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社區為本。好生善終
本港正值人口高齡化,未來將有三成人口為長者,隨著政府和社會積極推動居家安老,將會越來越多長者在社區渡過晚年,並經歷晚期照顧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紓緩照顧服務或生死教育,都必須貼合長者和照顧者的需要,以社區為本,也要多元化。 晚期照顧需要並非本港獨有,其他面對人口高齡化的國家也有類似現象,最近日本國立大學法人靜岡大學竹之内裕文教授,泰國Peaceful Death Network秘書長Ekkapop Sittiwantana先生來到香港分享建構關懷友善社區及發展紓緩照顧等晚期照顧服務的經驗。 竹之内教授提到社區需要人與人有共感關懷的氛圍,明白身邊人的痛苦,繼而坐言起行,建立互助網絡,產生支援系統。他認為先與社區人士建立關係,自然能產生不同的對話,包括生死及關懷的討論,甚至行動,因此建構關懷友善社區可以發生在不同社區工作上,例如社區中心、社區客廳、照顧者中心、病人自助組織、喪親家庭小組等。 至於Ekkapop Sittiwantana先生則強調要為病人、長者及照顧者建立不同層次的照顧及支援,包括建立照顧者支援群組、將紓緩照顧變成每個人的責任,與不同團體發起關懷友善共生社區的運動、倡議好死的紓緩照顧政策,以至嘗試打破討論死亡的禁忌。 他們都認為推動「好生善終」,必須好好發揮社區提供照顧與支援的角色,政府也要建立配套支援關懷友善共生社區,他們的經驗值得本港借鏡。 文章刊於2025年4月23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以樂齡科技應對認知障礙症
研究估計現時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超過十萬人,隨著人口急速高齡化,如何有效支援患者和其照顧者近年受到廣泛關注。筆者上一篇文章提及要為未來社會建立可持續支援系統的關鍵在於善用科技,社聯的工作也循這方向發展,剛舉辦的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行動方案國際研討會,不少國際和本地專家分享真知灼見,涵蓋研究、預防、生活支援、政策及社會服務實踐經驗等範疇。 國際老齡聯合會前國際及機構聯繫總監Greg Shaw強調國際間或本地均需要以科技創造「以人為本」的綜合照護模式,長遠建構認知障礙症共融社會。加強「認知儲備」是延緩認知退化的關鍵要素,簡單而言,即透過執行任務和益智活動,以應對腦部病變所影響的認知功能,例如多進行互動認知訓練遊戲及應用虛擬實境學習等樂齡科技協助。 提高公眾認知外,也需要推廣「預防勝於治療」思維,本地研究指維持聽力與預防認知障礙症有正面關係,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提到一旦遇上聽力下降,配戴合適的聽力輔助器材或助聽器,可及時改善和減慢認知能力衰退。 至於整全的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行動方案,包括預防、早期診斷、及早介入和計劃。一些機構聯同大學團隊推行「友里蹤跡社區計劃」,運用物聯網技術快速搜尋走失人士的科技,目的讓認知障礙症人士亦能安全而活躍地參與社區,免卻照顧者擔心走失風險。 全球各地正從社會服務、健康和創新科技領域入手,制定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透過跨界別協作,有助全方位支援患者及照顧者。 文章刊於2025年4月16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一步一腳印
這是筆者第一篇AM730網誌,先和讀者自我介紹,我是社工陳文宜GRACE,在社福界工作超過30年,而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也有18年了,本月初接任行政總裁一職。 人生或工作上的轉變,總會回想當初,我的起點源於一次探訪兒童院,孩子眼中的渴望令人畢生難忘,他們需要的不只是資源上的分配,而是對未來有希望,這關乎信念的傳遞,讓他們得到陪伴與支持的力量。這項工作和使命不易,而多年來的社會服務經歷,讓我深信唯有結合各方力量,才能為社群帶來真正的改變。 社會議題眾多,最迫切兼需要跨代參與的,是為人口高齡化所衍生的社會需要而作好準備,從而有效應對長者及照顧者的各種生活需求。當中,照顧者的壓力往往被低估,我們不僅是解決當下問題,更是為未來建立可持續的支援系統,善用科技是重要元素。 在推動樂齡科技的過程中,社聯團隊從最初的摸索,到開拓新局面,引證了創新精神如何有助服務模式變得更靈活和更有效率。此外,推動「照護食」發展也同樣展示了跨界別的協同效應,在改善長者生活質素之時,也抓緊銀髮經濟的契機。只有連結不同界別,才能走得更遠。 社會服務的根本在於「聆聽」,期待與大家攜手同行,透過協作與創新,為弱勢社群帶來更大的改變。這是一場接力賽,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文章刊於2025年4月7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後會有期
