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社區的創新方案

油尖旺區總面積約為七平方公里,人口達到三十一萬人,區內人口極為稠密,三個分區的社會特點也有不同,例如尖沙咀屬商業和旅遊區,而油麻地及旺角則有不少老舊住宅,住上許多基層劏房家庭,種族多元。 這些族群各有需要,除了政府施政外,民間也能提供協助,近年社聯在花旗集團基金支持下舉辦「社創.社區4.0」比賽,邀請中學生以設計思維和社會創新的方法為區內街坊解難,今年就來到油尖旺區。 其中有許多有趣的設計,例如針對公共衛生問題的「老鼠殺手」,通過紅外線感應老鼠出沒,再噴出氣味和播放聲頻來驅逐或殺死老鼠,以助住戶緩解鼠患。另一個設計則使用紫外光燈殺死廁所板上的細菌,並以氣泵快速地抽走臭氣,提升居民生活質素。再者,由於生活空間狹窄,同學們想出空間及資源「共享」方案,在大廈內設置智能櫃,讓劏房住戶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與鄰舍共享常用家品,從而促進鄰里互助關係,減輕狹窄居住環境及有限儲物空間帶來的困難,此外,也有一些關於促進種族及文化共融的創新方案。 「社創.社區4.0」不只是一場比賽,而是真正讓年輕人以同埋心去理解他人的需要,發揮創新思維,貢獻社會。決賽隊伍的實體原型作品及其餘參賽隊伍的構思意念由本月18日至21日於上海街618商場地下大堂公開展出,歡迎到場參觀,支持同學們關心社會。 文章刊於2023年7月1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中學生善用AR科技 助長者懷緬九龍城今昔面貌

AR擴增實境,是在遊戲中經常應用的科技,讓螢幕上的虛擬世界能夠與現實世界場景進行結合與互動的技術。聖公會諸聖中學學生團隊善用AR技術創作虛擬移動展覽館,用家只需要透過手機掃描條碼,就可一覽九龍城社區今昔面貌,在花旗集團基金支持下,社聯主辦的第二屆全港中學生「社創.社區4.0」比賽中,奪得「最受歡迎大獎」及「優秀表現獎」,更率先在香港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使用,深受長者歡迎。 「我們的設計是利用AR技術,只需要一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這個二維碼,就會出現一個九龍城區的立體虛擬模型。裏面有一些屬於九龍城區的建築模型、昔日於現今對比的照片,這個作品主要能夠讓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可以安在家中,便可以進行緬懷治療,不用外出而承受一些危險或風險。而且它的成本也比較低,可以照顧到長者們的經濟負擔。」聖公會諸聖中學中六學生何子軒說。 香港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社工林佩儀指出,這班長者居於九龍城區的老街坊非常高興,隨着時代的變遷、沙中綫的開拓、很多新廈的建成、或者有很多舊的景色全部都被移除了,透過這一個A R的產品,可以重現他們昔日看到的景象。她說:「有一種叫懷緬治療的方法,因為長者隨着年紀增長而記憶力衰退,甚至乎有一些確診認知障礙症,他們有很多是最近的事情記不住,但是發生很久的事情,或者是他們年輕時見過的人事和景象,卻記憶猶新,透過這個設計重現一些昔日的情景,可以令長者們的記憶加強。」 設計亦會介紹區內的特色小店,讓街坊獲悉最新資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幫助藝術工作者解決展覽場地不足問題。何同學表示,透過工作坊及自己落社區實地考察,發現商場能夠給予作為展覽的空間太小,大概只有400平方尺左右實在太小,無法展出一些大型的展品。如果應用他們這個A R技術的「觸得到的社區客廳」,可將作品虛擬化之後在裏面展出,市民及街坊只需要透過手機,掃描進入虛擬展館,便可以觀賞到這些建築物及大型展品。 負責帶隊的學校資訊科技主任(時任)何嘉琪表示作品可以利用同學所長及所學習的STEM知識「走出課室」,他說:「每一位學生也可發揮他們的專長,因為作品的製作除了涉及編程和3D模型,也牽涉一班同學很有心的走進九龍城社區,收集社區裏不同持份者的需要,而擅長繪畫的同學也將自己的作品放進這套系統中,學校裏學到的知識能跨學科地放進項目,而長者及不同的持份者也能真正受落,對同學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意義。」 「年青人通過這個比賽,不只是為了爭取獎品,而是贏得到自信心,因為這個比賽裏無論讀書成績高或低都有均等的參與機會,我們著重的是學生如何應用學習經歷,回應社區的需要。假如作品能夠被落實使用,滿足感是比獲得冠軍更大,因為能夠看到當區的居民樂意使用自己的作品。當中也要親身教導居民如何使用,如果作品能夠被恆久地落實使用,那麼學生們便能夠恆久地持續參與社區事務。」社聯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部門經理陳秀賢說。 短片製作:fluid ...

