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里蹤跡」防認知障礙症人士走失 @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2022
隨著人口高齡化,認知障礙症人士數目亦日漸增多,社會亦需要更多配套與準備,以應付認知障礙症人士容易走失的問題。 賽馬會耆智園(時任)社工林詠妮指出,根據2021年耆智園的調查,發現香港認知障礙症人士的走失風險高達三成。以香港有超過10萬名認知障礙症人士推算,約有三萬人有走失風險。調查發現超過一半走失者需要一小時以上才能尋回,很多人在尋回後都受了傷,有一些受了驚。曾經發生走失事件的家庭,家人的壓力也會 ...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港人長壽須支援 照顧者:科技幫到手
香港長壽長者的數目急劇增加,百歲長者人口由2011年的1,890人增加至2021年的11,575人,升幅超過六倍。為了解他們的身心健康及服務需要,一個由本地及海外學者、醫護和社福專業組成的研究團隊訪問151位95歲或以上於社區居住的長者的照顧者。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博士說:「因為過去的低死亡率都會令到人口結構轉變,加上生育率持續下降,最終令到人口高齡化的速度非常之 ...
低收入劏房住戶身心健康亟需支援 社聯促加强「醫社合作」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於他是夜班司機,需要在日間休息,不過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會聽到鄰居的開水喉聲音,有時更有一些裝修聲音,令他的睡眠質素下降,精神比較差,甚至影響他晚上的駕車工作。至於膳食方面,一日三餐都是買外賣居多。 「因為地方太細,經常坐在家好悶,所以會去公園坐,起碼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有時自己都不想外出食飯,不過沒有法子,始終地方細比較麻煩,煮不到食物,家中的窗又對 ...
「南昌220」組件將在大埔展開「新生」
「南昌220」作為全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並兼具支援服務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除了紓緩基層的中短期住屋需要,同時協助制訂建屋通用程序及規則,啟發許多非政府機構籌建其他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以至政府簡約公屋的服務營運模式。 「南昌220」項目去年11月完滿結束,功成,但身未退。建築物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以永久性住屋標準建造,使用期可長達30至50年,同時建築物易於拆卸組件後重新裝嵌,故即將重複使用。 ...
國際復康日三十週年 同心同行 互助共融
香港復康聯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自1993年起已牽頭響應聯合國定立每年12月3日的「國際復康日」,推廣「傷健共融、萬眾一家」的信息。2022年「國際復康日」已踏入第三十週年,大會以推廣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共融文化」及「通達無障礙」為主題。 「經過我們30年的努力,殘疾人士的權利已經被社會大眾廣泛接納及認同,相見共融的訊息慢慢滲入社會當中,30週年國際復康日活動得以成功,我們是十分多謝政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