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期【立體焦點】- 「社會處方」醫社合作模式促進健康幸福社區

影響個人健康及福祉有許多不同社會因素,包括住屋環境、家庭狀況、社交關係、就業、收入、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單靠家庭醫生或醫院無法根治市民的身心社健康問題。社區在基層醫療及建立全人健康照顧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社聯項目總監何俊傑表示,為減輕醫院負擔,政府應利用社區資源,研究在香港加強「社會處方」的系統性發展。英國及愛爾蘭在基礎醫療及促進健康社區的政策下, 發展以鄰里為本的「社會處方 (Social prescribing)」計劃,以醫社合作模式將個人與社區非醫療服務資源連繫起來, 讓有身心社需要的人士取得適合的社區資源,以提昇全人健康的質素。除推動提升健康及幸福感的社區活動外,計劃還設立「社區連結員」的角色,接收來自家庭醫生、醫院或社區組織的個案,評估他們的需要,共同建立個人健康管理計劃, 為計劃參加者轉介適合的社區服務,與合作機構跟進個案。 此外,政府可再梳理基礎醫療網絡成員的角色及分工, 包括醫護界、地區康健中心、社會服務機構、自助組織等,並協助建立溝通機制, 包括連繫或整合服務、分享個案資訊及跟進記錄,促進多方參與, 令服務介入能更有成效,把健康服務帶入社區生活及住屋。 推動「健康社區」有賴社會各持份者的多方貢獻。社聯期望加強醫社與企業的合作,將社福的健康計劃與企業連結起來。透過健康推廣、疾病預防、健康管理,甚至醫療支援促進市民的健康及福祉。這種「社醫合作」方式亦可擴展至其他不同住屋類型,同時,可物色一些社創機構,與物業管理公司﹅服務團體設計合適的醫社合作計劃,這可強化基層健康的社區支援網絡,建立更有系統的醫社合作模式,還有助建立社區資本,打造幸福社區。 ...

第82期【立體焦點】- 運動普及仍須軟硬件配合

港人運動量不足,香港非傳染病(如慢性病)的死亡率已超越傳染病。推廣基層醫療健康尤其重要。基層依賴公共醫療支援,缺乏運動容易引致健康問題, 加重公營醫療負擔。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及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引用歐洲及美國醫學會文獻,推動全民運動,尤其基層普及運動,可以減少當地每年醫療開支約2% 至5%,保守估算可減少香港醫療開支達40 至50 億元以上。 雷博士指:「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失去健康才關注和珍惜已經太遲,應從兒童及青少年教育著手,推動全民運動,培養關心身體健康的意識。」雷博士表示,香港中小學生的運動量很低,95% 中小學生未能達到每天不少於60 分鐘中至高强度運動。運動不足容易引致肥胖,疫情期間問題更趨嚴重,學童肥胖率由20% 大增至40%。縱觀全世界,建立健康運動概念大多從兒童及青少年階段開始,傳授健康及營養飲食知識,培養運動習慣,減少未來患上慢性病的風險。 雷博士亦留意到社區上有不少有心人合力推動社區健康,例如社福機構招募義工教導長者做運動,也有非牟利機構提供運動訓練課程和比賽,推廣基層兒童及青少年運動。但是,政府應發揮帶領作用,配合中國國務院《健康中國行動》2030 年全民健康願景, 推動社區健康。政府在設立宏觀及長遠管治目標,以及跨部門協作仍有待改善。他續指,健康很難量度, 也沒有KPI(績效指標),每個部門只關注自己的目標, 難以宏觀及整體地推動全民運動。 「教育局負責課程統籌,但推廣社區健康由醫務衞生局、衞生署等負責,難以在課程內協調好學童的健康知識。例如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課程只需要6 小時, 拯救生命,卻難以納入教育局課程。」 公屋及居屋規劃亦然,雷博士認為在追趕房屋供應量的同時,應同步規劃鄰近居所的健體設施,尤其為公屋的基層及長者提供便利及免費的康體設施。雷博士亦提倡善用房屋署的公共空間,提供免費場地供大眾使用,例如街頭健身、武術、跳舞、太極等,只需一片空置而安全的場地,節省興建成本及時間,加快推動全民運動。 ...

