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稿2020年4月16日】持續多月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打擊社會民生,防疫物資更一度出現短缺,弱勢社群面對的處境尤其艱難。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十分關注疫情對弱勢社群的生活影響,二月初開始為社福機構單位提供50萬個口罩,及後陸續得到基金、企業及個人捐贈資金或物資,並連同9間社福機構發動「社福界抗疫送暖大行動」。
截止4月15日,「社福界抗疫送暖大行動」透過與354間社福機構、自助組織及基層團體合作,已分派逾523萬個口罩、56萬支搓手液、43萬張防疫資訊卡、以及20萬份其他物資予有需要的服務使用者,同時向他們講解防疫資訊,共有99萬7千人次受惠。
此外,社聯於3月10日至31日期間進行「疫情下弱勢社群的生活狀況調查」,透過機構會員的服務單位,以問卷形式成功訪問5,918名不同服務的使用者,了解他們在「就業」、「子女照顧或學習」、「使用醫療或社會服務」,以及「社交或精神健康狀況」的影響。受訪者只須選擇上述其中一項的生活範疇表達意見。
1,138人選擇回答「就業」問卷。結果顯示近九成(86.6%)受訪者因為失業或工作縮減等因素導致收入減少。他們當中,超過一半(53.9%)的整體家庭收入跌幅達五成或以上,而跌幅達七成或以上的有三成(30.6%)。近半受訪者收入減少的情況維持了五個至八個星期,更有近三成受訪者達到九個星期或以上。再者,近半受訪者認為情況會持續至少三個月。受訪者表示,如果情況持續,須節省各方開支,包括減少食物開支、子女學習費用、購物、動用積蓄、甚至要借貸來維持生活,而約三成受訪者表示將無法應付生活必要開支。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弱勢社群除了面對防疫物資短缺,隨著疫情發展,社會幾近陷入半停擺狀態,市道轉差,基層勞工面臨放無薪假、減薪、甚至失業,朝不保夕。雖然政府已公布扶助多個行業的措施,但失業人士未能直接受惠,而且很多失業人士均不願意或不合資格申領綜援。是次疫情反映香港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大空隙,政府應積極考慮推行失業保險或失業援助金制度,長遠為勞動人口提供完善的失業保障。」
1,675人選擇回答「子女照顧或學習」問卷。最多受訪者在督促子女的學業上感到困擾,而即使不少學校提供網上學習的課程,家長亦未必有能力或設備配合。
1,169人選擇回答「使用醫療或社會服務」問卷。約八成(79.1)%患有長期病患而需要定期服藥或覆診。長期病患者當中,逾七成(70.8%)因擔心受感染而完全沒有或減少到醫院或診所覆診、取藥或接受治療,部份受訪者因此而擔心其病情會惡化。
1,936人選擇回答「社交或精神健康狀況」問卷。約六成半(67%)受訪者認為在疫情期間自己壓力大了,出現的徵狀包括容易煩燥及發怒、失眠、難以集中精神、頭痛或頸/肩/背痛、對事物失去興趣以及食慾不振。再者,認為自己壓力大了的受訪者,有一半(50.9%)表示因為擔心感染,有兩成(22.1%)則表示擔心買不到防疫物資(如口罩);少於三成(26.6%)認為容易找到人傾訴及支援,兩成半(23.9%)認為困難,而長者則較中年人士較容易找到人傾訴或支援。
身兼社聯服務發展常設委員會主席的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幹事翟冬青女士表示,前線服務經驗與調查結果相近,以該處兩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為例,2月至4月的新增個案達七成以上屬經濟困難,個案大多從事飲食,運輸及零售行業。面對減薪或裁員,他們大都盼望藉著申請緊急援助基金而渡過難關,待疫情過去,能重覓工作,故暫時不願申領綜援。
此外,求助的市民對疫情擴大和受感染均感憂慮,尤其居住於狹小劏房的家庭,密集和惡劣的衛生環境均增加感染風險。至於一些本來已有精神健康困擾的人士,因怕被感染、困在家和零社交接觸等也增添他們的壓力,引發嚴重焦慮;而照顧者亦面對在照顧兒童或長者上的壓力。她鼓勵有需要的人士向社福機構求助,而機構同工亦會主動接觸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適切的輔導和情緒支援服務。
社聯建議
就業支援: |
|
基層醫療: |
|
「社福抗疫資訊網站」
https://ac19.hkcss.org.hk,目前已載有由九十多間社福機構和民間團體提供的四百多項抗疫資訊,方便公眾參考和使用。同時,如公眾人士有防疫物資希望透過社福機構及慈善團體轉贈予社會上有需要之人士,可於網站聯繫以下捐贈平台:
- Me2You「社福界抗疫物資轉贈」資源分享平台,將特定抗疫物資捐贈給有需要的社福機構及慈善團體,相關團體及機構會透過此平台與捐贈者聯絡並跟進。
- GoodCity「好人好市」,透過此平台所捐贈的物資,會經由數百間已註冊的社福機構及慈善團體轉送往社會上有需要之人士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主任 楊德威先生
Tel: 2876 2474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