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院支援 認知障礙症長者:「唔怕,行得走得!」

看見李健甜婆婆如此精靈活潑,很難想像她不但患有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早前更因為跌倒傷及脊椎,而需住院。 李健甜婆婆女兒Cindy :「(留院時)她要穿約束衣,她的大小便,飲食都要在床上。醫護人員說因為她是跌倒入院,怕她再跌倒,所以要綁住婆婆,以免她下床或者有什麼意外時再次弄傷。當時醫護人員不知道媽媽有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加上她情緒上的問題及聽醫護人員指示上不太吸收,令醫護人員覺得她很麻煩,更加要約束媽媽,不讓她下床。」 賽馬會耆智園服務部主管梁曙曦表示,不難看見認知障礙症人士留院期間被約束的情況。除了影響患者的情緒外,因為約束而欠缺日常自理機會,出院後變得更難重回家中生活。他說:「長者尤其是有些行為表現,例如:不斷下床、去洗手間、或者說要回家,『姑娘我要走了,這裏不是我住的地方』。坦白說,姑娘已經在忙(處理)發燒的個案或其他個案,未必有空處理有關情況,約束機會便會大增。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需要持之以恆的訓練,例如起床自行洗面、抹面或是梳頭,這些簡單動作也能幫助長者認識時序,提升肌肉力量。醫院員工未必有空間為長者提供這些日常的照顧訓練。日常的照顧會由前線同事代勞,變相長者自理能力便會下降,出院後跌倒再入院的風險仍然存在。」 Cindy:「因為醫生告訴我如果她再跌倒,她的復康機會比較微,有機會要坐輪椅。我們開始想辦法,如何在家中安老,好好康復而不再跌倒。原來有「回家易」計劃,她不用立即由醫院回家,而我們束手無策,我們有了希望。」 賽馬會耆智園的賽馬會「回家易」離院復康計劃提供四個星期的住宿服務及八個星期日間中心服務,包括:認知訓練、個人護理、物理治療、社交訓練等等。李婆婆參加了「回家易」,頭兩晚耆智園更讓外傭全日陪同,除了讓婆婆安心,亦令外傭學懂更多照顧技巧。 Cindy:「我覺得耆智園很聰明的方法就是她的『孫兒』(洋娃娃)。將『孫兒』放在媽媽的身邊,藉着和『孫兒』玩耍、解悶,照顧『孫兒』、換尿片、餵食、交談,讓媽媽忘記了不開心的事情。『回家易』計劃中最幫到媽媽的是她本來是不能走路的,但現在你不但看見她很精靈,還可以每天行走一個多小時。」 李健甜婆婆:「我每天也落街行㗎!」 梁曙曦希望服務可以普及化,令更多長者可以居家安老,同時亦能減輕公共醫療負擔。他說:「以往看見很多個案,尤其是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長者由醫院出院期間,由於屋企未準備好,但又沒有辦法要立即接出院,就算到私人老人院,再次入醫院的機率也是很高。如果我們能全面看這件事,令長者盡快可以復健,提升自我照顧能力,對整體醫療系統也有幫助。很多個案和我分享,可以回家很開心。」 短片製作:fluid ...

