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照顧個心 同照顧身體一樣重要

最近社會發生咗好多事,無論你係直接接觸,定係透過媒體畫面去了解,心情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 當你心煩意亂嘅時候,可以俾比自己抖抖氣,定定神。你可以試下呢個短片所介紹嘅小練習, 以自己嘅感官、五個簡單步驟平靜心情,响任何安全嘅地點時間都可以做,每個步驟嘅時間長短,由你控制。 記住,久唔久都要照顧下你個 ❤。 ...

寬頻連繫社區 安心居家安老

時代不斷進步,長者同時緊貼時代發展,善用不同的智能科技產品,享受網上娛樂、應用社交軟件擴闊社交圈子、使用日常生活支援及醫療輔助系統,讓長者放心居家安老。 「從前未試過在網上搜尋資料或搭車要問其他人,但現在不需要問人,自己可以在手機或電腦找到需要的資訊。」66歲長者劉彩環說。另一位68歲長者溫杏群亦說:「用科技與遠方的親友溝通,用視像又可以免費,可以看到他們健康情況,(另外)上網便可以知道中心有什麼活動,有什麼健康產品介紹,長者注意怎樣運動。」。 博愛醫院郭興坤長者鄰舍中心服務經理單淑勤指,長者的部分親友居於不同地區,可能一年才可以親身見面一至兩次,現在可以透過科技,以視像方式見到親友,豐富其社交生活。此外,「電話上網」與「家居寬頻」的確存在分別,特別是費用及網速方面,例如:有些無限電話上網計劃,當用盡數據後,因數據限制令上網很慢,影響與親友的視像通話;再者,上網計劃由從前幾拾元上升至今天的二、三百元不等,對基層長者是一種負擔。單姑娘指,如果長者安裝了家居寬頻,當提供上門的支援社會服務時比較方便,可將服務數據同時上載至中心;而長者有了家居寬頻後,方便與子女聯絡溝通。 因此,為了讓長者能夠配合社會的步伐,享受互聯網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改善生活質素,以免他們被邊緣化。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社聯) 與兩間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合作推行「基層長者上網服務優惠計劃」,提供家居寬頻給予香港居民,及年齡滿65歲或以上,及獨居或與合資格長者同住,及領取綜援 或 普通/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社聯資訊科技資源中心總經理李振培指,透過全港65間社會服務中心接觸基層長者,方便他們在家應用智能科技產品,享受裝上娛樂,使用日常生活支援及醫療輔助系統,讓長者放心居家安老。 節省金錢  用於醫療 兩位長者參與「基層長者上網服務優惠計劃」後,每個月可以節省百多元的上網費。劉婆婆指,使用節省的金錢來學習其他課程及幫補醫療開支。溫婆婆亦表示,將節省的金錢用於買補健產品,而對於供養自己的兒子來說,減輕了家人負擔。 「基層長者上網服務優惠計劃」 月費:$88 或 $110 電話:292 292 50 申請人必須符合以下所有資格: 香港居民,及 年齡滿65歲或以上,及 獨居或與合乎資格的長者同住,及 正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 或 正領取普通/高額長者生活津貼 網站 https://bit.ly/2YtL17S 鳴謝:網上行 及 香港寬頻 ...

青年人以社會創新方法 回應地區民生問題

中西區有很多行人路非常狹窄,令路人要走出馬路,後面隨時有車,非常危險。有中學生有一個發明,希望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辦全港首個與社區接軌的年青人社創比賽「社創.社區4.0」,由花旗集團基金支持,以中西區為試點,鼓勵年青人以設計思維針對社區需要,構思原型方案。社聯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項目經理陳秀賢說:「我們提供了超過50小時的培訓項目,因為要讓他們落區。除了落區外,我們還有技術培訓、設計培訓,甚至公共空間認識。各種各樣也能令他們對於實質社區問題有深入了解。」 來自樂善堂余近卿中學的同學,留意到中西區大部份行人路甚為狹窄,行人被迫走出馬路行走,容易造成意外,因此發明了「智能行人路感應燈」,透過在行車路的頭尾加裝車輛感應器,減少出行之危險性。「智能行人路感應燈」計劃同時獲得「社創.社區4.0」比賽的「亞軍」 及「最有外在美大獎」。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學生梁家俊指,「智能行人路感應燈」的模型運用超聲波感應器,將來亦可以運用路政署及運輸署使用中的壓力感應器,測試車輛經過。只要車輛經過感應器,會有訊息傳送到智能行人路感應燈,這時路旁的紅燈會亮著,提示在馬路行走的路人,令他們有心理準備及充足時間返回行人路。 同學希望方案可於較多老人及狹窄行人路的舊區西營盤作為試點,預計能減少造成交通阻塞及發生意外次數,同時能幫助行動不便或低頭行走的老人家安全出行。但要在社區落實,成本、供電、安全性等問題都必需要考慮在內。 另一位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學生曹佑嘉分享, 他們有不同的設計考量,首先是成本方面,每一顆燈用LED防水耐磨的太陽能地燈只是數百元成本,所以如果將來實踐時大量購入,可節省很多額外的金錢。 比賽共收到來自41間中學67個項目計劃,並得到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教育局、香港科技園及區內社福機構等大力支持,部分隊伍的原型將於9月及10月進行「社區測試」,由中西區街坊即場測試項目運作,提供改良意見,協助同學的創意點子在社區落實。陳秀賢指,這個比賽是個很好的鍊金石,讓學生們知道不只是「讀死書」,而是學到的書本知識、科技知識是在實際的工作環境及社區問題上可以應用到的。 製作:fluid Production Limited ...

