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基本上明白醫生所說的話,但在藥物的問題上,若我說錯了,或是有誤解,或我未能表達或了解,需要服哪些藥,我在這方面有點擔憂,所以我通常帶著孫兒,到醫院求診時擔任翻譯。」南亞裔長者Gaha Thapa Kama Bahadur說。

因此,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開展「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服務一群居住在西九龍的南亞裔及東南亞裔長者,例如:推廣基層醫療、提升他們對公共及醫療服務的認識、促進華裔及少數族裔長者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及教育照顧者等等,7年來協助超過2000位少數族裔長者及照顧者。

「耆望」計劃主任劉慧幸指出,少數族裔人士在接收資訊上面對重要的語言障礙,部分少數族裔長者不懂得講中文或英文,甚至乎自己國家文字亦不太懂,他們連最基本的政府翻譯資訊及社會現況都不太清楚,例如:有超過八成少數族裔長者未接觸計劃之前,都不清楚香港提供了長者醫療劵的事等。而他們不懂得與本地人溝通,又不敢求醫,或者有病只懂去急症室求助,就算到了急診室亦不懂與醫生溝通,也不懂要求翻譯服務。

再者,藥物方面沒有提供翻譯服務,藥物標籤上只有中文或英文,少數族裔長者不太清楚標籤指示服用的份量,使用方法是搽或食,與及何時使用,引致他們返回自己的國家求醫後,把很多藥物帶回港使用,因為在香港亦有求醫,有機會覺得兩方的藥物都好重要,就一齊使用的狀況出現。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透過計劃及早辨識到在社區有需要的社群,及早介入,讓少數族裔長者及早得到醫治,例如:「三高」長者及健康上的需要,計劃聯繫了團體提供健康講座給予他們,講他們學到自己管理病痛。劉姑娘指整個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聯繫到附近的長者中心,畢竟計劃始終是一個有期限的社區服務,長遠的支援來說,還是需要讓少數族裔長者回到附近的長者中心尋求協助。

標籤: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