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跨代照顧SEN孫兒,每天都是挑戰

本港的雙職父母工作時間長,加上經濟、住屋及離婚率高企等因素影響,由祖父母作為跨代照顧者去照顧年幼孫兒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基督教協基會沙田家長資源中心主任戴慧賢指,因為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幼童在情緒及行為方面較容易出現問題,突如其來的變化令照顧者難以處理,加上祖父母及父母兩代之間的意見分歧,照顧者會用傳統的方法或舊有的知識教導孫兒,父母亦有另外的想法,引致兩者意見分歧發生爭辯,最後變成三輸局面,孫兒輸,祖父母又覺得辛苦,祖父母與父母之間亦傷感情。 自閉症譜系障礙學童的婆婆熊太太表示,由於女兒和女婿需要工作,孫子從小就由婆婆照顧,她需要很多精神及時間在孫兒身上,她說:「以前照顧兩名女兒及兒子都沒有現在般辛苦,全副精神要放在孫兒身上,因為他認知不足,擔心他會發生意外,每一天都要和自己說要多點耐性,要仔細處理每件事,真是一種挑戰。」 因此,基督教協基會開展「牽手童行 – 學習困難兒童跨代照顧支援計劃」,協助懷疑及確診SEN幼童及其照顧者,社工黎玉美指,計劃除了支援SEN學生之外,亦會使用外展的方式去支援跨代照顧者,服務包括:親職教育、復康訓練及家居指導,令到爸爸媽媽及祖父母不用太勞碌,直接在學校取到服務。 參與計劃後,熊太太的孫兒有很大的改善,學習如何透過說話表達到自己的情緒,家人可以理解孫兒的想法及情感,不用每次去猜到他的想法,所以較方便處理問題。SEN學童媽媽熊小姐指,計劃提供的家長小組及親子旅行,有助熊小姐了解媽媽的內心想法,感謝媽媽對家庭及自己兒子的付出,增進母女之間感情,日後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媽媽及一家人飲茶。熊太太透過活動和女兒表達自己心中所想,鼓勵女兒花多一些時間及耐性教導孫兒。 特殊幼兒工作員陳燕嫺指,做完活動後熊太太母女的感情建立非常好,互相認識及學習如何處理SEN孫兒的問題,彼此欣賞對方的付出,女兒欣賞媽媽的付出全日時間照顧她的小朋友,婆婆亦體諒女兒需要工作,不想女兒憂心孫兒。 基督教協基會「牽手童行 – 學習困難兒童跨代照顧支援計劃」 沙田家長資源中心查詢電話:2601 3017 ...

我71歲,照顧101歲的媽媽

 廿年多前,郭心婆婆入住安老院舍,這個是她自己提出的要求,她不想太麻煩女兒轉明一家。 將媽媽送入院舍的決定經過很多掙扎,最終在媽媽的堅持下,轉明只得跟著辦,申請屋邨內由社福機構營運的安老院舍。現在回想,若非找到一間安心的院舍,由自己親自照顧的話,轉明和媽媽也會一早倒下來。 即使不是同住,轉明從未有一天離開媽媽,尤其媽媽去年冬天外出後冷病入院,轉明每天探望媽媽兩三次,其餘分少許時間幫忙湊孫、做家務,最重要是做運動:「維持自己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才可以來探望媽媽。」 女兒有時會「補位」探望婆婆,但始終不及轉明自己親自見到媽媽一面:「見不到媽媽會心掛掛,要看到她沒事我才安心外出。」但凡自己有能力,轉明都會掏出時間,親手服侍媽媽,幫媽媽完成做不到的部分。 轉明本身也是一位年屆71的老人,本應可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而她選擇把自己所有時間都投放於照顧媽媽。 目前本港照顧殘疾或長期病患人士的照顧者超過22萬人,年逾70仍要照顧年邁配偶、親人,甚至百歲父母的照顧者就多達6萬人。人口高齡化之下,護老者的數目定必一直增加,屆時你與我,同樣都是照顧者。 照顧者把心思都集中於被照顧者身上,這是理所當然;但我們更想要提醒照顧者適時退後一步,可以求助他人以釋放繃緊情緒。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社工李晴芳表示:「『照顧』不是單由一個人便可以處理,是一家人的事。『護老』亦不是一份工作,過程中護老者與長者有情感的交流,但當護老者自己的心思都全被虚耗時,就不能有這個感受。如果可以適時放手,不用虚耗整份心思做最貼身的事,就會有『享受』的空間。」 社聯業務總監鄭麗玲指出,目前安老及康復服務設計多數以「被照顧者」為本位,忽略「照顧者」本身的需要,提供的服務量不足,亦不到位。社聯認為,服務政策必須以「照顧者為本」,同時考慮整個家庭的需要,由個案經理作專業跟進。對於在職照顧者,建議企業提供員工友善措施,例如彈性上班時間及照顧者假期,讓員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要。 救世軍以「持續照顧」模式,分4個階段提供護老者服務。第一個階段是「初為護老者階段」,為剛剛成為護老者的人士提供資訊及實務支援。第二是「主要照顧階段」,當長期照顧令護老者的身心出現勞損,機構會提供朋輩支援服務及家傭護老訓練。第三是「完成照顧階段」,當長者身體轉差,護老者需要作出心理上的準備,例如提供善別服務,讓護老者學懂面對死亡。最後是「生活重整階段」,當長者離世後,機構會協助護老者重整生活,包括再就業培訓及就業轉介等。 新一期《社情》 | 照顧者 專題 閱讀 https://bit.ly/2LCYELt ...