長者電競 跨代共融 不讓長者內心老去

她們是銀髮電競隊「Special Mission」的專業電競選手。她們拍過微電影,贏過電競冠軍, 甚至在學界也頗有名氣。究竟她們一開始為什麼會「打機」? 銀髮電競隊成員 Carrie 表示,參加電競隊是因為拍了一部微電影《電競耆俠》。電影講述她們懂得打電子遊戲機,但實質上她們是不懂的。所以拍完後,導演便教打機。Carrie 將這訊息告訴子女,想不到子女的回覆是:「媽,你今年幾多歲?還要學年青人打機?你不行的!」就是這句說話,令 Carrie 決心要學打機,引證長者沒有什麼是做不到。 銀髮電競隊成員 Kitty上過電競課堂後,亦另有一番感受。「以前很不喜歡打機,因為小朋友只顧打機不溫習,其實我也反感的。自從我學了打機後,發現原來不是的。打機也需要合作性 ,如果沒有團體精神,就不能玩這遊戲。」「以前我比較衝動,其實我有一個花名就是『衝動派掌門人』。打機後學懂冷靜,行每一步也要想,會不會對隊員有影響?如果我很快衝出去,就會很快死去。」 長者打機有很多好處,想不到更令銀髮電競隊成員Rosa 完成兒時夢想。 「我的角色叫烏瑟,做救傷兵的。看見隊友好像不夠血,要幫他補血 。」 「我讀書時很喜歡做護士,但媽媽覺得好像比較辛苦,教書會比較輕鬆。我便聽媽媽的話,做醫護這個志願就只能放在心內。」「打機啟發到我透過遊戲,找回自己做醫護界這個夢想」 培訓一班退休銀齡人士成為專業電競選手,不但令長者開拓新技能,與時並進,讓公眾及年青人認識長者活躍及積極的一面。因此獲得由社聯主辦的「2019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傑出創意大獎。長者安居協會樂齡服務高級主任兼銀髮電競隊教練 Boris 表示,長者打電競,除了有話題性之外,亦是一個能持續地推廣「長幼共融」的媒介。 「當我看見她們到中心練習時,好像反映了自己小時後去網吧的情況。很多年青人經常覺得長者會和他說『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但打機時就不同了,因為這事情上年青人比長者強。當年青人去想,平時是爺爺嫲嫲教我,現在是我教他們時,反而他們的態度,與打機時的脾氣也會放下,會很耐心地教長者們。」 Boris亦表示,電子競技是一個媒介,顯示長者也願意踏出一步去認識年青人。令年青人反思,會否自己也踏出一步,學習有關長者的事物。當雙方都有共同話題的時候,自然拉近彼此距離。而成員Rosa亦因為線上遊戲,而增加了和在外地的外甥的溝通時間。 年齡從來都不是限制,不論你是任何歲數,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自己的內心老去。 ...

3D printing 解決長者生活不便

如何善用科技結合社會服務?相信是近年社福機構經常面對的課題。其中一個良好實踐例子就是救世軍的「耆才創科導航計劃」,計劃邀請退休人士擔當義工,在探訪社區長者時,了解他們居家安老的問題,透過個別貼心設計及3D打印技術,製作樂齡科技產品解決長者生活不便,例如:手杖扣、家居運動器材及床邊圍欄等。計劃同時榮獲社聯「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的卓越服務獎。 救世軍市場及業務發展經理何美儀說:「救世軍發展『耆才創科導航計劃』,最主要想針對退休人士,希望有一個平台運用他們豐富的經驗,讓他們發揮創意,透過創新科技可以協助獨居長者,讓獨居長者的生活可以改善。」 何姑娘表示,在探訪長者時,亦會帶同創新產品送給超過一百位長者,例如:手杖扣 (又名CC扣),可以協助長者外出時,不會經常跌或遺失手杖,以及可使用CC扣將其他物件掛在手杖上;家居運動器材可以讓長者在家做運動及腳踏,留在家時不用那麼悶,有更多機會做運動。 聆聽服務使用者的心聲 在每次設計樂齡科技產品前,義工黃寬泰都必定實地探訪長者,了解他們的生活細節及日常面對的生活問題,方可為他們「度身訂做」解決方案,製作合長者心意的產品。「我們很開心,因為可以幫到人,第二是長者覺得有人關心他們,他們有這些要求,我們可以協助他做,大家都很開心。」黃先生說。 最後,何姑娘指她們很開心我們可以得到「卓越實踐在社福」的獎項,這是很好的鼓勵,特別是退休人士,讓他們知道退休後亦可以得到豐盛的生命。 ...

