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用『疏肝解鬱』這個詞來描述針對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中醫治療。用『心腎不交』這個理論針對失眠問題,再者大部分情緒病患者都會面對失眠問題。」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中醫劉浩泉說。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在陳廷驊基金會的支持下,發展「健康拆焦中醫青少年情緒健康社區支援計劃」,透過中醫師、臨床心理學家、表達藝術治療師及社工之間的合作,及早辨識與介入有睡眠問題及情緒困擾的青少年。

阿靖患有躁鬱症,一直以來都受到運動後的傷患困擾及面對失眠問題。經社工轉介參與計劃,中醫除了針對他的失眠問題之外,同時處理他的痛症。他說:「我從小就食開中藥,相信中醫,食中藥對我的效果很好,之前試過通宵不瞓,服中藥後三點或者三點之前可以入睡,瞓醒一覺後,就很有動力,很想外出打波,很有精神。」

一位化名為阿夢的抑鬱症患者,回憶起失眠困擾,整夜哭泣,而西醫就處方抗抑鬱藥和安眠藥給她,但日子久了,有些藥物對她沒有效果,只好在覆診時告訴西醫增加劑量。

阿夢表示,社會服務一直伴隨著她的成長,從接觸社會服務到現在,社會服務一直治癒著她,至少讓她感到不再孤單。她覺得中醫服務融入社會服務是一個創新而良好的嘗試。阿夢在參與劉醫師的服務之前很少接觸中醫,基本上都是服用西藥。然而,長期使用西藥對她沒有太大的幫助,相反,中醫根據她的身體狀況來調理身體,包括醫治她的胃痛問題及失眠,針對性處方中藥,成功協助調理身體,解決其他問題。

劉醫師解釋說,中醫稱情緒病為「情志病」,中醫治療情緒病不僅僅是治療情緒本身,因為情緒會引起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也會影響情緒。中醫針對情緒病的治療是綜合考慮個人身體的狀況,例如:痛症、失眠、皮膚敏感、鬱結等,進行多方位治療。

他認為中醫治療十分合適應對情緒病的,補充說:「不少人都比較怕看西醫,擔心被標籤,又不知道西醫診症情況及環境如何。(相反) 通常看中醫讓人感覺是,到樓下飲一杯涼茶,是十分容易的事,我們都是預備好去做處理情緒病,比較低門檻、比較『街坊』,十分貼地,我自己覺得醫治情緒病上,文化上與中醫是相配合的。」

社聯將於5月2至3日舉辦【S+高峰會暨博覽】,與數千位各界持份者探討超過20個的社會議題,當中包括劉醫師與大家探討青少年精神健康議題。歡迎不同持份者報名參與不同主題環節及博覽,免費入場 https://splus.hkcss.org.hk/zh-hk/summit/rundow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