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Best Practice Awards in Social Welfare (Chinese Version Only)

| 簡介 | 評審團 | 文件下載 | 得獎計劃名單| 嗚謝 | 評審準則 | 聯絡我們 | 歷屆獎勵計劃 |   最新消息 是次獎勵計劃得以順利完成,有賴各機構及單位的參與。 請按此下載得獎劃簡介 簡介 社會福利界一直提供適時及有效的服務以回應社會需要。機構及服務單位在追求優質服務的過程中,累積不少具啟發性及前瞻性的實踐經驗。為了表揚及推廣這些服務實踐的經驗及智慧,本會自2003年起每兩年舉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希望透過獎勵計劃,促進業界的專業交流,繼續發揮追求卓越的精神,並讓公眾進一步認識社會福利界的貢獻。 目標 表揚及鼓勵卓越實踐 展示社會福利界對社會的貢獻 分享卓越實踐經驗及鼓勵界內相互切磋砥礪 有系統地記錄實踐經驗及知識 評審團(排名以筆劃序)  方競生先生 電訊盈科有限公司 集團傳訊社區關係助理副總裁 李宗德先生 和富集團行政總裁  張國柱先生 立法會議員 陳嚴冰玲女士 香港公益金撥款顧問  黎守信醫生 關則輝先生 新創建集團有限公司企業傳訊總經理  羅致光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副教授 麥萍施教授  梁魏懋賢女士 黃秀英女士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企業傳訊總監   文件下載 小冊子PDF檔 / Pamphlet PDF version Guidelines PDF version 報名表PDF檔 / 報名表Word檔 / Application Form Word version   得獎計劃名單 金獎     組別 計劃名稱 機構名稱 組織更新 香港青年協會機構策劃機制 香港青年協會 服務創意 驕傲社企品牌 - 新生農社 新生精神康復會       卓越服務獎: 明愛元朗長者社區中心 - 香港第三齡學苑-自務學習計劃 香港明愛   創新性失智症感官治療活動計劃 香港盲人輔導會   心燃計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多種族社區服務參與計劃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萬耳長城 聾健共融」計劃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   「安享終老院舍中」服務 基督教靈實協會   小小共融雜耍家計劃 親切   「可持續發展的機構組織改革」計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灣仔民間生活館 聖雅各福群會   「後顧無憂」規劃服務 聖雅各福群會       特別大獎:     卓越管理大獎 「可持續發展的機構組織改革」計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協同大獎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流程重整計劃 香港家庭福利會 專業大獎 心燃計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創意大獎 「後顧無憂」規劃服務 聖雅各福群會 社區觸覺大獎 多種族社區服務參與計劃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鳴謝 標誌設計 謝俊謙博士 標誌以卓越實踐Best Practice之 ‘B’及 ‘P’兩個字母組成,並以‘首屈一指’為主題 評審準則 評審將分兩階段進行,如服務/計劃被挑選進入第二階段評審,機構將需要於提交一份詳細報告及派代表與評審團會面,介紹計劃之特色及成果。 評審準則 組織更新 評分比例 服務理念及社會觸覺: 清楚界定服務理念及目標 適時識別及回應機構、服務對象和社會的需要 10% 15% 服務的工作手法: 合理及具特色的方法 展示服務設計如何達致服務目標 25% 20% 服務果效: 達到服務成果及使用合適之成效量度工具 有效運用人力、財政及社區資源 有持續及長期果效 25% 25% 鞏固知識及實踐智慧: 清楚分析及紀錄關鍵成功因素 清楚描述有關實踐經驗於未來工作的應用性及參考價值 15% 15% 意念創新 15% 15% 協作 發揮跨專業 / 跨服務合作的力量 10% 10% 聯絡我們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服務發展) 電話號碼:  黃小姐 (852) 2864 2944 / 伍小姐 (852) 2876 2404 傳真號碼: (852) 2865 4916 / (852) 2876 2449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

