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長者健身班 運動新看法

       隨著年齡增長,很多長者面臨肌肉流失問題,影響行動,以致日常生活需要使用器材或由他人輔助。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時間銀行生活助手計劃的義工,以義工時數換取參與長者健身班的機會。在教練的指導下,一班初老長者定期進行重量訓練,鍛鍊身體。 很多參與健身班的長者也是第一次踏足健身室,包括周錦翠、Ruby Yu及老興永(老Sir)。在擔憂和害怕下,他們抱著希望改善身體機能,增加肌肉量,繼續做義工服務其他有需要的人的目標,一次又一次挑戰自己,做深蹲、舉啞鈴,甚至舉起接近四五十公斤的槓鈴。 接近70歲的周錦翠認為長者運動萬事起頭難,在嘗試運動後,就會慢慢適應和進步。恆常運動後,這班長者身體變得更健康,老Sir笑說連看醫生的機會也減少了,可以減輕社會醫療負擔。他們三人也繼續投入義工服務,有信心以更有力的身體,為有需要的人服務。 下一集《社聯頻道》將介紹有關長者運動習慣的研究及長者運動的注意事項。 ...

全港首個「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 加快服務單位應用樂齡科技

       社聯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資助下,牽頭與九家機構合作組成「樂齡科技平台」,開展全港首個「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連結社會服務業與樂齡科技企業,建立應用評估框架,加快相關產品落地應用於社會服務單位。 在整個評估過程中,應用評估基地的參與者不斷與供應商和開發人員進行反饋和溝通。這種緊密的合作和交流有助應用評估框架和科技器材在功能和性能上不斷改進,加快落戶應用,推動樂齡科技生態的全面發展,最終使全港的服務使用者受惠。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物理治療師宗銳程說:「樂齡科技平台應用評估所收集到的數據,除了可作為業界在選購產品時的參考之外,亦可以反映給產品開發同事知道,他們的產品是否合乎預期成效,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新方向,從而發展新產品去幫到服務使用者,令科技可以在服務發展上應用,相輔相成,無論產品開發同事、或是機構同事最樂意見到的是服務使用者受益。」 前線及管理人員跨專業團隊協作  完善應用評估框架 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護養院高級健康服務員關灝測試多功能體檢儀後表示,試用產品後他們會知道這件產品對於哪一類型院友比較適合,同工們亦會學懂如何選擇和應用各種樂齡科技。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註冊護士歐健怡進行飲水杯測試後表示,她們需要跨專業團隊合作去完成測試,例如: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過程中需要揀選服務使用者合適測試,亦需要培訓員工。 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 「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由基督教靈實協會、頌恩護理院、香港心理衛生會、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合共18間安老及復康服務單位,包括資助及私營的院舍、庇護工場、長者地區中心等,以真實用家、真實服務場景和以實證為基礎評估樂齡科技器材的應用方案。香港大學護理學院亦參與其中,提升評估過程的科學嚴謹性和運作可行性,所得數據協助單位更了解這些科技器材的效益。 目前正就10類樂齡科技器材進行評估,包括「陪伴機械人」、「跌倒預防」、「健康監測」、「移動及扶抱」、「防感染控制」、「防遊走」、「通訊」、「照護食」、「智能環境」,以及「認知訓練」,超過700位用家參與其中,包括院友、前線照顧人員、社工、護士及治療師等,他們不斷與供應商和開發人員溝通,提供改善建議和意見,讓科技器材更好地滿足用家的需求。 基督教靈實協會長者服務 (住宿)主管袁麗華說:「我們選取不同的產品測試評估,希望將來能夠將這些測試的數據、經驗及流程,建構一個樂齡測試的框架,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提供業界去參考,更加選擇適合的科技產品。」 香港心理衞生會社工梁家儀說:「服務使用者第一次參與平台的評估時,整體都開心及投入,今次評估過程中收集了很多數據,作為日後單位或機構安排認知訓練或學員長遠計劃很有益處。」 基督教靈實協會胡平頤養院社工陳曉鳳說:「在我們開組過程中,跟我們以前的有很大分別,是以前會用一些開組工具和準備物資,如用手工藝、音樂、園藝等,這些都是配角去令我們可以帶出(活動)主題,但運用智能小海豹在小組過程中,反而它和老友記才是主角,他們之間的互動本身已有治療的效果。」 頌恩護理院行政經理胡雪儀說:「機構積極推動創新的文化,再配合適切的員工培訓,讓員工知道在科技應用上是最終的受惠者,令他們在工作流程上得到改善。科技落戶及應用評估令機構得到增值,亦令服務質素提升,可以吸引到多些員工參與,以至得到服務使用者的信賴。」 樂齡科技平台未來將繼續協助業界推動本地實證為本、以用家為中心的樂齡科技應用評估發展;「平台」鼓勵更多社會服務單位成為「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包括計劃於大灣區的院舍開展,讓用家意見有效地回饋科技供應方,完善樂齡科技生態圈。 ...

