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稿2020年4月16日】持续多月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打击社会民生,防疫物资更一度出现短缺,弱势社群面对的处境尤其艰难。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十分关注疫情对弱势社群的生活影响,二月初开始为社福机构单位提供50万个口罩,及后陆续得到基金、企业及个人捐赠资金或物资,并连同9间社福机构发动「社福界抗疫送暖大行动」。
截止4月15日,「社福界抗疫送暖大行动」透过与354间社福机构、自助组织及基层团体合作,已分派逾523万个口罩、56万支搓手液、43万张防疫资讯卡、以及20万份其他物资予有需要的服务使用者,同时向他们讲解防疫资讯,共有99万7千人次受惠。
此外,社联于3月10日至31日期间进行「疫情下弱势社群的生活状况调查」,透过机构会员的服务单位,以问卷形式成功访问5,918名不同服务的使用者,了解他们在「就业」、「子女照顾或学习」、「使用医疗或社会服务」,以及「社交或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受访者只须选择上述其中一项的生活范畴表达意见。
1,138人选择回答「就业」问卷。结果显示近九成(86.6%)受访者因为失业或工作缩减等因素导致收入减少。他们当中,超过一半(53.9%)的整体家庭收入跌幅达五成或以上,而跌幅达七成或以上的有三成(30.6%)。近半受访者收入减少的情况维持了五个至八个星期,更有近三成受访者达到九个星期或以上。再者,近半受访者认为情况会持续至少三个月。受访者表示,如果情况持续,须节省各方开支,包括减少食物开支、子女学习费用、购物、动用积蓄、甚至要借贷来维持生活,而约三成受访者表示将无法应付生活必要开支。
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先生:「弱势社群除了面对防疫物资短缺,随着疫情发展,社会几近陷入半停摆状态,市道转差,基层劳工面临放无薪假、减薪、甚至失业,朝不保夕。虽然政府已公布扶助多个行业的措施,但失业人士未能直接受惠,而且很多失业人士均不愿意或不合资格申领综援。是次疫情反映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空隙,政府应积极考虑推行失业保险或失业援助金制度,长远为劳动人口提供完善的失业保障。」
1,675人选择回答「子女照顾或学习」问卷。最多受访者在督促子女的学业上感到困扰,而即使不少学校提供网上学习的课程,家长亦未必有能力或设备配合。
1,169人选择回答「使用医疗或社会服务」问卷。约八成(79.1)%患有长期病患而需要定期服药或覆诊。长期病患者当中,逾七成(70.8%)因担心受感染而完全没有或减少到医院或诊所覆诊、取药或接受治疗,部份受访者因此而担心其病情会恶化。
1,936人选择回答「社交或精神健康状况」问卷。约六成半(67%)受访者认为在疫情期间自己压力大了,出现的征状包括容易烦燥及发怒、失眠、难以集中精神、头痛或颈/肩/背痛、对事物失去兴趣以及食欲不振。再者,认为自己压力大了的受访者,有一半(50.9%)表示因为担心感染,有两成(22.1%)则表示担心买不到防疫物资(如口罩);少于三成(26.6%)认为容易找到人倾诉及支援,两成半(23.9%)认为困难,而长者则较中年人士较容易找到人倾诉或支援。
身兼社联服务发展常设委员会主席的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总干事翟冬青女士表示,前线服务经验与调查结果相近,以该处两间综合家庭服务中心为例,2月至4月的新增个案达七成以上属经济困难,个案大多从事饮食,运输及零售行业。面对减薪或裁员,他们大都盼望借着申请紧急援助基金而渡过难关,待疫情过去,能重觅工作,故暂时不愿申领综援。
此外,求助的市民对疫情扩大和受感染均感忧虑,尤其居住于狭小劏房的家庭,密集和恶劣的卫生环境均增加感染风险。至于一些本来已有精神健康困扰的人士,因怕被感染、困在家和零社交接触等也增添他们的压力,引发严重焦虑;而照顾者亦面对在照顾儿童或长者上的压力。她鼓励有需要的人士向社福机构求助,而机构同工亦会主动接触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适切的辅导和情绪支援服务。
社联建议
就业支援: |
|
基层医疗: |
|
「社福抗疫资讯网站」
https://ac19.hkcss.org.hk,目前已载有由九十多间社福机构和民间团体提供的四百多项抗疫资讯,方便公众参考和使用。同时,如公众人士有防疫物资希望透过社福机构及慈善团体转赠予社会上有需要之人士,可于网站联系以下捐赠平台:
- Me2You「社福界抗疫物资转赠」资源分享平台,将特定抗疫物资捐赠给有需要的社福机构及慈善团体,相关团体及机构会透过此平台与捐赠者联络并跟进。
- GoodCity「好人好市」,透过此平台所捐赠的物资,会经由数百间已注册的社福机构及慈善团体转送往社会上有需要之人士
传媒查询:
社联企业传讯主任 杨德威先生
Tel: 2876 2474 /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