2007 Best Practice Awards in Social Welfare (Chinese Version Only)

| 簡介 | 評審團 | 文件下載 | 得獎計劃名單| 嗚謝 | 評審準則 | 聯絡我們 | 歷屆獎勵計劃 | 簡介 社會福利界一直提供適時及有效的服務以回應社會需要。機構及服務單位在追求優質服務的過程中,累積不少具啟發性及前瞻性的實踐經驗。為了表揚及推廣這些服務實踐的經驗及智慧,本會自2003年起每兩年舉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希望透過獎勵計劃,促進業界的專業交流,繼續發揮追求卓越的精神,並讓公眾進一步認識社會福利界的貢獻。 目標 表揚及鼓勵卓越實踐 展示社會福利界對社會的貢獻 分享卓越實踐經驗及鼓勵界內相互切磋砥礪 有系統地記錄實踐經驗及知識 評審團(排名以筆劃序) 方文雄先生 香港方樹福堂基金董事 史陳尚欣女士 家長 李穎賢女士 香港公益金行政總裁 高靜芝女士, JP 婦女事務委員會主席 張超雄博士 立法會議員 陳麗雲教授, JP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 麥萍施教授 社會福利界學者 黃寶財教授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 葉秀華校長 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委員 黎守信醫生 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委員   文件下載 計劃簡介及報名表   得獎計劃名單 金獎 組別 計劃名稱 / 機構名稱 計劃特色 主題 築動 . 社群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此計畫為首次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和香港建築師學會合辦的社區服務計畫,並獲得實惠傢居廣場及三思數碼贊助,同時獲得攜手扶弱基金及香港建築師學會2005年青年建築師項目基金資助。整個計畫為期9個月,由2005年9月開始至2006年5月完成。 計畫透過合作伙伴組成共18隊義工隊伍的實質參予,為62個低收入及綜援家庭提供專業家居改善服務、配合實質援助和義工支援,過程中重視家庭內不同年齡成員的需要,讓他們能在安全整潔和明亮舒適的家中愉快地生活和成長,最重要是促進家庭凝聚力和增強家庭的社區網絡。 計畫之成功關鍵是服務需要評估準確、合作伙伴的全情投入、受惠家庭潛在能量釋放,令計畫所產生出來的動力能持續鼓勵整個有份參與的每一位成員。 非主題 青少年隱蔽現象 - '上門追擊隊'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此計畫敏銳地發掘新出現的社會問題 -「隱蔽現象」,洞悉一長期足不出戶的青少年之獨特需要,以嶄新的服務手法,於2004年10月創立全港首支「上門追擊隊」,由專責社工提供上門輔導及訓練予這受「隱蔽」困擾的青少年,從而打開他們的隱蔽心扉,燃點他們的前進動力及希望。本隊創立及驗証一套有效協助受「隱蔽」困擾青年重投社會之「興趣為本」介入模式,為社會工作開展另類激發「青年」改變動機的手法,提供「由家至重投社區」的一站式服務;包括:「上門訓練及生涯規劃」服務;提供互助及正面朋輩網絡平台之「破繭小組」;協助青年發掘潛能之「有路行工程」;協助重返校園作裝備之「有學返工程」;協助投身社會工作之「有工做工程」等。我們更組織成功突破隱蔽困擾的青年,成立「青年分享隊」,成功引起社會各界及海外關注這群青年的獨特需要,並透過舉辦研討會﹑工作坊及撰寫文章,總結經驗及傳遞知識。 傑出計劃: 主題 明愛向晴軒 - 家庭危機支援中心 香港明愛 服務是香港目前唯一一間設有24小時危機熱線、危機輔導、緩衝避靜住宿及社區教育等一站式的家庭危機支援服務。服務概念是來自一群曾受婚姻衝突及婚外情問題困擾的過來人,在經歷危機之後,自發組織起來,關注家庭問題並引發一個以「暫離」(time-out)概念的新服務設計。本服務重視服務使用者的參與,提昇其助人自助精神,凝聚力量,推動社會和諧。 服務對象是不分年齡及性別,為正面對困難、危機、衝突和創傷的人士提供危機介入及支援,以提升處理危機的能力並及早預防危機的發生或惡化。 在過去五年期間,已提供了最少120,000的危機熱線輔導及不少於3,900名使用緩衝避靜住宿服務的人士。大部份使用危機服務的人士及家庭都處於中度或以上危險程度,而離開中心時亦大部份可以回復情緒平穩及找到方向如何面對家庭危機。 向晴軒透過不同層次的力量,包括:跨專業、社工專業、服務使用者及社區人士的力量,共同支援家庭,使面對危機的人士及家庭及早正面處理危機。 紓懷行動 - 濫藥孕婦支援計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本計畫是針對濫藥孕婦的獨特處境及需要而設計,由社工、護士、特殊幼兒工作員組成跨專業團隊,提供一站式的服務,透過產前護理及檢查、戒藥輔導、互助小組、嬰兒發展評估及育兒訓練等,協助濫藥孕婦戒除藥物,學習照顧新生兒,並與家人重過新生活。