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照顧者」拼圖欠缺的一塊

行政長官剛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在立法會宣讀逾三小時,為歷屆之冠,當中涉及多項政治、經濟和民生議題,鉅細無遺。政策雖多,但也有點脈絡和優次,如減辣嘗試緩減投資者與巿場的不安,至於社會福利政策則重點處理困擾多時的基層住屋問題,慘劇連連的照顧者支援需要,以至不願生育失去社會動力的難題。 特別一提支援照顧者的措施,包括: 「關愛隊」探訪及協助識別有需要支援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 擴展暫託服務網絡,善用院舍/服務單位的空置宿位及服務名額 擴闊「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的用途至適合家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 加強朋輩支援服務,增設四間專為精神復元人士照顧者而設的資源中心 支援特殊學校離校生和其照顧者,安排離校後的照顧計劃及連接社區支援服務 這些都是重要措施以修補現行政策的不足,但站後一點來看,仍未看到整全的照顧籃圖和路線圖以應對未來高齡海嘯帶來的照顧需要。無論是照顧者或是被照顧的,都希望能夠預視照顧路途可以怎樣走,途中又有甚麽支援和選擇,當中包括服務需要和財政考慮,還有最重要的親情感受,這就關乎「照顧規劃」。 現時政府的照顧者熱線或「關愛隊」網絡能夠接觸不同需要的照顧者,但要推動「照顧規劃」,需要有評估系統、足夠的照顧服務供應,以及可持續的財務支援。因此,政府需要更積極地與社會討論,並凝聚共識,讓個人、家庭、社會共同承擔人口高齡化帶來的照顧責任,確保不同階層人士都獲得妥善照顧。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2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照顧者:社區照顧者上門幫手照顧 我有幾小時me time

       「照顧者主要的壓力來自長年累月慢慢累積的沉重,照顧一位被照顧者以年來計算,服務對象(輪椅使用者的身體) 是不可逆轉,在餘生照顧起居飲食,一些家務、覆診、沖涼、吃飯都需要照顧者協助的話,對照顧者是一種沉重的壓力。」自強協會社工黎鎮灝說。 為了協助照顧者建立社區互助網絡,社聯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合辦『照顧者』社區應援 ─ 好橋招募計劃,挑選三項自強協會、西貢區社區中心及照顧者易達平台的「行動項目」,利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原則,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社區支援實踐方案。 其中一個參與項目是自強協會構思的【代你照顧者計劃】,希望當照顧者需要休息時,與協會義工預約時間,在照顧者需要的時段上門代替他的照顧工作,與被照顧的輪椅人士在家或外去進行輕鬆活動,例如:娛樂活動,捉棋、桌面遊戲、手工作等,義工並不需要專業的技能,只是用普通義工般陪伴輪椅人士就可以了。 「【代你照顧者計劃】主要是動員社區內,有更多不同人士去所謂『替代照顧』,這班社區義工有2至3小時去服務輪椅人士的時候,照顧者便得到喘息的空間,他們便可以休息或處理私人的事務。」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社會項目小組主管鄭依依說。 患有痛症的麗華,影響睡眠及步行,長期需要服用止痛藥及使用輪椅代步,由丈夫威哥24小時照顧,他說:「兩個兒子在外國生活,兄弟姊妹又不是在附近住,因此照顧太太(及爸爸)的責任便由我一個人去支持,不少工作太太是得到,但我看到她十分辛苦,我不希望她做太多變得辛苦,如果我不在身邊,需要我協助時我不在,她會產生挫折感,人就變得愈來愈不愉快。」 麗華參與了【代你照顧者計劃】後,由義工Sa姐上門與麗華互動,例如:做手工作、玩桌上遊戲,甚至和她外出遊玩。當義工與麗華互動時,丈夫便可外出放鬆一下,例如:去街市買菜,去公園或圖書館休息一下,威哥說:「這幾小時當是自己放假,使不用擔心太太,不像以前般擔心家庭有事,需要趕回家,起碼有幾小時外出而我又很放心,因為有義工來陪太太,她會告訴我今天很開心,玩了什麼遊戲,傾訴了什麼事,這樣太太的心情放鬆了,我也放心了。」 ========================================= 社會福利署照顧者支援專線:182183 ========================================= 「照顧者支援 – 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 社聯一直關注照顧者議題,透過政策研究和倡議,凝聚社福界和持份者共同推動照顧者的政策及服務發展。藉著每年舉辦「照顧者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推動學習及交流相關前線經驗、學術研究成界及最佳服務的實踐,從而商討照顧者的政策及服務議題,並探討如何透過創新模式,發揮社區力量承托照顧者。 日期:2023年10月6日 (五) 時間: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厦1樓禮堂 語言:廣東話 對象:社會服務同工、學者、慈善基金代表及照顧者 費用:全免 歡迎大家報名參與 https://www.hkcss.org.hk/giveahug/ ...