寄養傳愛,無私奉獻

       父母盡心盡力養育子女,將愛與關懷給予下一代,實屬無可厚非,可是並非每個原生家庭的情況都能夠提供合適、健康以至符合基本安全情況的環境,讓子女安穩地居住,這些兒童及青少年可能需要另一個適合的環境生活,所以給予這類兒童的寄養服務非常重要。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總幹事麥潤芸指出,寄養服務有兩種,一種是一般的寄養服務,為0至18歲的小朋友,他們的原生家庭未必適合照顧他們,所以來到寄養家庭。另一類是緊急的寄養服務,這類是家中發生緊急狀況,例如父母突然生病或被捕,令他們需要緊急入住寄養服務,希望那類兒童最長住六個星期。 黎太是一位資深的寄養家長,多年來照顧過很多需要寄養服務的兒童及青少年,當中一些長期照顧的少年,令黎太感受良多。 現時照顧兩位小朋友的她笑說:「由10歲開始照顧到現在,如果我照顧得好你,對我自己也有力量,繼續堅持。有時很生氣,生氣到我都很想放棄他,見招就拆招,有時會找姑娘商量。」  「每一年機構都會有不同的訓練課程給寄養家長,例如:分區的茶聚,因為寄養家庭都會分佈在全香港不同的地方。今年我們會邀請臨床心理學家,或者是言語治療師會分享一些管教,保護兒童的訊息。因為我們發現到很多小朋友有SEN (特殊教育需要),特別是講說話,即是言語遲緩,希望裝備寄養姨姨在家中的環境,其實可以怎樣陪小朋友去做訓練,怎樣幫到小朋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社工黃嘉歡說。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希望以完善的配套服務鼓勵更多家長參與寄養工作,機構更為寄養兒童長大成人後的生活提供支援,例如:當年輕人滿了18歲後要離開現在的寄養家庭,機構開辦【青年共居計劃】,協助年輕人由青年過渡到成人的世界,以合理及可擔心的租金,租住安全和安穩的環境,因應他們的學業需要提供助學金,希望協助他們離開寄養家庭的一段時間,裝備一下自己再投身社會。 黎太亦為寄養兒子的成長瞻前顧後,最終這位兒子的表現亦不負黎太所望。她補充說:「如果他成功讀到書,我會有很大的欣慰,18歲的他今年已經考到大學了,我很開心。這麼多年的努力,還有他自己的努力,但他在我這裡入到大學,我覺得我沒有枉費,我成功感很大,希望他們將來學有所成,能夠回饋這個社會,做一個好的棟樑。」 短片製作:Fluid Production ...