團隊主動在地區發掘濫藥孕婦的接觸點,以外展方式提供服務,並與醫院、母嬰健康院、家庭服務中心、物質誤用診所及美沙酮中心發展協作關係,為濫藥孕婦建立合適的支援網絡。 計畫除成功協助濫藥孕婦改變,亦獲得社會正面的回應。計畫曾為不同專業進行多項培訓及接受傳媒訪問,服務模式的有效性得到各方認同和參考。 藍巴士 - 成長之旅 香港善導會 香港善導會於2005年獲香港公益金資助,開展為期三年的「藍巴士 - 成長之旅」計劃。整個服務以在囚人士子女為介入的核心,透過一系列多元化的服務,支援他們適應父母入獄的負面影響,重新建立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並顧及在囚父母及其照顧者之需要,連繫在囚父母與其子女的關係,改善彼此的溝通,以達致和諧的家庭關係。計劃的另一個重點是透過家庭團結的力量,協助曾違法的家屬改過自新,甚至和家人一起做義工,服務其他弱勢社群,發揮更大的家庭力量,回饋社會。本計劃的特色是以「一條龍」及「一站式」的服務,貫串由違法人士被判入獄至出獄後團聚的階段,並且將各種服務集中於一個服務點提供,讓有需要的家庭更方便及快捷地得到適切的服務。 非主題 南區「愛心邨」計劃 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 南區「愛心邨」計劃於2003至今,獲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贊助,由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與香港南區婦女會以聯盟形式,運用社區為本及網絡的工作手法去設立南區「愛心邨」,目的旨在網絡居民、商戶、官方及社團,組成互聯網,服務漁光村、鴨脷洲邨及華富邨居民,從而創造一個可促進社會資本的環境,以達致自助互助、社區團結、社會融合及社區參與的目標。 為了進一步有系統地將社區內的個別人士聯繫起來,本計劃由2005年起,於屋邨大廈中設立「樓長制」,委為義工為「樓長」,組織他們時常探訪鄰居,介紹街坊互相認識,以及及早識別有問題之家庭,於社區建立了互助的支援網絡;同時,「樓長」亦主動地去發掘服務使用者的專長,為社區服務,充分發揮了以長補短、凹凸互補之效。 在持續發展方面,本計劃於2004年成立了「義工諮詢委員會」,並由一互委會主席擔任該會主席,讓不同年齡義工有機會參與統籌、策劃、推行及檢討「愛心邨」的工作,達致義工當家作主的目的,使計劃得以在義工的協助下持續地發展下去。 南區「愛心邨」計劃過去四年的服務,充份發揮了「由社區自發,由下而上」的果效,為社區建立了鄰里守望相助、互相關顧的安全網,使社會資本得以凝聚和共享,亦達致移風易俗的果效。 長者學習資訊科技與服務社會計劃 香港明愛 透過學習與服務 長者能肯定自我 增強溝通 攜手共越數碼鴻溝 計劃在元朗及天水圍推行數碼共融活動,培訓「長者數碼大使」成為社會資源,以電腦作為關愛媒體,透過「學習與服務」模式,鼓勵長者學習電腦後與朋輩分享,減少數碼恐懼。 服務內容具應用性,包括長者學習製作元朗歷史簡報、敬老動畫,與學生分享;學習製作賀卡,關愛送贈身邊朋輩;學用數碼相機,為年長夫婦製作VCD;學用手提電腦,外展往鄉郊、院舍、日間中心教授文盲、體弱長者;與學生配對於網上傳情;成為電腦導師;協助更新網頁及舉辦參觀、講座,提昇長者視野。總共1,956名長者,427學生參與。 計劃營造自學氣氛,培養出長者學習資訊科技的動力,改變未能與社會同步的無能感,打破數碼隔閡。 紅褲子就業紮根學堂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 從社會資本的概念出發,分析青少年就業問題,除了歸咎個人因素外,社會上欠缺足夠的信任關係網絡及就業資訊渠道不足也令青少年在就業上更加困難。而在失業青少年中,低學歷青少年的競爭力相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形不足,在社會身處的位置更為不利。 因此,紅褲子就業紮根學堂採納師徒制作為訓練模式,藉著師傅的個人魅力、在職業上的專業知識與及在業內的人脈關係提升低學歷青少年的就業動機,配合連繫社會中不同界別合力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及實習機會,不單讓青少年肯定自己的能力,更讓社會人士認識到青少年的才華,改變過往對青少年的負面標籤,建立一個互信互助的共融社會。 本計劃按青少年的個別才能開辦社區維修隊,由師傅帶領青少年到獨居長者家中進行家居維修,進而建立工作動機及工作操守。而潮流藝術隊則包括年青人喜愛的玩意,如跳舞、音樂、化妝等,再在專業導師的帶領下,累積教學及表演經驗,逐步在職業世界中開展事業上的新出路。 啟發藝術潛能 展現公民素質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本計畫旨在讓不同階層及家庭背景的2-6歲幼兒享受藝術及公民素質培育的均等機會,激發其創造潛能,和逐漸建立對人、對事、對社會的關愛情懷與態度;並將之融入家庭生活中,成為親子間的共同文化。