環保「電動樓梯」 助中西區長者走出社區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主辦全港首個以「社區」為本的社創學界比賽 —「社創.社區4.0」,由花旗集團基金支持,比賽由英華女學校的We Community隊奪得冠軍及「創新設計大獎」,項目由樓梯導行板 (Walkapanel) 和壓力發電磚 (E-Steps) 組成。針對中西區多樓梯的現象,透過樓梯內置的的壓力發電磚產生能量轉化,提供能量讓樓梯導行板運送長者上落。項目藉鼓勵有能力的公眾人士多步行,出力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凝聚社區共融。冠軍隊伍於七月前往法國,親身考察海外最新社創項目,進一步了解社創界的新發展。 英華女學校學生林曉榆說:「我們發現中西區有很多樓梯,年青人行得辛苦,長者會更加辛苦,(如果)長者們有關節退化會令到他們更加不會出街,可能會變成隱蔽長者,我們不想這件事發生,起初就做了Walkapanel出來,之後發覺Walkapanel需要電力,那電力在那裡來呢?我們便希望做E-Steps,令年輕人行路給予電力到Walkapanel,便可以自給自足。」她同時呼籲大家多關心身邊的人,給予更多同理心,社會就會更共融了。 歷時一年的「社創.社區4.0」比賽邀請全香港中學生參加,破格從「社區」切入,以中西區為試點,透過讓學生實地考察、提供技術培訓和街坊交流,鼓勵年青人以設計思維針對社區需要,構思原型方案。比賽共收到來自41間中學67個項目計劃,入圍決賽的15間學校隊伍製作原型實體,體驗完整的社創過程。同時,比賽得到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和區內社福機構大力支持,協助同學的創意點子在社區落實。 部分隊伍的原型將於9月及10月進行「社區測試」,由中西區街坊即場測試項目運作,提供改良意見,完善以人為本的社創方案。第二屆的「社創.社區4.0」比賽將於10月開始接受申請,地區暫選為九龍城區,冀社創種子能在香港各區開花結果。 ...

青年人以社會創新方法 回應地區民生問題

中西區有很多行人路非常狹窄,令路人要走出馬路,後面隨時有車,非常危險。有中學生有一個發明,希望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辦全港首個與社區接軌的年青人社創比賽「社創.社區4.0」,由花旗集團基金支持,以中西區為試點,鼓勵年青人以設計思維針對社區需要,構思原型方案。社聯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項目經理陳秀賢說:「我們提供了超過50小時的培訓項目,因為要讓他們落區。除了落區外,我們還有技術培訓、設計培訓,甚至公共空間認識。各種各樣也能令他們對於實質社區問題有深入了解。」 來自樂善堂余近卿中學的同學,留意到中西區大部份行人路甚為狹窄,行人被迫走出馬路行走,容易造成意外,因此發明了「智能行人路感應燈」,透過在行車路的頭尾加裝車輛感應器,減少出行之危險性。「智能行人路感應燈」計劃同時獲得「社創.社區4.0」比賽的「亞軍」 及「最有外在美大獎」。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學生梁家俊指,「智能行人路感應燈」的模型運用超聲波感應器,將來亦可以運用路政署及運輸署使用中的壓力感應器,測試車輛經過。只要車輛經過感應器,會有訊息傳送到智能行人路感應燈,這時路旁的紅燈會亮著,提示在馬路行走的路人,令他們有心理準備及充足時間返回行人路。 同學希望方案可於較多老人及狹窄行人路的舊區西營盤作為試點,預計能減少造成交通阻塞及發生意外次數,同時能幫助行動不便或低頭行走的老人家安全出行。但要在社區落實,成本、供電、安全性等問題都必需要考慮在內。 另一位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學生曹佑嘉分享, 他們有不同的設計考量,首先是成本方面,每一顆燈用LED防水耐磨的太陽能地燈只是數百元成本,所以如果將來實踐時大量購入,可節省很多額外的金錢。 比賽共收到來自41間中學67個項目計劃,並得到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教育局、香港科技園及區內社福機構等大力支持,部分隊伍的原型將於9月及10月進行「社區測試」,由中西區街坊即場測試項目運作,提供改良意見,協助同學的創意點子在社區落實。陳秀賢指,這個比賽是個很好的鍊金石,讓學生們知道不只是「讀死書」,而是學到的書本知識、科技知識是在實際的工作環境及社區問題上可以應用到的。 製作:fluid Production Limited ...

中學生的社創種子

連綿的樓梯是中西區的特色風景,可惜卻不利於長者或行動不便人士出行。六名來自中西區英華女學校的中四學生,爬過這些一條又一條短而窄、長而廣的樓梯,上氣接不過下氣之間,想起「老人家怎麼辦?」憑著這份同理心,開始研究社區版的「能量樓梯」。 她們想到用特殊的瓷磚製成「壓力發電磚」,可以感應行人走過樓梯時施加的重量,將之轉化成能量並且儲起,提供予裝置旁邊的「樓梯導行板」運送長者或重物上落;背後理念鼓勵年輕與年長一代互相融合,稱得上為一種新穎的「跨代共融」。 這個創新的意念獲頒社聯主辦的「社創.社區4.0」比賽冠軍,團隊更可以到法國親身考察海外最新社創項目,並且在中西區接受街坊測試,希望他朝有機會「落地」,真正惠及街坊。 社區老化衍生的各種生活問題,交予青年用創新的思維觀察和探索解決方法,可以呈現意想不到的新方案處理。第二屆比賽將於10月開始接受申請,地區暫選為九龍城區,冀望中學生種出的社創種子,能在香港各區開花結果。 文章刊於2019年7月1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