殘疾表演者:音樂擴闊眼界 忘記自己是病人

「自己精神上會覺得很舒服,忘記了自己是一位長期病患者,完全集中在音樂上,將來會繼續努力,成為一位專業的表演者。」脊髓小腦萎縮症患者陳蔚斯說。 音樂無分國界、種族及身體條件的限制,因此德和慈善基金成立「香港共融樂團」,讓殘疾人士及音樂家在同一舞台上演出,推廣傷健共融。樂團將與藝人張學友、圓號演奏家Felix Klieser (菲力斯·克立澤)及泰國視障交響樂團合作,於11月26日假會展演出,大會將免費派發門票給予慈善團體、殘疾人士及公眾。 克服困難  擴闊眼界 「她 (陳蔚斯) 第一堂的時候不停強調自己的手指肌肉比較弱,(我說)無論只得一隻手指也可以開始,她的吸收能力及耐力很強,會用很多方法幫助自己,基本上看不到她是坐輪椅的話,與常人一樣,還要是勤力的一批。」陳蔚斯的豎琴導師曾澳英說。 陳蔚斯期望以音樂擴闊眼界,除了自己對著樂譜彈奏外,同時希望配合其他音樂元素,與不同的音樂家合奏,而香港共融樂團給了她機會,與更多專業音樂家交流。 練習時同樣帶來治療的效果 陳蔚斯指一般的重複性物理治療十分沉悶,當自己喜歡音樂及豎琴,不斷重複練習,無形中也是一種物理治療,練呼吸、手指力量,物理治療師亦察覺她的情況有所好轉。 ...

中風患者的家屬:殘疾人士主動參與VR訓練 開心又有趣

「VR訓練與傳統的不同,丈夫在玩 (訓練) 的時候開心點,傳統的訓練要他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是經由腦部思考出來,現在的訓練可以訓練腦部及手腳,他要想清楚才會去行動,向上、下、左右郁動,對他的腦部訓練會更好。」中風患者的家屬潘太太說。 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推出創新的VR訓練「復康V力量」,以虛擬實景作為媒介,提供訓練給予殘疾人士,包括:肢體活動、認知訓練,情緒調控及社區訓練。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副院長梁敏潔指,過往的傳統訓練,工作人員需要花不少時間鼓勵及推動殘疾人士參與訓練,例如:拉毛布訓練。相反,參與VR訓練的殘疾人士十分樂意投入於遊戲訓練中,當殘疾人士喜歡了訓練便會持續去做,效果自然更好。 潘太太表示,丈夫在VR訓練中主動參與,他感到開心又有興趣,她看到丈夫有好轉,自己亦都開心了。另一位服務使用者的家屬姚女士指,智障弟弟阿漢與普遍男孩一樣,喜歡打球及遊戲機,當他使用VR訓練後十分開心,比以前活躍及說話多了。 節省人力資源 梁敏潔表示,與以往的物理及職業治療訓練相比,部分訓練需要由治療師親自處理,或是在督導下進行。以VR訓練可以由其他不同層級的前線同事操作,可以節省機構的人力資源,服務更多殘疾人士。 「復康V力量」獲得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智慧市民 (智慧共融) 銀獎,評審委員會認為計劃以創新方式運用沉漫式虛擬現實體驗平台,令不同群體受惠。多位用家可在不受環境及人手影響下同時參與訓練,以達到更佳的復康效果。梁敏潔獲獎後表示,希望令更多人關注殘疾人士的需要,讓更多公司發展復康科技應用於小眾身上,最終令殘疾人士有更平等的代遇。 ...

【塌木重生】青年自製木柺杖 小朋友砌玩具車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仔海旁滿地塌樹,而且大多都是十分堅硬的桃花心木,可造出各種耐用木製品。「如果拿樹枝來做柺杖就一流了」,老伯呢喃自語,拿起斷枝在地上敲敲又放下了。自幼鍾情木工的青年Derren在旁邊剛好聽到,靈機一動,決心為老伯代勞,回到蒲窩青少年中心的製作空間Maker Space,開展製作木柺杖的大計。 改造樹枝前要先風乾約半年,之後經歷刨皮、打磨雛形、磨平表面、連接手柄等工序。柺杖的高度、角度、手把設計要配合使用者的需要,而且必須是防滑;這些都是Derren帶著半製成品走在街上,不斷跟長者傾談所收集的意見。 柺杖或會予人「虛弱」的感覺,Derren再製作行山杖的款式,並用「求生繩」繫成手把,一旦長者發生緊急狀況亦有此小工具傍身。 去年9月,Maker Space獲東亞銀行慈善基金撥款支持,Derren的柺杖製作大計得以順利實踐,中心其他青年亦會將塌木製成拇指琴、枱。剩餘的木碎亦有用途,將之打磨成不同形狀,讓孩子動手製作獨一無二的玩具。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