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錯過緩和局勢的契機

由過去數次的逾百萬人遊行、警民嚴重衝突、大規模拘捕及檢控行動、圍堵兩間大學,以至區議會選舉壓倒性勝出,港人走過一條不容易的社運道路。在剛過去星期日的國際人權日大遊行,民陣公佈人數為80萬,仍有相當大數目的港人走上街頭,其實已說明了一切,也出乎意料之外。 這段時間,雖有零星衝突,但規模及程度不如前陣子般激烈,如今正好給當局一個收拾殘局的契機,以政治方式解決政治問題。半年來警方拘捕了6,000人,當中有四成是學生,約2,400人。2,400人是甚麼的一個概念,如果以中學生計算,即約為三至四間中學的學生人數。怎樣說都好,幾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長期對政權和警隊恨之入骨,這並非社會樂見的情況。 星期日的遊行,朋友說最大的震撼是遊行人士齊喊「香港人‧報仇」,可見仇恨之深。政府如繼續拖延無法在短期內平息這場史無前例的社會矛盾及暴力衝突,將令衝突持續一段長時間,不但政府及警方完全失去管治權威,更嚴重影響民生、打擊經濟。 政府迫切實行的是一系列的施政和政治改革,重視法治公義;獨立調查事件一直都是社會共識,市民要求一個有公信力、有法定調查權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政府必須盡早回應,不要奢望矇混過關。 文章刊於2019年12月1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施政報告

新一份施政報告終於出爐,一如所料,政府圖在房屋和土地方面下重藥,包括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常規化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津貼(俗稱N無津貼),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地,大幅放寬按揭保險計劃的樓價上限等措施,回應了部分市民的訴求。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暫未能確定,因為政府還需與棕地擁有人角力、妥善安置及補償寮屋居民,市場反應則見有二手樓盤封盤反價,有經濟師預計樓價上升,但亦有人呼籲買家入市前要小心衡量風險。  對於基層市民,政府亦採納了民間團體的一些建議,包括提高在職家庭津貼金額及改善綜援。 施政報告提出超過二百項措施,雖然不算有甚麼新意,但在許多政策範疇亦有所着墨。可惜對於市民最關心、最影響香港前途、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政治風波,特首卻沒有提出半點可令人滿意或安心的回應,難怪泛民建制議員均異口同聲地批評。 大型社會運動持續了四個多月,不論是警方和抗爭者使用的暴力均不斷升級。施政報告提到法治精神、尊重人權、多元包容、言論自由和有效施政等核心價值,卻沒有提出任何方案。 今天的危機源於政府管治失誤,令巿民對行政長官、政府管治團隊、警隊失去信心,繼而質疑一國兩制。公眾認同應以理性方法解決政治問題,但理性必須要建基於事實、真相,因此要走上復和之路,就必須從真相入手。今天,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全民最大的共識和政治出口;特區政府必須慎重考慮,否則難以紓解對立局面,而這些仇恨亦會成為另一個深層次矛盾,影響香港穩定。 文章刊於2019年10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暴力鞏固暴政 年輕人勿犧牲

政府上星期透過《緊急法》訂立《禁蒙面規例》,接連幾天假期,即使沒有不反對通知書和冒著違法風險,仍有大批巿民蒙面上街抗議,而前線抗爭者與警方的衝突未止,二百多人被捕,超過一半是學生,更有二十多名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青少年。看到他們被捕的畫面,其驚恐的神情,尤其令人心痛。  顯然而見,禁蒙面法激發反政府情緒,年輕人愈來愈憎恨政權,即使拘捕幾千人,或者稍能壓下亂局,但將來又可能再前仆後繼參與抗爭行動。政府已經失去幾代人的信任,必須想想如何和平理性地收拾殘局,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必然考慮。  前線的勇武派,年輕人們,不值得因仇恨政權、警隊和異見者而干犯嚴重罪行。痛恨濫用私刑的警察和黑社會,就更加要警惕,不要變成自己痛恨的人。大家或許對警隊公正執法失去信心,但「私了」隨時搞出人命,而縱火或投擲汽油彈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如果不幸禍及無辜,自己於心何忍!而且這些罪行的刑期特別長,隨時斷送大好前途,各位在行動前更要想想至親至愛的家人朋友。  再說,暴力行為升級,只會給當權者無限藉口,打壓得更嚴厲和粗暴。持續下去亦將影響區議會選情,影響選民對民主的支持。  抗爭可有許多方法和可能性,即使不喜歡某店某集團,在不破壞店舖下,也能發起罷買或杯葛行動,這是巿場和法律下可做得的抗爭行為,現時零售市道低迷,抗爭者不要低估這些杯葛行動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上,也能繼續抗爭,積極跟進各項民生和政經政策,廣結公民社會,搶佔輿論陣地和議會席位,傘落民間。  誠如這次社會運動的成功要訣:「Be Water」,如水如冰,潛藏力量。  文章刊於2019年10月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無煙週末之後