計畫引入藝術家和商界的支援,使幼兒的潛能獲得充分培育。透過兒童的藝術作品出版及展覽、家長意見問卷調查及活動意見收集等,印證幼兒具有關心社會、關注環境及關愛社群的能力,展現其良好的公民質素,深獲家長及社會人士的認同。 網開新一面計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此計畫建構了「網絡成癮之路」(COLA Model)和運用動機理論作為介入的主要模式,並引用美國具權威學者金伯莉‧楊博士所編制的「網絡成癮」量度工具整理了「上網習慣問卷」,以進行系統化的評估及研究,為香港本土化工作奠定了基礎。而有關「上網習慣問卷」經本計畫多次驗證,是一個較客觀、具信度和效度的問卷,可供同業借鑒。此外,本計畫服務多元化,包括熱線電話及上門輔導、「網絡特攻」輔導小組及訓練營、「健康網絡大使」聯盟、「網上同路人」家長支援網絡、「健康使用網絡」講座、工作坊及社區教育等服務。計畫曾多次進行跨專業的合作,包括資訊科技界、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學校及將軍澳醫院等。計畫亦與不同專業進行培訓及交流,包括學院、老師及醫護人員等。 樂學訓練計劃 循道理觀塘社會服務處 本服務處於2006年起獲公益金資助三年,為50位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推行一個名為「樂學訓練計劃」的綜合評估及訓練先導計劃。這是一個由跨專業團隊,包括臨床心理學家、社工、音樂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特殊教育訓練主任等,到校為學童、老師及家長提供適切的融合教育服務。專家團隊會為學童進行綜合評估,包括大小肌肉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專注力及社交能力,從而為其設計個人訓練計劃,配合各項治療活動,以達致改善及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此外,專家團隊更透過觀課、會議等形式協助老師掌握相關的教學技巧,以及推行家居訓練,以培訓家長協助學童成長,從而讓他們尋回自信及學習的樂趣,在校裏建立共融文化。經過一年的試驗性推行,超過86%的學童在受訓後,整體表現包括行為、情緒、學業成績均有顯注的進步,備受校方、老師及家長的讚賞。 優異計劃: 敏銳觸角獎 風雨蘭 - 性暴力受害人危機中心 (一站式緊急支援及專門服務)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 風雨蘭自2000年起,致力為性暴力受害人提供一站式危機支援服務,而專業人士亦可透過廿四小時傳呼轉介受害人至風雨蘭。一站式服務的理念是以受害人的需要為中心,盡量減少受害人奔走於不同的部門求助及遭到第二度創傷的機會,以及保障受害人的私隱。風雨蘭以危機中心為基地,協調相關專業,包括輔導、醫療(即時診治及避孕、性病檢查及治療、事後醫療跟進)、報警程序及外展陪同等支援。風雨蘭會址設有輔導室、口供室、法醫室和洗澡室等設施。風雨蘭會定期為受害人及其家屬開設治療小組,協助受害人及家屬從創傷中復原。除此之外,風雨蘭亦會為相關專業人員提供有關性暴力的知識、受害人的需要、面對受害人應有的態度等訓練。 協同效應獎 踏實之旅 - 社區防跌行動 香港明愛 骨折的後果相當嚴重,不單影響個人的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更會加重照顧者、社會經濟及醫療體系的負擔和壓力。有見及此,自2005年開始,香港明愛與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合作推行此計劃,為有需要之長者提供高效及針對性的防跌策略,以建立一個「零跌倒」的社區。 計劃結合醫護界的專業技術,以分佈全港的明愛中心為發動點,透過發掘73個社區的網絡伙伴及586位受訓義工,合力在全港6大區及13個地點,提供一站式的防跌及跟進服務,包括為5,625位人士提供評估,1,242位長者提供諮詢服務,並鼓勵了近700名長者參與「防跌健骼十式」運動班及按需進行家訪。計劃亦備有錄影帶、營運手冊及教材套,與業界分享經驗。 通過是項計劃,低危的長者跌倒情況下降80.2%,而高危的長者跌倒情況則下降24%,可見針對性的防跌策略成效顯著。 專業知識獎 與挑戰同行計劃 救世軍 本計劃以「家庭為本」的介入模式,為智障人士家庭提供以下多元化的社區生活支援服務: (i) 危機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協助家庭因智障親人的挑戰性行為引起在相處上的失衡,在介入過程中同時強化家人解難的能力及技巧及建立智障親人合宜的生活行為,以過渡當前的危機。 