殘疾人士照顧者:打開道門,看到希望

       「照顧肢體傷殘人士的確不容易,他們的照顧者困擾主要有幾類,第一,因為日常照顧肢體傷殘人士常做一些觸體協助的工作,例如扶抱或位置轉移,身體容易勞損及退化,例如:患上痛症、五十肩或手腕綜合症等;第二,照顧者需要24小時去照顧殘疾家人,很難有喘息空間,壓力大,容易造成情緒困擾;第三,照顧者擔心自己去世後,有誰能夠照顧殘疾家人呢,會對未來產生不安及焦慮。」賽馬會「樂在照顧」計劃香港耀能協會照顧者支援服務項目經理文敏霞說。 因此,香港耀能協會在賽馬會「樂在照顧」計劃中,為十八歲或以上的肢體傷殘人士及照顧者提供一系列服務,計劃為期三年,每年服務110個家庭,協會以照顧者家庭為本,由社工跟進每一位照顧者及家庭,辨識家庭對於服務高、中、低的需要性,從而制定介入計劃,以及提供心理輔導,透過直接或轉介服務,例如:家居暫託,緊急支援,照顧技巧訓練,殘疾人士生活技能訓練等等。計劃特色之一是協會同工在上門提供服務時,讓照顧者有數小時的喘息空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 其中一個受惠家庭是灝賢,灝賢自小患有腦癇症,影響到活動能力,終身需要爸爸媽媽照顧,不過兩年前爸爸睡夢中離世,媽媽身心壓力極大。在計劃支援下,他媽媽的心情有好轉,沒有再憔悴,灝賢的脾氣亦改善了。 灝賢媽媽說:「那時丈夫剛剛離世,正當是我的生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社工按我的門鈴,拿著蛋糕及心意咭,為我開一個小型生日會,雖然禮物是少量,但我感到溫暖,感受到有別人的照顧。當初我都不想向其他人求助,但是當我身在谷底時怎樣可以再重新開始,不靠別人我可以怎樣重新開始,後來得到協會幫忙,原來有人幫忙,總比自己一個去面對好,信心高一點。得到姑娘上門安慰、協助及鼓勵我們,又有職員教做運動,人漸漸好起來,沒有以前的緊張。」 照顧者建議要「打開道門」 「不打開道門(心態),門永遠都關著,我打開了道門,原來很多人來關心我,這是十分重要的。」肢體傷殘人士照顧者灝賢媽媽說。 文姑娘想勉勵所有照顧者:「每一位照顧者都真的不容易,要面對不同的狀況,不同的困難,不同的目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要緊,你會覺得很沮喪、負面、否定、質疑自己,是很正常的,請你們相信,你們已經很盡力去做,而且做得很好,我們的殘疾家人幸運地沿途還有你(照顧者)。」。 賽馬會「樂在照顧」計劃 — 香港耀能協會照顧者支援服務 電話:31608563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s://bit.ly/3xkGOnv ...

以「音樂」療癒照顧者

       「聆聽音樂已經可以舒緩壓力,學習樂器更加要求專注,專注令照顧者離開照顧家人的時空,大大的舒緩他們的壓力。」樂樂國樂團音樂總監梁志鏘博士說。 因此,樂樂國樂團在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下,開辦為期3年的《樂樂社區照顧者支援計劃》,理念以中樂培育,糅合音樂治療以及社區結網,通過社工及音樂兩個專業合作,為將軍澳區照顧者提供支援,活動包括音樂治療、中樂訓練、互助小組,暫托及家訪等等,令到照顧者透過音樂分享他們的心聲,舒緩壓力,並以他們為核心成立樂樂社區樂團,令照顧者擴闊人際網絡建立自信,甚至通過演出服務社群,肯定自我的價值。 其中一位《樂樂社區照顧者支援計劃》參與者Yvonne,以前需要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媽媽及紅斑狼瘡症姐姐,感受到一定的壓力,有時不經意間會向丈夫發脾氣。她說:「媽媽初初經常跌倒,而最大的問題是,說經常遺失書本,她便會大吵大鬧,丈夫要上班,只得我去面對媽媽的問題,等丈夫返工回來都會向他申訴,他會幫助解決。我亦向先生發脾氣,但自己不會感到在發脾氣,當我們在吵架的時候,到了先生靜下來,我便知道自己出現問題才會收聲,之後向他道歉,解釋當時自己心情不佳,我相信他在容忍及包容我。」 丈夫Water非常體諒太太的體諒壓力,明白太太已經盡力壓力家人,希望太太放鬆心情。Water 參與了《樂樂社區照顧者支援計劃》後,便邀請太太一起參與,可以減壓之外,亦可和太太有更多話題。他說:「來了樂樂國樂團學習,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樂師夾歌,舒緩自己情緒,帶同太太來到 (參與),當我們有些爭吵的時候,大家便會不啾不啋,各自便會拿出樂器奏樂,當情緒回復心情便會一齊夾歌,舒緩我們不快的情緒。學員們都是有相同照顧背景的人走在一起,互相交流照顧心得,除了音樂之外,交談中亦可以減壓,交流不同的照顧方法,亦可以舒緩情緒。」 跨界別合作支援照顧者 「我們不是社福機構,我們要與社福機構結網,將社福與音樂兩個專業結合,社福機構提供社會服務,我們更希望做到更多人關注照顧者的需要,他們的需要不單只是音樂,還有其他(社福)方面,因此更加需要吸引不同界別的專業提供服務給予他們,連結起來成為一股更加重要的力量。」梁博士說。 ...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港人長壽須支援 照顧者:科技幫到手