展能藝術家:藝術世界是平等的

 「藝術世界是平等的,不論作品美不美、公眾是否喜歡,與自身創作者的身體狀況是沒有直接關連的。」患有「骨膠原二型突變」而影響身體無法正常長高的展能藝術家鄭啟文說。 在香港發展創作藝術並不容易,對於殘疾人士來說,創作藝術的渠道比普通人更少。於是香港展能藝術會於2014年成立社企「藝全人」,幫助不同能力的藝術家,把他們的作品帶入市場,透過他們的創作,帶來工作機會及增加收入。「藝全人」經理陳啟儀指,因應企業客戶及市民大眾對藝術的需要及興趣,配套合適工作機會給展能藝術家,希望在不同渠道展現出他們藝術作品。 過去「藝全人」沒有的藝術空間展出展能藝術家的作品,今年獲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社創基金)資助,於銅鑼灣區成立以社企營運模式的多用途藝術空間,為展能藝術家提供一個交流平台 ,鼓勵他們積極創作。藝術空間將會定期舉行不同類型的展覽及工作坊,亦同時推廣售賣具各項創新藝術商品,透過藝術促進社會共融。 「藝全人」亦會協助展能藝術家將藝術作品推廣給不同的企業,例如把他們的畫作圖像做一些公司禮品或月曆,希望讓更多公眾及商界欣賞他們的作品。對於企業客戶來說,藝術作品為商品帶來新的創意,同時商界人士對於藝術、平等機會、不同弱勢社群的觀感及印象,都有很大的轉變。 鄭啟文表示,這個藝術空間可以讓展能藝術家向世界各地人士展示他們的才能,增加了他們的曝光率及與不同機構合作的機會,除了增加展能藝術家的收入之外,他亦想透過自己的作品,為社會作出貢獻,反映弱勢社群的生活處境,為殘疾及弱勢社群發聲。 「藝全人」藝術空間地址:銅鑼灣軒尼詩道 438 -444 號金鵝商業大廈 10 樓 B室 查詢電話:2570 7161 ...

樂助「共住共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社聯)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得以順利進行,有賴公益金及不同公司的支持,協助基層住戶由劏房及籠屋等不適切住房,搬至社會房屋單位。 社聯與GOGOVAN於去年12月開始合作,透過九龍樂善堂、聖雅各福群會、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三間營運機構,在短短半年內,協助了66個低收入家庭、單親家庭及單身人士搬遷到新家。在2018-19年度,計劃下的其他社會房屋將陸續入伙,GOGOVAN將會繼續幫助約500戶家庭搬遷至超過250個單位。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http://communityhousing.hkcss.org.hk/ 贊助機構:香港公益金 支持機構:GoGoVan 鳴謝短片製作:GoGoVan ...