為家庭提供有具體目標、時限性及階段性的個案策劃,提供處理挑戰性行為及支援家庭兩方面的「行為管理」及「家庭支援」服務套餐,包括不同專業同工如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之評估服務、離戶式或到戶式的介入服務、協助家庭紓減壓力的「家庭支援」服務等等。 鳴謝 標誌設計 謝俊謙博士 標誌以卓越實踐Best Practice之 ‘B’及 ‘P’兩個字母組成,並以‘首屈一指’為主題 評審準則 評審將分兩階段進行,如服務/計劃被挑選進入第二階段評審,機構將需要於提交一份詳細報告及派代表與評審團會面,介紹計劃之特色及成果。 評審準則 評分比例 適時識別及回應服務對象和社會的需要 15% 服務理念及工作手法: 展示服務設計如何達致服務目標 25% 服務果效: 達到服務成果及使用合適之成效量度工具 有效運用人力、財政及社區資源 有持續及長期果效 25% 鞏固知識及實踐智慧: 清楚分析及紀錄關鍵成功因素 清楚描述有關實踐經驗於未來工作的應用性及參考價值 15% 意念創新 10% 發揮跨專業 / 跨服務合作的力量 10% 聯絡我們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服務發展) 電話號碼:  楊小姐 (852) 2864 2944 / 黃小姐 (852) 2876 2404 傳真號碼: (852) 2865 4916 / (852) 2876 ...

2005 Best Practice Awards in Social Welfare (Chinese Version Only)

| 簡介 | 評審團 | 文件下載 | 得獎計劃名單| 第一次甄選的評審團 | 嗚謝 | 聯絡我們 | 歷屆獎勵計劃 | 簡介 社會福利界一直提供適時及有效的服務以回應社會需要。機構及服務單位在追求優質服務的過程中,累積不少具啟發性及前瞻性的實踐經驗。為了表揚及推廣這些服務實踐的經驗及智慧,本會於2003年舉辦了「2003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希望透過獎勵計劃,促進界內的專業交流,繼續發揮追求卓越的精神,並讓公眾進一步確認社會福利界的貢獻。 鑑於2003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之反應非常熱烈,收到26間機構遞交83份活動,籌委會決定每兩年舉辦一次此獎勵計劃。 目標 表揚及鼓勵卓越實踐 展示社會福利界對社會的貢獻 分享卓越實踐經驗及鼓勵界內相互切磋砥礪 有系統地記錄實踐經驗及知識 參與狀況 28間機構 91份計劃報告 評審團(排名以筆劃序) 王英偉先生 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主席 方敏生女士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李劉茱麗女士 家長 馬麗莊教授 香港社會工作學報總編輯 陳婉嫻議員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   文件下載 計劃簡介及報名表   得獎計劃名單 金獎 組別 計劃名稱 / 機構名稱 計劃簡介 評判評語 主題 東涌有情 -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拓展「資產為本」二手市場 促進跨界參與共展關懷 計劃以「資產為本」的服務模式推行,利用社區本身的資源回應社區的需要,透過社區人士捐贈的二手物及食物包,一方面轉贈予東涌區內有困難的家庭,向他們提供緊急支援和表示關心;另一方面將二手物品以低廉的價錢出售,既可減輕購買者的開支,又可在社區內推廣資源再用及社區互助的文化。 計劃發揮社區力量,凝聚居民、社工、學校、工商界及地區組織等不同界別及團體的共同參與,並由一班區內有就業困難人士落實推行,有效促進社區參與及社區關懷。 李劉茱麗女士 計劃充份發揮以「資產為本」的理念。 透過成立「二手物特工隊」,回應東涌新發展所面對的貧窮問題及需要。計劃不僅具創意,在推廣社區環保意識的同時,亦滿足到不同階層人士的需要。 計劃亦善於運用網絡手法,連結不同群體關心及改善社區之問題。 此計劃之意念、手法、資源運用及社區互助果效均值得推廣及借鏡。 非主題 防止長者被虐計劃 香港明愛 外展社工接觸高危長者 推動社會「零度容忍」虐老 計劃旨在推動安老服務同工對虐老問題的關注,並為安老院舍、長者中心、地區組織、前線紀律人員舉行研討會,以加強業界的討論,藉以建立一個對虐老問題「零容忍」的社會。 計劃提供外展服務,主動接觸屋、公園、街角的高危而被動的長者,予以協助,另組織義工及過來人,與其他長者分享經驗。計劃共為12,363位人士提供訓練,並為194位長者提供輔導及情緒支援。計劃亦已製作個案實錄、錄影帶、常見法律問題手冊及教材套,與業界分享經驗。 馬麗莊教授 這是一項卓越服務,無論在理念上、設計上,推行以至評估上都是非常出色,反映同工不只關心被虐長者的處境及狀況,及顯示出其團隊群策群力精神。 以下是幾點其突出之處。 第一:它能有效地回社應社會改變引致的虐老問題,成功地提昇社會人士及護老照顧者對此問題的關注。 第二:在推行時,採用多樣化的服務手法,使更多服務使用者受惠。 