社聯回應政府民生政策措施

【新聞稿2020年1月14日】 政府今日公布一連串民生措施,包括一些協助基層住戶的措施、長者乘車優惠、入息保障、勞工福利等措施,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表示歡迎。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表示:「樂見政府肯定『過渡性社會房屋』在重建基層市民社區鄰里關係及社區建設的重要角色,亦以開放態度面對劏房市場租務管制的建議。在應對長者及勞工收入保障方面,亦回應了不少民間團體一直的訴求。」 社聯回應及建議: 基層住屋需要 過渡性社會房屋 及 為輪候公屋逾3年人士提供現金津貼 社聯歡迎政府增加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的目標,並為輪候公屋逾3年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直至他們首次獲編配公屋為止。社聯認為這些措施將為基層住戶提供切實的支援,令他們在輪候公屋期間的生活質素得以維持。 社聯留意到不少公屋申請者在第一次獲編配公屋時,可能因為地區或其他原因而未能接受,如果新措施發放現金津貼直至第一次獲編配公屋之時,這些住戶一方面未能搬上公屋,另一方面又喪失領取現金資助的資格。社聯建議發放現金津貼至合資格的公屋申請者「上樓」為止,同時建議房委會在申請人編配公屋前的審查過程中,讓申請者提出地區選擇,以盡量編配合適的公屋給輪候者。 劏房租管研究 政府提出研究在劏房市場實施租管,社聯認為有其必要性,實施租管乃民間團體一直爭取的政策,我們期望政府的相關工作小組能聆聽和廣納民間持份者的意見,落實租管,令基層家庭免受租金不斷上升的生活壓力。 整體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失業保險及退休保障 為失業人士提供「有時限」現金津貼 因應失業及就業不足問題,現時政府只是提出一年臨時措施支援失業人士,社聯認為長遠應研究在香港推行失業保險制度。此外,對於支援就業工時不足的人士,長遠應納入職津制度,放寬申領職津的門鑑及申領程序。 長者生活津貼 對於把長者生活津貼與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合併,社聯認為有助減少現制度的架床叠屋,而放寬申請的資產門檻,亦是改革制度的正確方向。 社聯建議政府全面檢視綜援、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制度的發放金額及審查資格是否有效達至讓長者脫貧的目標,持續改善現時的退休制度。在改善長者福利後,長遠亦須應對公共財政負擔的問題,社聯認為政府應研究香港退休制度的可持續性,並建議政府發展社會保險 / 全民養老金制度以解決香港的退休保障。對於資產稍高的長者,政府應協助他們以終身年金及長者生活津貼,增加固定收入,提升安全感。另外,在長者福利制度上,應檢討照顧者津貼及社區照顧支援服務,全面支援有需要長者及其照顧者。 查詢: 社聯高級經理(企業傳訊)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社聯主任(企業傳訊)楊德威先生 Tel: 2876 2474 Email: [email protected] ...

愈扶愈貧的迷思

扶貧委員會日前公布2018年本港貧窮狀況,計及政府政策介入(恆常現金)後,本港去年貧窮人口達102萬,較前年增加1.5萬,貧窮率則達14.9%,上升0.2個百分點。 本港貧窮率近年有上升趨勢,政府的扶貧政策被指愈扶愈貧,其實政策措施也非如此不濟,扶貧成效由2017年的5.4%,上升至2018年的5.5%,多了1.4萬人脫貧。不過,其力度卻無法扭轉結構性問題,尤其是目前長者佔整體人口比例高達16.9%,即使政策介入後,長者貧窮率也高達30.9%。人口高齡化對整體貧窮數字構成上升壓力,抵銷扶貧的成效。 要紓緩長者貧窮問題,必須檢視現時的綜援制度、高齡津貼制度及長者生活津貼制度的發放金額及審查資格是否有效達至讓長者脫貧的目標,持續改善現時的退休制度,包括重新考慮推行全民養老金制度。 香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放棄社會保險式的全民養老金制度,改而設立個人供款式的強積金制度,將退休後的生活保障交由個人承擔,同時亦令政府無法使用更直接的方法維持長者的基本收入,如政府不作大刀闊斧的改革,長者貧窮問題將繼續惡化。 另一方面,在長者福利制度上,需要檢討照顧者津貼及社區照顧支援服務,全面支援有需要長者及其照顧者。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青年貧窮率在政策介入後仍有所增加,同時24-29歲青年貧窮人口,有近四成半均為在職,顯示扶貧措施未能協助弱勢青年。為預防青年貧窮及增加其上流機會,政府可把現時學生資助處各項支援大專以上課程的計劃(只資助全日制課程)擴展至兼讀制專上課程,從而協助在職年輕人。再者,可將現時在職家庭津貼的兒童津貼的申領資格,由15-21歲全日制學生,伸延至24歲。 此外,政府也應在扶貧政策上展示更大決心,參考海外社會,如英國、愛爾蘭等,設立未來五至十年的扶貧目標,並以此目標推動具體的扶貧策略及決定所需投入的資源,這樣整個社會,各個界別都有清晰的消貧目標,改善基層人士生活。 文章刊於2019年12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