過教育,讓家屬明白當長輩已患有長期病患,及早規劃的重要性。
多方面成效 營造關懷善終文化
推行晚晴服務為院舍帶來多方面的正面影響。郭院長分享,起初同事擔心不送院友到醫院會否引起家屬投訴或被追究責任。然而當他們了解到計劃提供醫生支援,並清楚分工後,便逐漸建立信心,自動自覺執行職務。
對院友而言,得知院舍提供居處離世服務後,不少人表示願意選擇在熟悉的院舍環境中離世,而非在冷冰冰的醫院接受各種治療及護理。在院舍中,他們可以在熟悉的照顧者和家人陪伴下,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家屬方面也十分欣賞院舍提供的晚晴服務支援。
更重要的是,晚晴服務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轉變。郭院長觀察到,同事與院友之間不再只是工作關係,而是變得像親人般互相關心。院友之間的爭執減少,多了諒解和關懷,因為大家都明白在這裡的時間或許不多。這種人性化的關懷正是推行晚晴服務最寶貴的成效,為高齡化社會建立了一個充滿關愛與尊嚴的善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