第82期【立體焦點】-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員工及家屬健康生活

許多企業關注員工健康狀況,致力推動預防性健康措施及活動,配合政府基層醫療方針,在社區推廣健康生活模式和推動體育普及化。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九巴)至今服務市民90 年,現時有超過12,000 名員工,每天為超過280 萬人次市民的提供服務。九巴一直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通過不同方式鼓勵員工健康生活,同時也支持社區健康發展。 九巴職員關係及福利服務部主管嚴詠嫻,九巴擁有眾多員工,除了關顧現職員工,亦同樣重視關愛他們的家屬和退休員工。企業社會責任是九巴的策略之一, 並融入到日常營運及管理。提供一個開心、健康的工作環境,有助員工每天為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 每年10 月是九巴健康月,2023 年健康月關注後疫情時期員工的全方位健康需求,包括精神、身體及財政健康。活動包括睡眠健康講座、理財策劃講座、支援身心靈健康的頌缽班、資助接種流感疫苗等。所有活動都歡迎家屬和退休員工參與,深受歡迎。 此外,九巴還舉辦了許多保健活動,例如健康講座、中醫問診、伸展運動班、烹飪比賽等;部分車廠設有員工休憩區「Club1933」,內設健身設施、桌球檯、氣墊球機等,鼓勵員工活動身體;九巴還設有許多體育及康樂活動興趣小組,透過動靜態活動,幫助同事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會議室在工餘時間亦會變身成卡拉OK 房,讓員工使用。九巴為部份興趣班聘請教練、安排場地,亦贊助員工參與慈善比賽,實際支持同事參與興趣班。 九巴因應員工的情況提出不同的計劃,例如早前的健康減肥計劃,觀察到不少車長飯後久坐,造成中央肥胖問題,因此以現金獎勵同事減重,有車長更因而減重50 磅,活動結束後繼續保持恆常運動及健康飲食的習慣,體重至今未有反彈。上年舉辦放空大賽,員工只需要坐著放鬆即可得到現金賞,以有趣的方式教育員工關注精神健康,適時放鬆。 嚴詠嫻强調,當事人意識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才能持久地保持良好習慣。九巴希望起到牽頭作用, 將不同健康資訊帶給同事以及家屬,鼓勵他們培養健康生活及運動習慣。 管理層亦貼心考慮員工的實際需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九巴車廠底層設有剪髮店,員工能以極優惠價錢剪髮,保持儀容整潔,是很受員工歡迎的福利之一。每年暑假舉辦親子月,提倡和諧家庭關係。透過車廠遊,小孩可以更了解父母的工作環境。攝影小組還會在開學前為其他員工的小孩拍攝學生相,提前為開學做好準備。 九巴一直以來推動健康生活的企業文化,例如員工支援計劃已開展十多年,支援員工精神健康,興趣小組也成立接近20 年。但隨著時代改變,公司也會不斷改進措施及增加活動,以滿足員工的新需求。 嚴詠嫻認為,只要有決心,任何機構也可以在企業推廣員工健康生活。這些措施並不需要投放大量資源,中小型企業也能引入具創意的員工福利措施。社會上不少非牟利組織、社福機構等亦樂意為公司提供不同服務及講座,不會為公司帶來很大的額外成本。第一步應了解員工的需要,包括年齡、工作性質等, 制定公司的方向及策略。在企業推廣健康生活,員工、企業和社區等各方也能從中得益。 ...

第82期【立體焦點】- 社會房屋推動長者運動

房屋也是推動基層醫療及健康服務的重要窗戶, 聖雅各福群會於社聯組合社會房屋項目「昌新一號」推行「雅匯」計劃,為住戶提供支援。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高級主任余朗廷表示:「我們重視居民的身體、心理及社交健康。我們認為建立健康社區有四個元素:有持續的身心社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生活意識;提供足夠休憩及運動空間,協助培養運動習慣;提供衞生的環境及生活空間;設有便利的醫療設施,提供及時和適切的醫療服務。」 余朗廷指出,雅匯在不同角落融入健康生活元素, 例如在空地劃出羽毛球場及滑板區,增加居民運動的動力,也在公共空間放置椅子,作為社交聚腳點,提供社交及休息的地方。居民組成的種植小組在雅匯種植他們喜歡的植物,放鬆身心。此外,雅匯邀請營養師舉辦健康飲食活動,分享營養知識及健康資訊,並由居民自製健康食物,例如:蕃茄燜飯、涼拌青瓜等, 與其他居民分享,對社交及社區營造也有益處。十多名婦女義務擔任營養小組領袖,學習營養及健康相關知識,透過營養小組活動把新鮮蔬菜及健康飲食資訊分享給有需要的居民。藝術工作坊幫助居民舒緩壓力, 社會房屋四周掛上居民的作品,增加歸屬感。義務教練組織跑步隊、拉筋放鬆班、行山隊等,提供多元化的運動選擇,增加居民參與。 聖雅各福群會在推行「雅匯」計劃時,著重透過跨界別、跨專業協作,介入推動居民健康。雅匯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合作,為居民提供健康檢查及追蹤研究,健康及疾病風險管理,提供健康建議及醫療資訊。透過邀請社區上的營養師及健身教練,居民得到個案管理、營養飲食介紹及餐單、運動方案等,提升健康生活意識,改善健康狀況。經過比對前後不同時期的身體檢查數據及問卷,研究結果顯示一系列的介入有顯著成果,居民的身體營養狀況得到提升,心血管代謝風險降低,同時居民對身體健康的自我感覺有改善,社交關係也有正面變化。 談及社會房屋的優勢,余朗廷認為「雅匯」由機構直接營運,同事較熟悉居民及環境,有助於招募對象及推展服務。亦可充當「社區連結員」(Link worker),連繫該區不同社區資源,例如政府部門、社福機構、地區康健中心、教會、區內醫護、營養師、健身教練等,把資源和服務引入到社會房屋,帶給居民。社區各持份者建立健康網絡平台,共同推動健康,體現跨專業合作, 因應居民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給他們。 ...

