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裔青少年與本地長者,年齡、種族、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他們的共通點,可能是兩者都被社會標籤為「受助者」。保良局舉辦「南TEEN傳耆泰拳操計劃」,將兩個群體拉在一起,大家都是服務提供者,南亞裔青少年擔任泰拳班助教,教導長者泰拳健身操,而長者就向他們介紹本地風土人情,關心南亞裔青少年的需要,他們用拳套及汗水編織出共融互助的友情故事。

今年22歲的少數族裔人士沈善衡(阿星)在國內讀大學,雖然懂得兩文三語,但他是第一次教長者泰拳,溝通及教學技巧對他來說都是一大挑戰。阿星說:「打泰拳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大動作,擔心長者們做不到,而有些長者不能分辨左右,所以我想辦法令他們覺得學習得簡單些和舒服些。最後,長者可以很開心來玩。」

阿星的學生是70歲的念慈婆婆,因為有五十肩的問題,醫生建議她多做運動,在機緣下參加了保良局方樹福堂兒童及青少年發展中心「南TEEN傳耆泰拳操計劃」,活動大大改變了她對南亞裔人士的偏見。念慈婆婆說:「怎料一接觸便喜歡了打泰拳,南亞裔青少年教授些招式,可以踢腳,覺得很開心。而且能接觸南亞裔人士,我一回家便跟女兒說,我們看報紙經常見到南亞裔牽涉搶劫之類的新聞,亦經常在街上聯群結檔,但當我跟他們聊天,又了解他們如何生活。阿星是很細心的,人也很和藹。他會訴說生活給我們聽:例如家裡有多少個兄弟姊妹等等,他們也很喜歡大家族在一起。現在聽說多了,便了解到他們有這種文化。」

阿星雖然在香港土生土長,但也曾經面對不少被歧視的情況。計劃不但令他感受到長者對他的愛,更讓他的中文水平以至個人成長有所提升。「以前乘搭巴士的時候,我一個人坐在位上,其他人不喜歡跟我同坐,我便思考到底自己跟其他社會的人有什麼不同,為甚麼要這樣。之前沒有甚麼本地朋友,主要是學校老師,我只認識他們,沒有其他比較熟的朋友。來到中心,婆婆們對我不錯,也當我們是自己的子女一樣。假如自己做了一些不對的事情,他們會責備我們,但當然不是很嚴厲的責備,就是用心教導。」阿星說。

保良局方樹福堂兒童及青少年發展中心社工姚錦全表示南亞裔青少年和本地長者「越打(泰拳)越老友」,亦令一班南亞裔青少年改掉了一些壞習慣。而這個關係網絡更由泰拳班延伸至社區, 大家成為了一起到酒樓飲茶,「一盅兩件」的朋友,這正正是計劃希望達到的目的。姚錦全補充說:「因為其實南亞裔人士比較熱情,當他們熟絡了,做會互相分享自己的經驗。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歡了上堂,例如:小組上泰拳堂的時間是晚上七時至八時,往往他們會聊天至晚上九時多,在第二堂以後他們已經建立了關係。慢慢可以見到南亞裔青少年越來越早到,我便逗趣問為何那麼早到,之前上泰拳班時候是遲到的,為何現在那麼早到?他們說是因為承諾了婆婆要早些到,如此看見關係的建立就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微妙。有時候南亞裔青少年說自己喉嚨痛,婆婆之後便煲湯水給他們喝,其實這是一種很窩心的表現。」

姚錦全希望透過今次計劃, 啟發同事日後工作大膽創新,擴闊將來服務的可能性。「在設計這個計劃的時候想,對南亞裔的政策,是否就是懂得中文便能融入社會?最希望讓他們知道本地人並不抗拒他們,同時間也希望他們藉着泰拳運動,去了解我們一些本土的文化。而對長者來說,希望他們擴闊社交圈子。期待在社區裡,能夠有更多不同的年齡層互相交流。」姚錦全說。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