照顧者:社區照顧者上門幫手照顧 我有幾小時me time

       「照顧者主要的壓力來自長年累月慢慢累積的沉重,照顧一位被照顧者以年來計算,服務對象(輪椅使用者的身體) 是不可逆轉,在餘生照顧起居飲食,一些家務、覆診、沖涼、吃飯都需要照顧者協助的話,對照顧者是一種沉重的壓力。」自強協會社工黎鎮灝說。 為了協助照顧者建立社區互助網絡,社聯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合辦『照顧者』社區應援 ─ 好橋招募計劃,挑選三項自強協會、西貢區社區中心及照顧者易達平台的「行動項目」,利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原則,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社區支援實踐方案。 其中一個參與項目是自強協會構思的【代你照顧者計劃】,希望當照顧者需要休息時,與協會義工預約時間,在照顧者需要的時段上門代替他的照顧工作,與被照顧的輪椅人士在家或外去進行輕鬆活動,例如:娛樂活動,捉棋、桌面遊戲、手工作等,義工並不需要專業的技能,只是用普通義工般陪伴輪椅人士就可以了。 「【代你照顧者計劃】主要是動員社區內,有更多不同人士去所謂『替代照顧』,這班社區義工有2至3小時去服務輪椅人士的時候,照顧者便得到喘息的空間,他們便可以休息或處理私人的事務。」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社會項目小組主管鄭依依說。 患有痛症的麗華,影響睡眠及步行,長期需要服用止痛藥及使用輪椅代步,由丈夫威哥24小時照顧,他說:「兩個兒子在外國生活,兄弟姊妹又不是在附近住,因此照顧太太(及爸爸)的責任便由我一個人去支持,不少工作太太是得到,但我看到她十分辛苦,我不希望她做太多變得辛苦,如果我不在身邊,需要我協助時我不在,她會產生挫折感,人就變得愈來愈不愉快。」 麗華參與了【代你照顧者計劃】後,由義工Sa姐上門與麗華互動,例如:做手工作、玩桌上遊戲,甚至和她外出遊玩。當義工與麗華互動時,丈夫便可外出放鬆一下,例如:去街市買菜,去公園或圖書館休息一下,威哥說:「這幾小時當是自己放假,使不用擔心太太,不像以前般擔心家庭有事,需要趕回家,起碼有幾小時外出而我又很放心,因為有義工來陪太太,她會告訴我今天很開心,玩了什麼遊戲,傾訴了什麼事,這樣太太的心情放鬆了,我也放心了。」 ========================================= 社會福利署照顧者支援專線:182183 ========================================= 「照顧者支援 – 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 社聯一直關注照顧者議題,透過政策研究和倡議,凝聚社福界和持份者共同推動照顧者的政策及服務發展。藉著每年舉辦「照顧者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推動學習及交流相關前線經驗、學術研究成界及最佳服務的實踐,從而商討照顧者的政策及服務議題,並探討如何透過創新模式,發揮社區力量承托照顧者。 日期:2023年10月6日 (五) 時間: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厦1樓禮堂 語言:廣東話 對象:社會服務同工、學者、慈善基金代表及照顧者 費用:全免 歡迎大家報名參與 https://www.hkcss.org.hk/giveahug/ ...

SEN家庭學院支援家長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小朋友身體健康、聰明伶俐,但是並非所有家長都能如願以償,很多時候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小朋友會帶著不同程度的成長特色,有時候會影響學習進度、或者是社交能力。作為自閉症兒童家長,鋒媽經歷過一段低潮。 鋒媽說:「我有個小朋友,十二歲了,有輕度自閉症,現在就讀輕度特殊學校。一歲多的時候不甚說話,醫生就轉介進行評估。知道結果之後我就覺得當天回家的路天很暗,很映襯當時自己的心情。渾渾噩噩了一段時間,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樣,因為小朋友的情況是不懂說話,也有很大脾氣,會發脾氣,其實他發脾氣的同時自己也很煩躁。」 作為兒童教育及復康機構,協康會留意到這類小朋友的家長亦需要被重點關注及援助,並在中國銀行(香港)支持下,成立「SEN家庭學院」,目的是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庭,兩年間服務了兩萬多人次,提供很多親子及家庭的活動,照顧家長、兒童及青少年,照顧他們的在身、心、靈。過去疫情期間協康會也舉辦了很多網上親子活動,讓家長及小朋友可以在家裡進行一些遊戲或者能放鬆心靈的活動。 疫後復常,「SEN家庭學院」舉辦更多實體活動,將藝術引入家長的生活中,鼓勵他們不同的藝術創作。鋒媽參與了學院的活動,並且在過程中學會了禪繞畫以及和諧粉彩等等的作畫技巧,漸漸地成為了自己的藝術家,更慢慢地找到自己的生趣。 鋒媽說:「因為以前兒子小,我大部分時間會花所有精力在他身上,已經是忘了自己。但在他慢慢成長之後,見到這些活動,有種感覺就是我也要想想自己、我也要做回自己。從小到大都不覺得自己會畫畫,但是和諧粉彩與禪繞畫有一種很神奇的魔力,也不需要有甚麼基礎、學過甚麼、畫功要多高,只要肯動筆,你就可以畫到一幅讓人驚嘆的作品,原來自己也能做出這種效果。」 兩年間「SEN家庭學院」服務了兩萬多人次,透過這個計劃獲得身心支援,將來亦會發展更多類型服務希望令這些家長懂得照顧心靈需要,鋒媽從中學會照顧自己的心靈之外,更獲得意想不到的滿足感。她說:「我畫完畫也會讓小朋友看,他都會稱讚我,他會覺得媽媽很棒。自己開始變了喜歡逛文具店,看不同的畫具,買回來畫畫之後其實我丈夫也會欣賞我。」 協康會項目經理張偉姿鼓勵照顧者說:「父母這個角色其實是24小時無休的,但是我們也要找回自己,我這個角色,來滋潤自己的心靈。」 短片製作:Fluid Production 協康會「SEN家庭學院」 電話:2302 1068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站 https://www.heephong.org/professional-training/sen-family-academy ...

