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福機構與私營健身室聯手推動長者運動

周錦翠、Ruby Yu 及老興永(老Sir)第一次踏足健身室時看見不同健身器材、啞鈴及槓鈴,都有點害怕。後來,在教練的指導下,他們學習正確姿勢,一次又一次挑戰自己,做深蹲、舉啞鈴,並逐步增加負重量,改善身體機能,現在甚至能舉起接近四五十公斤的槓鈴。

老Sir 是最早加入長者健身班的一群。在沒有參加健身班前,老Sir 經常咳嗽,恆常做運動後感到肺部功能改善了。老Sir 笑說連看醫生的次數也減少了,可以減輕社會醫療負擔。運動後量度身體狀況,顯示老Sir 體質年齡輕了9 年:「做運動很厲害,我原本是70 多歲, 現在看起來像60 歲!」

Ruby 也受老Sir 鼓勵,加入健身班:「老Sir 選擇的義工服務很多也是推輪椅,還會選擇較重的長者,有點擔心他可否應付,後來才知道他有做健身運動,十分厲害。」參加健身班半年,她感到肌肉力量增加,上落樓梯也有所改善,在做義工時更得心應手。「對推輪椅服務的信心增加了,之前感覺自己手腳肌肉不足,懷疑自己是否應付得來,害怕弄傷自己及其他人。經過鍛鍊後,現在對推輪椅已經應付得來。經教練指導下一關一關地過,挑戰自己,盡能力去做,和做服務一樣。」

69 歲的周錦翠以前也沒有運動習慣,她認為長者運動與其他事情一樣是萬事起頭難,在嘗試運動後,她認為只要持續地做,就會慢慢適應和進步。她也未曾想過自己能舉重:「由最初舉十五公斤到現在四至五十公斤也可以,這個重量幾乎與我體重相約。不需要害怕,嘗試了就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到。」周錦翠表示運動後對日常生活也有幫助,做家務、換床單也輕鬆了。她也鼓勵長者多做運動:「我70 歲,我做得到,相信大家也做得到。為了身體健康,為了可以走多幾步,我們應該多做運動。」

健身教練田永泰表示,很多時候長者遇到關節活動性、骨質疏鬆及肌力流失問題。部分長者腿部肌力不足,坐下站起也需要他人輔助,也容易跌倒。透過重量訓練或其他不同訓練,能顯著改善這些問題。他提醒,做運動是持之以恆的事,不要達到階段性效果就放棄,培養健康習慣,需要持續運動才能保持效果。

義工服務 換來長者健身班機會

周錦翠、Ruby Yu 及老Sir 都是參與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時間銀行.生活助手」計劃,成為生活助手, 為服務使用者提供陪診、代購、探訪等服務,並以義工服務時數換取相應的獎勵,例如參與健身班的機會。計劃經理高倩文表示,義工服務對生活助手有一定的體能要求,例如推輪椅長者到公園曬太陽,也並不輕鬆,這些需要勞動的義務工作一般很難招募義工。直到機構與私營健身室合作,開展長者健身班。透過持續的運動,有助長者義工增加全身肌肉,改善身體機能,讓他們更投入各項義工服務中。

長者運動不足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18 歲或以上的成人每星期進行至少150 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體能活動,或至少75 分鐘劇烈帶氧體能活動,或相等於混合兩種活動模式的時間。社聯於2023 年進行「香港獨居、雙老長者的身心健康與運動習慣研究」,結果顯示近九成受訪長者的體能活動量未能符合世衞建,而且逾一半受訪長者完全沒有運動習慣。

 

下載電子版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