第三:其團隊精神,躍現在不同的服務範疇裡,這是難能可貴的。 優異計劃:   主題 社會企業- 「卓思廊」的昨日今天 香港心理衞生會 發展多元「社會企業」模式 創造殘疾人士就業機會 香港心理衞生會成立「明途聯繫」有限公司,以「社會企業」模式為殘疾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業務包括清潔服務、便利店、康復用品店及直銷業務,而以「卓思廊」為零售品牌的便利店及康復用品店亦已開辦了六間,其中有多間店舖更由殘疾人士擔任店務主管。 至2005年3月止,「明途聯繫」聘請的員工達100餘人,其中約六成為殘疾人士。隨著業務的擴展,估計2005至2006年度的營業額可達1,400萬。「明途聯繫」的成功經驗為香港「社會企業」的發展注下強心針。 陳婉嫻議員 充份將殘疾人士的優點應用於社會中,用「社會企業」模式聯繫官、商、民三方合作,讓服務使用者投入就業巿場,自力更新,這是持續性及整合性兼備的計劃。 非一般文化工業工作體驗計劃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 地區導師提供工作指導 提升青年「文化工業」技能   計劃讓街頭青少年認識工作世界及培養積極的工作態度,且善用地區特色及資源,培訓青年成為不同範疇的大使。計劃運用了「社區資本」的概念,邀請地區的熱心導師、社區及商業團體參與,給予青少年多方面的支援,也締造了地區發展的機會。   創藝大使讓青年人體驗如何經營攤檔;旅遊大使於「非一般大埔旅行團」中擔任領隊及導遊;舞台及工程大使負責四次舞台搭建及音響工作,而街頭文化大使則負責全部舞台表演。整個計劃由社區團體承托,體現社區互助共融的價值觀。 李劉茱麗女士 計劃成功運用社會資本理論,以較小的資金,撮合官商民合作,建立社會關懷網絡,推動社區融和。 此計劃不但能消除社會對街頭青年的標籤及負面觀感,亦透過訓練,協助青年建立自信、認識正確工作態度及興趣。參加者能從計劃中成長,在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自信心及滿足感,有助其繼續過積極人生及生活。 種族共融社區計劃 香港小童群益會 促進少數族裔地區參與 實踐「種族共融」社區精神 主辦機構位於荃葵區的三間青少年服務單位以「同一星空下」的主題,「慶賀彼此差異」的跨文化社會工作手法,成功促進區內的本地及南亞裔居民的彼此認識及支援,共同參與地區活動,以及關注「反種族歧視」立法。 計劃獲地區區議員及房屋署的支持,共組織超過10間中小學及單位、400多位青少年及家長,與數十位少數族裔學生及青少年參與,接觸和服務近百戶南亞裔家庭。計劃聘請了兩位居於區內的巴籍青年大使推行計劃,更有效促進跨種族共融的推展。 方敏生女士   此計劃內容豐富及多元化,由發展性工作到政策討論層面也能涉及。在推動小數族裔融入社會時,亦能突顯不同種族的獨特性,保留其本身的文化,而最終達致不同文化互相欣賞。如計劃能有更多具體數據顯示其成效,則更為理想。 織葉行動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重建邊緣青年就業能力 多元專業攜手協作培訓 計劃旨在提升正接受感化、缺乏條件及工作動機的青少年的就業能力,建立他們正面的工作態度、增強自信,從而減少他們犯罪或重犯的機會。計劃運用官、商、民和社工的跨專業協作,向目標對象提供適合的訓練。 主辦機構包括社會福利署屯門感化辦事處,聯同香港警務處元朗警區警民關係組為學員提供紀律訓練,而青山醫院職業治療部為學員提供職業評估,並由新界西北區商戶提供實習崗位,社工則負責策劃各項活動及訓練,並與感化官協力跟進學員的進度。 陳婉嫻議員   針對曾犯事受感化的青少年性格薄弱缺乏自信及承擔勇氣的特點,以有效的跨專業協作介入模式,幫助參與者改變消極的人生及工作態度。此計劃的理念、目標很好,惟如何將青年人的積極生活態度持續鞏固,以及令更多僱主對他們接納並願意提供就業機會? 非主題 有學返工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模擬學校」提供裝備課程 協助待學學生重返校園 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各種因素影響,有學生仍未完成中三便毅然放棄學業。這些青少年面對低學歷及茫茫前路,部分會懊悔從前放棄讀書而渴望重返校園裝備自己,可是,他們因超過15歲而未受教育條例保障,過往的行為亦令校方對他們失去信任而被拒諸門外。 計劃透過與學校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以「模擬學校」的形式,為這群有志重返校園的待學學生,提供長達2個月的「重返校園裝備課程」,使他們能重新適應校園生活,以及建立校方對這群青少年的信任。 馬麗莊教授 有學返工程 - 這是一項非常卓越的服務項目,它洞悉現時服務不足之處,全面掌握失學青少年的需要。無論在服務設計、執行及評估方面都花了不少心血及時間,顯示負責同工的服務熱誠和委身。 