香港長壽長者的數目急劇增加,百歲長者人口由2011年的1,890人增加至2021年的11,575人,升幅超過六倍。為了解他們的身心健康及服務需要,一個由本地及海外學者、醫護和社福專業組成的研究團隊訪問151位95歲或以上於社區居住的長者的照顧者。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博士說:「因為過去的低死亡率都會令到人口結構轉變,加上生育率持續下降,最終令到人口高齡化的速度非常之快,我們所說的「人口計時炸彈」,這個轉變是自然,不可逆轉的結果。我們看到香港人是活得長壽,但是不健康,所謂成功中的失敗,未來七年就是我們關鍵時刻。」 研究發現無論活力、行動能力、感官、心理,以及認知方面,長壽長者在許多範疇都較2011年的第一期研究為差,而且近七成半有三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另有逾三成半確診有認知障礙症。他們大多由子女供養,其次的經濟來源是長者生活津貼,近半照顧者表示有經濟壓力。此外,研究亦發現近四成長者及過半照顧者經歷社交孤立,近三成長者出現抑鬱情緒。 至於科技應用方面,照顧者使用科技照顧長者的信心和能力較高,認同科技能令生活更方便,最常用的科技產品是一些遙距監察器材,以及檢查日常身體狀況的器材。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陳文宜女士說:「隨著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衰退難以逆轉,但適切的支援服務,包括:社會服務,基層醫療及護老者支援等,再加上樂齡科技輔助,相信能夠讓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理和認知能力,並提升照顧者照顧和護理長壽長者的信心和能力,協助居家安老和加強社交連繫。」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說:「今次研究結果顯示『以老護老』的情況非常普遍,尤其是金齡長者,60至70歲的長者,他們十分有孝道地照顧90歲甚至是一百歲的父母,有危亦有機,危機的是這班子女經常和我們說有力不從心的情況,在需要體力的照顧方面,有扶抱、沖涼等等,在精神方面每天每分每秒要看顧父母,擔心父母跌倒。這些照顧項目會否有樂齡科技去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另外,亦看到一些機遇,這一班金齡長者知識水平比上一輩高,大部份習慣使用智能電話,我相信這個是十分好的時機去推展樂齡科技於居家安老上。」 善用樂齡科技實踐居家安老 由於102歲的陳婆婆年紀老邁,不良於行,需要由兩名家庭傭工扶抱才可以移動及洗澡,日常外出亦要使用輪椅代步。陳婆婆兒子馬先生指以前兩位家庭傭工要十分小心地扶陳婆婆起身,由電動床移動她坐去輪椅,或是由輪椅轉移上床,避免令她受傷及感到痛楚。 因此,馬先生一家使用了電動移位機,協助陳婆婆由床移到輪椅或客廳,樂齡科技產品讓傭工安全地照顧陳婆婆,同時減少長者及傭工受傷的機會。 馬先生曾經參觀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了解到不同的樂齡科技產品及租賃服務,例如輔助餵食機。賽馬會「a家」的職業治療師上門評估後,令他們認識到便攜式洗頭器。他認為樂齡科技是好事,隨著科技進步,愈來愈多產品及專業人員協助長者家居安老,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鼓勵長者多使用科技  加強社交連繫 96歲的甄婆婆性格開朗健談,與家庭傭工同住,五名非同住子女分工合作照顧媽媽,而甄婆婆則善用通訊科技進行社交活動,經常與子女孫兒聯繫。此外,甄婆婆家中有不少輔助科技產品,包括洗手間的沐浴椅及安裝扶手,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 甄婆婆女兒陳女士深深體會到科技為長者帶來的好處,協助長者與社會接軌。陳女士指出,媽媽願意嘗試新事物,有時比子女們更前衛,因為她見到兒孫們個個有智能電話,她便想要一部,於是家人給她一部智能電話,那就開始只看相片,然後她會問有什麼遊戲玩,便教她玩最愛的網上麻將遊戲,她亦會看網上的粵曲短片。 陳女士表示因為香港地理環境問題,家人不容易與長者同住,出現不少獨居長者,科技產品的出現協助家人之間的溝通,長者便會開心,亦會因懂得使用科技產品而產生優越感。她認為值得進一步推廣長者應用科技,提供多一些支援,教導更多長者認識科技。 鳴謝研究團隊: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劉喜寶博士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 張筱蘭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陳麗雲教授 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蕭頌渝博士 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 陸嘉熙醫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 陳文宜女士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Prof Peter Martin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Dr Joseph Kwan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