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辯論中的基層住屋需要

發布日期: 2018-09-04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最近應邀出席AM730舉辦的「土地小辯論公開論壇」,與世界綠色組織的余遠騁博士不約而同談到基層住屋需要,以至居住環境惡劣對年輕一代的影響。

樓價高,租金貴,遠遠拋離一般打工仔的薪金,稍有經濟能力的中產人士無論租屋或供樓的負擔不斷增加,但住屋條件沒有改善。基層市民的選擇就更少,未能入住出租公屋(上樓)的只能在昂貴的私人市場中尋找勉強可負擔的劏房,即使居住環境極為惡劣,仍然有價有市;租金佔開支比例達到44%,他們要壓縮其他生活所需以應付租金。

現時就有近21萬人居於劏房,許多更是不符合法例要求的不適切住房。這種情況至少要維持5年以上,皆因即使有資格申請公屋,現時的平均輪候時間已達5.3年,有些個案的輪候時間更長,狀況很不理想。

然而,土地房屋問題牽涉複雜利益,政府應如何建立共識?看來不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十八個選項,每一個都有不少反對聲音。即使談論得最多和能夠大幅增闢住屋用地的選項,例如收回粉嶺高球場和於維港以外填海,也有團體反對。

大家都清楚明白,如果有完美而沒有人反對的方案,政府亦不需要辦一場「土地大辯論」。要在社會取得共識,市民、關注團體及利益板塊固然需要在爭議較少和可行性較高的方案上稍為讓步,但政府亦需要與社會訂定契約,承諾無論以任何方法增加的土地供應,在建屋用地上規定七成或八成為公營房屋,當中又不少於一半為出租公屋,這是最低限度的誠意了。

否則,各不相讓,基層只有無止境的等待。

(文章刊於2018年9月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圖片說明:21萬人居於劏房
圖片說明:21萬人居於劏房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