「青年新領域」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計劃 香港神託會 協助「思覺失調」青年康復 及早介入提供適切支援 近年因患有「思覺失調」或精神病而求診的青少年有上升趨勢,而現時本地康復服務大都以成人康復人士的需要為服務設計的基礎。是項計劃以青少年中心為基地,參照澳洲已發展多年的早期介入模式,特別協助15至25歲懷疑或已患有早期精神病或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及其家長,讓患者及早得到適切的康復援助,以減低因延遲就診對其生活、學習及身心成長所帶來的種種影響。 透過活動、心理教育課程及個案跟進和檢討,以減低復發的機會,改善生活質素。 王英偉先生 此計劃從多方面幫助青少年精神病患者:首先從個人的心理健康手,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再向學校與家長講解病患者的需要及與他們相處的技巧;並以藥物治療作配合;最後,與傳媒、學校攜手提高公眾對思覺失調的認識,讓病患者願意及早求診,早日康復投入正常生活,回饋社會。 現今社會各人所面對的壓力日益沈重,青少年擁有健康的心理及精神狀態,方能發揮所長,此計劃長遠而言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這計劃與多個界別建立了良好及互助的合作關系,將社會資源作有效的調動及發揮。 服務尚在進行中而未能作出整體成效評估,但應作中期評估,為計劃的繼續執行進行檢討與改善。 特別獎項:   最能適時回應社會需要獎 「母嬰康逸社」婦女及社區互助網絡計劃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 「三失」婦女接受「陪月」訓練 提升自信參與社區經濟 計劃提供陪月指導員訓練課程,協助「三失」婦女(失學、失業、缺乏工作經驗的中年婦女)將其「湊仔」經驗轉化成謀生技能,以提升其自尊、自信及就業能力,協助需要支援的產婦及初為人母的婦女,為中年婦女創造就業機會。 計劃以合作社的形式運作,社員透過參與社區經濟,以工作服務社會,由服務接受者轉化為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並發揮助人自助的精神,建立支援和關懷的網絡,有效加強社群的凝聚力,以及推廣預防產後抑鬱症的社區教育。 方敏生女士 此計劃能敏捷回應巿場需要。在有限資源下,以「社會企業」的模式,推動婦女與社區組成互助網絡,並成功為「三失婦女」(失學、失業、缺乏工作經驗的中年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將弱勢社群轉化成自立自主的經濟參與者。此計劃運用的額外資源不多,能有此成績確屬難得。建議深化有關計劃,並聯繫更多的合作伙伴於不同社區推廣發展。 最具效能獎 好人好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傳媒合力宣揚「好人好事」 建立青年積極正面形象 主辦機構與香港電台第二台合力製作Teen仔樂園「好人好事」大募集,從2004年4月開始,成功招募300多名「Teen線線人」,搜集了200多件「好人好事」,並選出五件最具正面信息及助人意義的給予公開嘉許。報章亦有廣泛刊登,多間中小學更以「好人好事」為主題,讓學生能在這些正面價值觀上作更深入的分享和討論。 這次跨界別的合作,不僅突破了過往與媒體較為被動的合作關係,更能有效地從傳媒層面宣揚社會的正面價值及重塑社會大眾對青年形象的正面描述。 馬麗莊教授 扭轉社會人士對青少年負面的看法,乃此計劃強項。與傳媒合作,增強其服務廣泛性,也是其服務的優點。此計劃不但向社會人士了灌輸了正面健康的信息,還有效地幫助被表揚的青少年,讓老師和同學看到他們美麗善良的一面,這是此計劃最值得令人欣賞的地方。 最具理念及創意獎 想創空間現代師徒計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配對師徒「生命影響生命」 協助待業青年領悟人生 計劃配對一班15-19歲的待業青年,以及一班有志培訓接班人的僱主成為「師徒」,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理念,透過師徒配對的互動和影響,以及個案跟進,讓青年從中領悟人生道理,師傅亦能明白新一代的心聲。 計劃致力推動社會互助精神,凝聚社會資本,透過「跟師傅」的過程,讓青少年汲取實際工作經驗,更能了解現實的工作世界,建立及發揮個人能力。培訓行業甚為多元化,包括寵物美容、汽車美容及維修、花店及園藝、物流業、電腦網絡及維修等。 方敏生女士   此計劃理念清晰,深化師傅(job mentoring)概念,發揮「以人影響人」的精神,並就如何維繫師傅的投入及參與,花了一定的心思。青少年方面,社工亦與他們訂立學習及發展計劃,讓青少年、師傅及社工有共同及清楚的工作目標。機構亦有持續發展計劃,並引入學院進行檢討工作,發展「實證為本」的服務模式。 