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友是敵?

發布日期: 2025-05-19
社聯行政總裁陳文宜女士
社聯行政總裁
陳文宜女士

人工智能(AI)由昔日的專用性,演變到今天的民間通用,並從文本生成擴展至圖像、影像等跨媒體內容多模態趨勢。近期動漫風格生成圖的熱潮,更反映AI作為超級工具所掀起的行業變革。這種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單劍指商業世界,也對人文發展有重大影響。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團隊早前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長聘教授、清華大學數字政府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孟天廣教授,以及人工智能倫理與數碼互動領域的知名研究學者Dr Hubert Etienne,討論如何建構AI平行生態。

孟教授指出,生成式AI同時需要「計算機智能」(CI:Computer Intelligence,即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及判斷)和「社會智能」(SI:Social Intelligence,即人類對社會的感知、心智及互動)共同主導。目前,科學家對AI的發展偏重於計算機智能,而忽視了人文認知發展和社會共識的形成,這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認為,AI數據體系雖然展現出高效的計算能力,但人類社會倫理、人際間的互動和創造能力等,並不能單靠電子技術呈現。推動AI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有助建構具備社會智能的知識庫,繼而促進AI應用於人類社會多樣化而廣泛的場景,配合參與集體智慧,結合在地化、行業政策監管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強化治理能力,保障社會均衡和公平的發展。

Dr Hubert Etienne亦指,可持續的AI生態系統關鍵在於民眾的接受程度。這意味人們需要相信AI,並看到它的價值,透過融合社會智能來增強而非替代人類創造力。

他們都提及AI發展與規範應相輔相成,歐盟《人工智慧法案》採取風險分級管理,強調算法透明度和審計;中國也於2023年制訂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在發展中規範、支持產業落地,同時評估社會影響。內地的地方政府將AI「在地化」,規模較大的城市更多使用AI作城市資源分配,較小規模的城市則側重於服務社區。政府透過建構「一網通辦」平台,促進部門協作,精準為市民配置公共服務。

兩位專家亦將於5月20日來港參與社聯的「S+高峰會暨博覽」,分享更多對AI的發展趨勢與論析。

文章刊於2025年5月16日《Recruit – 陳文宜專欄》

AI是友是敵?
AI是友是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