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裔青少年与本地长者,年龄、种族、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他们的共通点,可能是两者都被社会标签为「受助者」。保良局举办「南TEEN传耆泰拳操计划」,将两个群体拉在一起,大家都是服务提供者,南亚裔青少年担任泰拳班助教,教导长者泰拳健身操,而长者就向他们介绍本地风土人情,关心南亚裔青少年的需要,他们用拳套及汗水编织出共融互助的友情故事。

今年22岁的少数族裔人士沈善衡(阿星)在国内读大学,虽然懂得两文三语,但他是第一次教长者泰拳,沟通及教学技巧对他来说都是一大挑战。阿星说:「打泰拳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大动作,担心长者们做不到,而有些长者不能分辨左右,所以我想办法令他们觉得学习得简单些和舒服些。最后,长者可以很开心来玩。」

阿星的学生是70岁的念慈婆婆,因为有五十肩的问题,医生建议她多做运动,在机缘下参加了保良局方树福堂儿童及青少年发展中心「南TEEN传耆泰拳操计划」,活动大大改变了她对南亚裔人士的偏见。念慈婆婆说:「怎料一接触便喜欢了打泰拳,南亚裔青少年教授些招式,可以踢脚,觉得很开心。而且能接触南亚裔人士,我一回家便跟女儿说,我们看报纸经常见到南亚裔牵涉抢劫之类的新闻,亦经常在街上联群结档,但当我跟他们聊天,又了解他们如何生活。阿星是很细心的,人也很和蔼。他会诉说生活给我们听:例如家里有多少个兄弟姊妹等等,他们也很喜欢大家族在一起。现在听说多了,便了解到他们有这种文化。」

阿星虽然在香港土生土长,但也曾经面对不少被歧视的情况。计划不但令他感受到长者对他的爱,更让他的中文水平以至个人成长有所提升。「以前乘搭巴士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位上,其他人不喜欢跟我同坐,我便思考到底自己跟其他社会的人有什么不同,为甚么要这样。之前没有甚么本地朋友,主要是学校老师,我只认识他们,没有其他比较熟的朋友。来到中心,婆婆们对我不错,也当我们是自己的子女一样。假如自己做了一些不对的事情,他们会责备我们,但当然不是很严厉的责备,就是用心教导。」阿星说。

保良局方树福堂儿童及青少年发展中心社工姚锦全表示南亚裔青少年和本地长者「越打(泰拳)越老友」,亦令一班南亚裔青少年改掉了一些坏习惯。而这个关系网络更由泰拳班延伸至社区, 大家成为了一起到酒楼饮茶,「一盅两件」的朋友,这正正是计划希望达到的目的。姚锦全补充说:「因为其实南亚裔人士比较热情,当他们熟络了,做会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欢了上堂,例如:小组上泰拳堂的时间是晚上七时至八时,往往他们会聊天至晚上九时多,在第二堂以后他们已经建立了关系。慢慢可以见到南亚裔青少年越来越早到,我便逗趣问为何那么早到,之前上泰拳班时候是迟到的,为何现在那么早到?他们说是因为承诺了婆婆要早些到,如此看见关系的建立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有时候南亚裔青少年说自己喉咙痛,婆婆之后便煲汤水给他们喝,其实这是一种很窝心的表现。」

姚锦全希望透过今次计划, 启发同事日后工作大胆创新,扩阔将来服务的可能性。「在设计这个计划的时候想,对南亚裔的政策,是否就是懂得中文便能融入社会?最希望让他们知道本地人并不抗拒他们,同时间也希望他们藉着泰拳运动,去了解我们一些本土的文化。而对长者来说,希望他们扩阔社交圈子。期待在社区里,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年龄层互相交流。」姚锦全说。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