最具跨界別/跨服務互動效果獎 體能提升計劃 香港傷健協會 推動殘疾人士持續運動 改善身體以及生活質素 計劃推動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如中風及大腦麻痺者)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以改善他們身體及生活質素。主辦機構獲一間企業贊助購置一部特別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跑步機,並獲數個慈善基金贊助多部健身器材,在註冊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為學員按其體能進行個別訓練。 計劃得到香港理工大學復康系提供專業技術支援,並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為社區內殘疾人士提供創新的社區物理治療服務,服務包括步姿訓練、健身中心、體能評估及外展服務。 王英偉先生   此計劃為復康者提供的一站式服務,是從復康者的切實需要出發,加上復康的成效顯著,所以能夠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實屬難能可貴的計劃。 跨界別/跨服務的支持亦是此計劃的成功關鍵:先獲商界撥款購買器材,再得到學界、專業技術包括骨科、物浬治療的培訓支援,並同時得到傳媒的報導,參與支援的界別極廣泛,凝聚了充足的社會資源、力量去開展並延續此計劃。 一般的復康者雖然能維持生命,但由於行動不便需要別人照顧,極容易造成消極的自我價值觀。此計劃有助提升他們的活動能力,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甚至助他們自力更生,貢獻社會。 計劃中的互助精神及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應獲推崇。 第一次甄選的評審團 倪錫欽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梁錦萍女士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榮譽臨床顧問 丁惠芳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陳啟芳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霍瑞堯博士 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高級講師 郭烈東先生 優秀社工 張惠君女士 優秀社工 陳靜宜女士 優秀社工  ...

2003 Best Practice Awards in Social Welfare (Chinese Version Only)

| 簡介、目標、主題 | 參選資格、得獎機構 / 單位的責任、參加辦法、評審準則 | 評審團、時間表、查詢 | 得獎計劃名單| 鳴謝 | 聯絡我們 | 歷屆獎勵計劃 | 簡介、目標、主題 參選資格、得獎機構 / 單位的責任、參加辦法、評審準則 評審團、時間表、查詢 得獎計劃名單 冠軍計劃 服務名稱 機構名稱 主題 天虹行動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發展人力資源 “傷健共融Ÿ自力更生”實踐計劃 - 新生餐廳 新生精神康復會 推動自力更生 “螢火耀同途”服務計劃 香港明愛 加強家庭凝聚 暴雨驕陽社區綜合服務計劃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 促進社區融和 優異計劃 服務名稱 機構名稱 主題 婦女經濟參與計劃-綠色生活合作社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 發展人力資源 衝出債網計劃 香港明愛 推動自力更生 重塑家庭路-家長教育計劃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 加強家庭凝聚 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會之路-葵青工作計劃 新生精神康復會 促進社區融和 破歧計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促進社區融和 變革先鋒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促進社區融和 參賽機構:26 參賽計劃數目:83 鳴謝 標誌設計 謝俊謙博士 標誌以卓越實踐Best Practice之 ‘B’及 ‘P’兩個字母組成,並以‘首屈一指’為主題 聯絡我們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服務發展及聯繫) 電話號碼:  楊小姐 (852) 2864 2944 傳真號碼: (852) 2865 4916 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