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社合作「治未病」

發布日期: 2022-07-22
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先生
社联行政总裁

蔡海伟先生

香港现时有超过200万慢性疾病人口,即大约每3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病,其中患高血压、胆固醇过高及糖尿病的比率最高。在人口高龄化下,慢性病人口比率按年上升,社会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公营医疗服务的增幅远远未能追上持续增长的慢性病人口医疗需要。因此,除着手投放更多医疗服务资源,亦必须思考如何从源头遏止慢性病人口上升,而推动「医社合作」的基层医疗,是预防疾病、提升市民健康的重要策略。

目前卫生署辖下的健康促进处及非传染病处透过推广健康信息,促进市民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但港人受到工时长、生活空间小等经济、就业和家庭环境的限制,明知多运动、多吃蔬果有益身体健康,仍知易行难。故此,不能单靠信息,也要深入小区发展的具体项目,而拥有地区网络的社会服务界,正好可以协助市民在建立健康行为上,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社会服务界接触不同社群,尤其是基层与少数族裔,有助推动社群健康。例如有地区服务单位定期举办身体检查、培训健康大使,以及按个别群体的教育程度或语言需要,整理简单易明的公共卫生信息,可协助收窄健康信息鸿沟,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另也有社会服务机构按民生需要而推出与健康有关的计划,例如关注基层劳工的劳损问题,在数个地区设立基层清洁工组织,关顾他们因工作而可能面对的肌肉劳损及长期痛症问题,鼓励他们定期做运动,并倡议改善职场环境及工作程序,使工友健康得到更佳保障。

这些工作并非传统医护专业的工作范围,但对于普及预防慢性病和改善市民健康极为重要,未来的公共卫生发展策略应纳入这类与健康生活有关的社会服务计划,让「治未病」的工作做得更广更深。

卫生署指出,通过改善市民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至少三分之一的慢性病,可见改变社群的健康行为,对遏止慢性病起重要作用。「医」、「社」在促进市民健康的工作上,各有独特优势与专业角色,日后有必要多加探讨如何深化「医社合作」,提升巿民的健康和生活质素。

文章刊于2022年7月22日《Recruit – 蔡海伟专栏》

医社合作 助防慢性疾病
医社合作 助防慢性疾病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