殘疾人士照顧者:打開道門,看到希望

       「照顧肢體傷殘人士的確不容易,他們的照顧者困擾主要有幾類,第一,因為日常照顧肢體傷殘人士常做一些觸體協助的工作,例如扶抱或位置轉移,身體容易勞損及退化,例如:患上痛症、五十肩或手腕綜合症等;第二,照顧者需要24小時去照顧殘疾家人,很難有喘息空間,壓力大,容易造成情緒困擾;第三,照顧者擔心自己去世後,有誰能夠照顧殘疾家人呢,會對未來產生不安及焦慮。」賽馬會「樂在照顧」計劃香港耀能協會照顧者支援服務項目經理文敏霞說。 因此,香港耀能協會在賽馬會「樂在照顧」計劃中,為十八歲或以上的肢體傷殘人士及照顧者提供一系列服務,計劃為期三年,每年服務110個家庭,協會以照顧者家庭為本,由社工跟進每一位照顧者及家庭,辨識家庭對於服務高、中、低的需要性,從而制定介入計劃,以及提供心理輔導,透過直接或轉介服務,例如:家居暫託,緊急支援,照顧技巧訓練,殘疾人士生活技能訓練等等。計劃特色之一是協會同工在上門提供服務時,讓照顧者有數小時的喘息空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 其中一個受惠家庭是灝賢,灝賢自小患有腦癇症,影響到活動能力,終身需要爸爸媽媽照顧,不過兩年前爸爸睡夢中離世,媽媽身心壓力極大。在計劃支援下,他媽媽的心情有好轉,沒有再憔悴,灝賢的脾氣亦改善了。 灝賢媽媽說:「那時丈夫剛剛離世,正當是我的生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社工按我的門鈴,拿著蛋糕及心意咭,為我開一個小型生日會,雖然禮物是少量,但我感到溫暖,感受到有別人的照顧。當初我都不想向其他人求助,但是當我身在谷底時怎樣可以再重新開始,不靠別人我可以怎樣重新開始,後來得到協會幫忙,原來有人幫忙,總比自己一個去面對好,信心高一點。得到姑娘上門安慰、協助及鼓勵我們,又有職員教做運動,人漸漸好起來,沒有以前的緊張。」 照顧者建議要「打開道門」 「不打開道門(心態),門永遠都關著,我打開了道門,原來很多人來關心我,這是十分重要的。」肢體傷殘人士照顧者灝賢媽媽說。 文姑娘想勉勵所有照顧者:「每一位照顧者都真的不容易,要面對不同的狀況,不同的困難,不同的目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要緊,你會覺得很沮喪、負面、否定、質疑自己,是很正常的,請你們相信,你們已經很盡力去做,而且做得很好,我們的殘疾家人幸運地沿途還有你(照顧者)。」。 賽馬會「樂在照顧」計劃 — 香港耀能協會照顧者支援服務 電話:31608563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s://bit.ly/3xkGOnv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