SEN學生的「5**」

 籽堯在小一時發現學習上出現問題,例如:認不到字,結果媽媽帶了籽堯到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進行評估,發現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及讀寫障礙等問題。「籽堯在學校到沒有存在感,她本身有讀寫障礙,題目搞不清,考試及默書不成,令她感到十分挫敗,不願上學,自信心下降,脾氣亦越來越差。我很擔心她的將來,對我來說不用她取得優異成績,起碼認識一些字,將來才可以在社會上工作。」籽堯媽媽說。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長處,如果我們只用一個學術標準及成績去衡量,很多學生便會被淘汰,對他們的影響十分大。」救世軍高級主任及「不一樣的5**學院」召集人冼良佳說。因此,救世軍開辦「不一樣的5**學院」發掘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在學術範疇以外的其他潛能,例如:體育、音樂及藝術。 「不一樣的5**學院」從八大方面發掘並培育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的潛能,包括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智能、語文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學院亦會連結不同的團體,為SEN學童提供表演機會,冀社區人士能了解及認同他們的能力,同時鼓勵家長勇敢地面對孩子的不足,並給予機會發展多元才能。 籽堯媽媽表示,女兒在「不一樣的5**學院」學了花式跳繩之後,她的社交、手腳協調及溝通能力都有所改善。以往上體育課時,女兒不聽老師指示,到處踢沙踢石,離開同學之間的群體,但在花式跳繩的課堂上並沒有發生這些情況,女兒可以與其他學員溝通合作跳繩。再者,女兒的學習動機提升了不少,主動提出要報讀及準時出席「不一樣的5**學院」的課程。「要女兒改變很難,唯有我改變去接受她,每一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日後更會專注找方法協助女兒,發掘她另一方面的優點。」籽堯媽媽說。 冼良佳指出,「不一樣的5**學院」的課程引起SEN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讓他們主動練習,在不知不覺中,透過這些項目的練習大幅改善了他們的手眼協調及專注力等方面,當孩子找到自己的能力時候,他們的精神面貌會有所轉變,自信心亦會提高。例如:另一位花式跳繩學員在未學習花式跳繩前,醫生評估他的手腳協調及眼部追焦的能力都比同齡學童弱,但學習花式跳繩半年後,醫生再對他進行評估,發現他的手腳協調及眼部追焦的能力比同齡學童高。 ...

退休夫婦:重拾親密關係

 夫婦對退休生活有著不同的寄望,又不與對方坦白講出心中所想,久而久之便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磨擦及衝突。 退休人士曾太太表示,衝突的起源是退休後相處時間太多。以前丈夫的優點是對家庭負責任,不去與朋友聚會,經常照顧家庭,但退休後,就覺得他十分黐身,經常跟著她,曾太要照顧丈夫的早、午、晚三餐,突然她覺得做了家中的「阿四」,無自由失自由。 退休人士曾先生又說:「我辛苦了大半生,前半生很勤鬥努力,下半生都應該享受清福,誰不知和我預期的不一樣,在家行出又說碰到太太,行入又說我阻住她,小小事大家就會很容易起衝突及吵架。日日和老婆吵架都不是辦法,不行了,都要想想方法去解決。」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相繫樂晚晴」計劃主任李彥臻指出,中年夫婦的離婚率佔整體離婚率的四成,其中的原因是夫婦本身可能有問題,只是等子女長大後,覺得任務完成了,無須再一起相處,決定離婚。若不選擇離婚,中年夫婦會出現「鬥餐死」情況,好像困獸鬥般,每天都有衝突,唯有啞忍。 因此,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推出「相繫樂晚晴」計劃,以婚姻為介入點,協助第三齡的夫婦,促進婚姻關係,提供教育講座、夫婦成長小組、面談及義工服務等活動,協助夫婦的發展,令他們知道夫婦之間有什麼優勢及需要改善的地方。 透過計劃為夫婦以設的同共活動,協助尋找共同話題,讓退休後生活增添更多意義及目標。例如探訪寶血兒童村的小朋友,曾氏夫婦陪兒童講故事,唱歌給他聽,當夫婦臨走時小朋友大哭,不捨得他們,在第二次再見小朋友時,他的眼神很親切,令夫婦覺得十分安慰,為小朋友增添一份愛之餘,同時對社會作出貢獻。夫婦覺得自己仍是有價值,重新找到自信,快樂亦增加了不少。曾先生指出在活動中夫婦需要溝通,讓他們重搭伙伴關係,不是退休後夫婦各自有自己的生活,他們的關係仍是很親密的。 「相繫樂晚晴」計劃查詢電話:2810 1104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