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合作「治未病」

發布日期: 2022-07-22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
社聯行政總裁

蔡海偉先生

香港現時有超過200萬慢性疾病人口,即大約每3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病,其中患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及糖尿病的比率最高。在人口高齡化下,慢性病人口比率按年上升,社會對醫療護理服務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公營醫療服務的增幅遠遠未能追上持續增長的慢性病人口醫療需要。因此,除著手投放更多醫療服務資源,亦必須思考如何從源頭遏止慢性病人口上升,而推動「醫社合作」的基層醫療,是預防疾病、提升市民健康的重要策略。

目前衞生署轄下的健康促進處及非傳染病處透過推廣健康資訊,促進市民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但港人受到工時長、生活空間小等經濟、就業和家庭環境的限制,明知多運動、多吃蔬果有益身體健康,仍知易行難。故此,不能單靠資訊,也要深入社區發展的具體項目,而擁有地區網絡的社會服務界,正好可以協助市民在建立健康行為上,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社會服務界接觸不同社群,尤其是基層與少數族裔,有助推動社群健康。例如有地區服務單位定期舉辦身體檢查、培訓健康大使,以及按個別群體的教育程度或語言需要,整理簡單易明的公共衞生資訊,可協助收窄健康資訊鴻溝,提升居民健康意識。

另也有社會服務機構按民生需要而推出與健康有關的計劃,例如關注基層勞工的勞損問題,在數個地區設立基層清潔工組織,關顧他們因工作而可能面對的肌肉勞損及長期痛症問題,鼓勵他們定期做運動,並倡議改善職場環境及工作程序,使工友健康得到更佳保障。

這些工作並非傳統醫護專業的工作範圍,但對於普及預防慢性病和改善市民健康極為重要,未來的公共衞生發展策略應納入這類與健康生活有關的社會服務計劃,讓「治未病」的工作做得更廣更深。

衞生署指出,通過改善市民生活方式,可有效預防至少三分之一的慢性病,可見改變社群的健康行為,對遏止慢性病起重要作用。「醫」、「社」在促進市民健康的工作上,各有獨特優勢與專業角色,日後有必要多加探討如何深化「醫社合作」,提升巿民的健康和生活質素。

文章刊於2022年7月22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醫社合作 助防慢性疾病
醫社合作 助防慢性疾病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