第82期【立體焦點】- 社福機構與私營健身室聯手推動長者運動

周錦翠、Ruby Yu 及老興永(老Sir)第一次踏足健身室時看見不同健身器材、啞鈴及槓鈴,都有點害怕。後來,在教練的指導下,他們學習正確姿勢,一次又一次挑戰自己,做深蹲、舉啞鈴,並逐步增加負重量,改善身體機能,現在甚至能舉起接近四五十公斤的槓鈴。 老Sir 是最早加入長者健身班的一群。在沒有參加健身班前,老Sir 經常咳嗽,恆常做運動後感到肺部功能改善了。老Sir 笑說連看醫生的次數也減少了,可以減輕社會醫療負擔。運動後量度身體狀況,顯示老Sir 體質年齡輕了9 年:「做運動很厲害,我原本是70 多歲, 現在看起來像60 歲!」 Ruby 也受老Sir 鼓勵,加入健身班:「老Sir 選擇的義工服務很多也是推輪椅,還會選擇較重的長者,有點擔心他可否應付,後來才知道他有做健身運動,十分厲害。」參加健身班半年,她感到肌肉力量增加,上落樓梯也有所改善,在做義工時更得心應手。「對推輪椅服務的信心增加了,之前感覺自己手腳肌肉不足,懷疑自己是否應付得來,害怕弄傷自己及其他人。經過鍛鍊後,現在對推輪椅已經應付得來。經教練指導下一關一關地過,挑戰自己,盡能力去做,和做服務一樣。」 69 歲的周錦翠以前也沒有運動習慣,她認為長者運動與其他事情一樣是萬事起頭難,在嘗試運動後,她認為只要持續地做,就會慢慢適應和進步。她也未曾想過自己能舉重:「由最初舉十五公斤到現在四至五十公斤也可以,這個重量幾乎與我體重相約。不需要害怕,嘗試了就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到。」周錦翠表示運動後對日常生活也有幫助,做家務、換床單也輕鬆了。她也鼓勵長者多做運動:「我70 歲,我做得到,相信大家也做得到。為了身體健康,為了可以走多幾步,我們應該多做運動。」 健身教練田永泰表示,很多時候長者遇到關節活動性、骨質疏鬆及肌力流失問題。部分長者腿部肌力不足,坐下站起也需要他人輔助,也容易跌倒。透過重量訓練或其他不同訓練,能顯著改善這些問題。他提醒,做運動是持之以恆的事,不要達到階段性效果就放棄,培養健康習慣,需要持續運動才能保持效果。 義工服務 換來長者健身班機會 周錦翠、Ruby Yu 及老Sir 都是參與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時間銀行.生活助手」計劃,成為生活助手, 為服務使用者提供陪診、代購、探訪等服務,並以義工服務時數換取相應的獎勵,例如參與健身班的機會。計劃經理高倩文表示,義工服務對生活助手有一定的體能要求,例如推輪椅長者到公園曬太陽,也並不輕鬆,這些需要勞動的義務工作一般很難招募義工。直到機構與私營健身室合作,開展長者健身班。透過持續的運動,有助長者義工增加全身肌肉,改善身體機能,讓他們更投入各項義工服務中。 長者運動不足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18 歲或以上的成人每星期進行至少150 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體能活動,或至少75 分鐘劇烈帶氧體能活動,或相等於混合兩種活動模式的時間。社聯於2023 年進行「香港獨居、雙老長者的身心健康與運動習慣研究」,結果顯示近九成受訪長者的體能活動量未能符合世衞建,而且逾一半受訪長者完全沒有運動習慣。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