下星期初便卸任社聯行政總裁一職,這是筆者本欄最後一篇文章。當年上任不久便在 AM730 撰寫網上專欄,至今也超過 10 年了。這些年來有幸與讀者分享許多與市民息息相關的議題,這些議題不僅反映了社會現實,也代表著我們共同的關懷與希望。 其中,不少文章談及本港貧窮問題,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貧困,更是生活中的無奈與掙扎。許多家庭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維持合理生活,屈身於不適切的住房中,經濟下行則更是捉襟見肘。由早年提及的社會房屋概念,到落實發展不同類型的過渡性房屋,再到政府推展簡約公屋,一路走來不易,期望能夠切實解決基層住屋需求,紓緩貧窮問題。 人口高齡化的議題也時常出現。在高齡社會下,如何建立長者友善的城市是社會的共同責任。除了提供更全面的照顧服務,善用科技也至為重要。透過各種樂齡科技可以有效改善長者和照顧者的生活質素,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近年新興的照護食,得到社福、飲食界以至政府支持,漸漸形成銀髮經濟的一環。期待社會在衣(醫)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進展能夠為更多長者帶來福音。 還有許多社會議題有待處理,例如照顧有特別教育需要的兒童、關注青年精神健康、支援殘疾人士等等,還有許多許多!期望讀者繼續支持社聯和社福界的工作,這些議題需要社會的持續關注與努力。改變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未來必定會更美好。 祝願各位健康幸福,後會有期。 文章刊於2025年3月2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小心資料外洩 防患未然
資訊科技發展迅速,使資料便攜性大增,機構可隨時隨地索閱所需資訊,包括一些個人資料,但隨之而來,資料外洩的風險也愈來愈大。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PCPD)於2024年接獲203宗資料外洩事故通報(當中67宗來自公營機構、136宗來自私營機構),較2023年的157宗增加近三成,主要涉及黑客入侵、遺失文件或便攜式裝置、經電郵、郵遞或傳真意外披露個人資料、僱員違規、系統錯誤設定等。這些事故可能導致個人資料被不當使用,打擊公眾信心,亦成為政府、各行各業,以至非政府機構的惡夢。 社聯早前邀請公署分享預防及處理資料外洩事故的關鍵策略,以提升機構的準備和應變能力,當中提及一些實際案例,如有公司的電腦系統及檔案伺服器遭受勒索軟件攻擊及惡意加密,並要求公司支付「贖金」以解鎖被加密的檔案;也有學校的即時通訊軟件帳戶「被騎劫」,家長收到要求轉賬的訊息,結果發現300多名人士的個人資料遭洩漏,更包括已離職的教職員及學生。 非政府機構亦掌握大量服務使用者資料,要防患於未然,必須制訂嚴謹的政策和措施。以上述的學校即時通訊軟件資料外洩事故為例,公署提供了一些方案,包括: 為所有即時通訊軟件帳戶啟用雙重認證功能:因軟件會要求用戶以短訊或電郵驗證身分,即使密碼外洩或帳戶遭到入侵,亦能及早發現危機。 定期檢查已連結裝置:登出不再使用或不明的裝置連結,避免未授權第三方存取敏感資料。 定期整理已儲存的個人資料:訂定資料保存期限,並根據指引定期清除,以減低外洩風險。 制定即時通訊軟件使用指引:明確規定使用守則,加強職員保障個人資料私隱的意識。 定期向員工提供資訊科技安全培訓:提高員工對最新安全漏洞資訊的識別能力及應對方法。 上述保安原則亦可應用於機構的其他資訊儲存平台與日常運作,而公署出版的《資料外洩事故的處理及通報指引》亦載列事故應變計劃,值得各行各業參考,詳情可瀏覽www.pcpd.org.hk。 文章刊於2025年3月21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