170萬 – 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在813機場事件之後,在滂沱大雨之下,出席818集會人數之多,應該超越了大部分人的估計。 百萬人合力促成了一個和理非及無煙的週末,如果期望政府立即回應五大訴求,可能會失望。但是政府硏判如何回應,卻不可忽略以下幾點現實情況: 運動開始時強調不割蓆的原則,在過去兩個多月來大致可以維持。雖然前線示威者的暴力程度升級受到不少批評,但暫時沒有出現民意逆轉的情況,反而市民對政府及警方的支持度下降至歷史低位。絕大部份支持及參與這場運動的人都是和理非的,也很守紀律,但這群人對於不同抗爭手法的接受程度似乎比以前提升了,並沒有因為機場或其他衝突事件影響他們的參與。 最近政府和社會的焦點都放在暴力衝突事件,政府更提出要止暴制亂。無疑香港人都不想見到這些暴力事件,但如果政府將所有焦點放在制止暴力衝突,就會忽略數以百萬港人對政府及警方不滿這個核心問題。政府一天未能回應市民的核心訴求,即使可以令現時的示威及衝突停息,社會對政府的信任仍然偏低,管治仍然面對重重困難。 對政府失望的不只是支持抗爭的市民,不同民調的結果都反映有八成被訪者支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而滿意政府表現的則只有一成半。如果以上次立法會選舉有四成選民投票支持建制派候選人作為參考,可見一半以上的建制派支持者對政府都感到失望。事實上,筆者認識的不少中產及建制派朋友,都對政府及警隊過去兩個月的表現感到極為失望。 警民衝突的場面是可以避免的。上星期少了衝突的場面,除了因為很多人積極推動和理非之外,其實也與警方的部署及回應有關。這幾天很多人讚賞馬鞍山那位以DJ口吻對示威者作出呼籲的警員;在818當天警方預早在西環作出部署亦成功阻止示威者走向中聯辦;另外,在818當晚警方對於佔領夏慤道的示威者採取較容忍的態度,讓大家可以成功說服示威者於午夜前離開,做到齊上齊落的結果,也避免了衝突場面。現時的暴力衝突情況已經是「雞同雞蛋」的問題,無法說清楚是那一方先啟動,但要停止暴力衝突,就必須雙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現時強調,當社會恢復秩序便會展開真誠對話。筆者認為有需要對話,但只是其中一步,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也是政府必須回應的另一步,而政府更需要確實檢視及糾正以下幾個制度問題: 為何政府完全無法掌握民意,在修例過程中,由公務員、問責官員、行政會議、以至建制派政黨都無法預早作出有效回應,停止這場風波? 為何政府與商界以至公民社會的溝通渠道如此失效,下情不能上達?不少人都將矛頭指向特首,但制度的設計應該避免個别官員權利過大,政府如何在行政主導的體制內作出有效制衡,令問題不再重複發生? 為何警隊如此肆無忌憚,既可以反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亦可以對司長的說話作出嚴厲批評?以往政策局與執行部門之間的相互制衡、互補不足,為何現在蕩然無存?問責制度對這個失衡的現象又是否需要負起責任? 當然,還有其他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和民生議題,在這裡就不多說了,能夠解決制度上的問題,其他問題自能迎刃而解。 文章刊於2019年8月2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何謂相應武力?

從上周五至本周一,警方共拘捕149人,年齡最少的只有15歲,涉及多項罪名,包括非法集結、襲警、藏有攻擊性武器、阻差辦公等。盛傳是未來「一哥」的警務處副處長鄧炳強日前更首次出席記者簡報會,指有「暴徒包圍及攻擊警署及警車,又投擲汽油彈令警員受傷」,故使用相應武力阻止及驅散人群。 筆者不支持示威者使用暴力,不想見到任何人在這場運動中受傷,但亦難以認同警方採用的強硬手段,敢問警方的相應武力是否完全符合守則和合法? 出動幾十警員圍捕手無寸鐵的少女、粗言辱罵巿民/記者/社工/救護人員、持續向已被制伏的示威者施暴、近距離鳴槍和追打正在撤離的群眾,這些都在鏡頭面前發生。如果這就是所謂的相應和適當武力,又如何說服得了公眾。相對於7.21當天警方面對白衣暴徒的無所作為,實在有太大的差異。 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一份民調顯示,巿民對警隊的滿意度由六月初反修例運動爆發前的61分急跌至39.4分,是2012年有紀錄以來最低,同時有58%巿民認為警察在最近警民衝突中使用的武力過大。 然而,到目前為止,沒有涉嫌違規的警員受查或被處分,而且根本無法鑑別警員身份,投訴無門,公眾今後又如何信服警隊會持守誓詞:遵從、支持及維護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以不畏懼、不徇私、不對他人懷惡意、不敵視他人及忠誠、努力的態度行使職權,執行職務。 警隊公信力幾近盡毀,政府若不能對警隊建立有效的制約及平衡(check and balance)機制,將難以重建市民對警隊的信心。 最近與朋友討論呼籲暫時休戰的可能,朋友都說我太天真,但見到近日警方執法使用的武力,而示威者的行動又不斷升級,真擔心會愈來愈多人受傷及被捕,更可能波及普羅大眾。同時,現時運動的方向有停滯不前的感覺,加上愈來愈難分辨哪些是示威者,那些是警員,甚至有其他目的的人,令到示威的風險不斷提高,停一停或許是短期的一個選項。 政府似乎暗示當平靜下來,可以考慮包括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或其他對話方案,且看休戰期間政府是否有具體回應,否則市民再另擬抗爭策略。11月的區議會選舉是個可讓公眾表達強烈訊息的機會,而在區議會中取得過半議席,更有利在將來選舉委員會中取得超過一百個席位,這樣對未來政府管治和經濟有深遠影響。 文章刊於2019年8月1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