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玩童俱樂部」不一樣的玩具體驗

 「長者」與「玩具」,彷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彙;但當長者及護老者遇上被標籤為「小朋友玩意」的玩具,他們又會有甚麼體會?玩具對他們心身又會有甚麼幫助?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助理服務總監周潔芯表示,很多長者自覺缺乏身邊人的支援,看不到有人跟他們一起遊玩及分享快樂,因此難免會感到孤獨。 有見及此,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自2013起推出「腦玩童俱樂部」預防長者腦退化玩具圖書館,以玩具作為介入的手法,嘗試把玩具融入到長者的娛樂及訓練當中。除了在玩樂過程中訓練長者的腦筋外,同時亦拓展他們的社交生活。此計劃成效超卓,更榮獲【卓越實踐在社福2017】的創意獎。 「腦玩童俱樂部」參加者任伯指,他在兒時沒有機會玩玩具,現在可以有機會嘗試,覺得它們很新奇。他亦坦然參加計劃前的生活並不如現在快樂,現透過計劃,他可以與別人談天說地,互相捉弄對方,覺得很開心。 任伯的太太,同時身為照顧者的任太亦指,計劃能使自己放鬆心情,毋須整天考慮生活的煩憂。「如果只有我們兩人在家中,時常要照顧他及整天考慮要做的事情,令自己整個人也很緊張。帶他回來中心玩,他在玩一樣玩具,我在玩另一樣玩具,忘記要照顧他的問題,整個人感覺放鬆了。」任太說。 周姑娘表示,透過計劃,他們觀察到在遊玩的過程中,長者與年青人一樣喜歡玩耍,渴望玩耍;喜歡勝利,不介意與朋友一起輸掉遊戲。這些都是不論年紀,「玩樂」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價值觀。而計劃亦令他們注意到,遊玩的價值原來的確非常重要。 ...

照顧好家人,照顧好自己

 「照顧家人感到十分吃力,當時只可以容易自己『倒下』了,吃力到不懂照顧自己,只顧做好照顧者的責任。不知如何是好,照顧者是沒有醫生看的。」癌症病人的照顧者及香港復康會義工雷白玉說。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 (康山中心) 副經理馬麗霞形容,由一日三餐,以至簡單護理、服藥、覆診及出街等,照顧者的工作好像是沒有休息時間。照顧者每日都需要做,又不可以停頓的工作,她亦觀察到許多照顧者在體力及情感上都已經透支了。 因此,香港復康會舉辦「SmartCare有您友里」照顧者支援網絡計劃,在醫院轉介,社福機構支援及義工配對之下,為港島區長期病患者的照顧者送上關懷。計劃同時獲得【卓越實踐在社福2017】的十大卓越服務獎。計劃除了社工及專業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評估及支援之外,照顧者的同路人支援亦十分重要,由過來人做義工,體諒及支援照顧者的身心需要。 需要照顧中風姐姐的Raymond及其太太美玲表示,初初家人對中風「零的知識」,腦海中只得一百萬個為什麼,對中風及日後的照顧問題感到徬徨,但不想姐姐入住安老院舍,最後決定接姐姐回家居住,學習如何照顧中風病人。在香港復康會的協助下,姐姐參與中心的復康訓練及興趣班,Raymond及美玲同時參與了中心的照顧者興趣班,紓緩照顧壓力的同時,可以問同路人的照顧心得,一舉兩得。雷女士指,照顧者參與興趣班時,照顧者們可以「吐苦水」,分享照顧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為他們都是同路人,體諒對方的壓力。 ...

「樂得耆所」屋邨長者會所

 許多長者晚年都想居家安老,但往往因身體機能退化、家庭結構變化而出現獨居及雙老的情況,因而影響長者居家安老的信心,最後需要申請入住安老院舍。其中一位長者就是馬敏慧,她說:「做完手術後行動不便,沖涼亦受到影響,需要找別人幫忙。自己當然想在家安老,迫不得意才要到安老院,最後幸好得到香港房屋協會 (房協) 屋邨長者中心的協助,在浴室免費加裝扶手,問題才解決。」 房協於轄下20個出租屋邨推行「樂得耆所」,服務邨內三萬多位基層長者,「樂得耆所」同時獲得【卓越實踐在社福2017】的十大卓越服務獎。房協長者服務高級經理盧少清指,「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以邨為本,以長者為中心的支援計劃,首先透過大型的居家及健康的檢測,掌握需要及對症下藥,我們會發動5大個支援服務,包括:頤家(環境評估)、頤康(復康保健)、頤健(防跌運動)、頤樂(正向生活)及頤智(健智訓練),當中透過推動醫療、社福及房屋的專業協助,從而幫助長者居家安老。 盧少清表示,實行計劃後長者減少了使用急症室及失足情況,健康及情緒方面有所改善,例如:安排職業治療師為長者進行家居評估及改善工程、聯繫區內義工探訪有需要的長者及推廣健智訓練延緩認知障礙症等。在研究顯示,我們1元的投資,得到4.5元的投資回報,在社會價值回報上是十分理想,而最重要是長者居家安老信心上升。 另一位獨居長者嚴雪玲表示,她在65歲退休時,因為當時她媽媽過身,又發現自己患有腦腫瘤,影響她心情,經常在家發呆,不願外出。後來接觸到「樂得耆所」計劃,從此再次踏出社會,更成為義工積極晚年,協助其他有需要的長者。受惠的長者馬敏慧及嚴雪玲都感謝房協的工作,讓長者生活變得更充實。 ...

關懷長者配對計劃

 「自從退休後,才開始有時間,現在多數在家中睡覺,或與太太外出走走,只有這樣。」黃先生說。 膝下無兒的黃先生與黃太太結婚40多年,退休後的生活事無大小均只有對方參與,坦然生活比較孤獨。 事實上,隨著本港人口高齡化,社會上出現愈來愈多雙老或獨居長者。他們在日常生活遇到困難時,一般難以自行處理;而礙於戒心及其他問題,他們不願亦不懂尋求他人協助,大時大節更會倍感孤單。 有見及此,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於2015推出「愛在黃昏─蝦仔蝦女關懷長者配對計劃」,期望透過配對的方式,讓教會義工與社區長者建立另類的親子關係,藉此支援及關懷長者,計劃更獲得《2017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的十大卓越服務大獎。 獨居長者瑞意是計劃的參加者之一,她表示起初對義工蕭先生的探訪存有戒心,認為彼此宗教信仰不同,或難以溝通。但隨探訪次數增加,瑞意與蕭先生和蕭太太透過不斷磨合建立互信,更打破宗教界限,成為如家人般的關係。 瑞意指,自己是佛教徒,茹素的習慣有時連親姪兒亦難以接受;但蕭先生及蕭太太卻願意遷就她的宗教習慣,認為識到他們非常感恩。 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活動幹事李雪梅指,希望計劃將來能推廣至社區,令每區的長者在晚年也能得到慰藉。她表示現已有大學及小學希望可加入計劃行列,將來期望能由蝦仔蝦女延伸到蝦孫。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