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壽長者的數目急劇增加,百歲長者人口由2011年的1,890人增加至2021年的11,575人,升幅超過六倍。為了解他們的身心健康及服務需要,一個由本地及海外學者、醫護和社福專業組成的研究團隊訪問151位95歲或以上於社區居住的長者的照顧者。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博士說:「因為過去的低死亡率都會令到人口結構轉變,加上生育率持續下降,最終令到人口高齡化的速度非常之快,我們所說的「人口計時炸彈」,這個轉變是自然,不可逆轉的結果。我們看到香港人是活得長壽,但是不健康,所謂成功中的失敗,未來七年就是我們關鍵時刻。」

研究發現無論活力、行動能力、感官、心理,以及認知方面,長壽長者在許多範疇都較2011年的第一期研究為差,而且近七成半有三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另有逾三成半確診有認知障礙症。他們大多由子女供養,其次的經濟來源是長者生活津貼,近半照顧者表示有經濟壓力。此外,研究亦發現近四成長者及過半照顧者經歷社交孤立,近三成長者出現抑鬱情緒。

至於科技應用方面,照顧者使用科技照顧長者的信心和能力較高,認同科技能令生活更方便,最常用的科技產品是一些遙距監察器材,以及檢查日常身體狀況的器材。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陳文宜女士說:「隨著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衰退難以逆轉,但適切的支援服務,包括:社會服務,基層醫療及護老者支援等,再加上樂齡科技輔助,相信能夠讓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理和認知能力,並提升照顧者照顧和護理長壽長者的信心和能力,協助居家安老和加強社交連繫。」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說:「今次研究結果顯示『以老護老』的情況非常普遍,尤其是金齡長者,60至70歲的長者,他們十分有孝道地照顧90歲甚至是一百歲的父母,有危亦有機,危機的是這班子女經常和我們說有力不從心的情況,在需要體力的照顧方面,有扶抱、沖涼等等,在精神方面每天每分每秒要看顧父母,擔心父母跌倒。這些照顧項目會否有樂齡科技去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另外,亦看到一些機遇,這一班金齡長者知識水平比上一輩高,大部份習慣使用智能電話,我相信這個是十分好的時機去推展樂齡科技於居家安老上。」

善用樂齡科技實踐居家安老

由於102歲的陳婆婆年紀老邁,不良於行,需要由兩名家庭傭工扶抱才可以移動及洗澡,日常外出亦要使用輪椅代步。陳婆婆兒子馬先生指以前兩位家庭傭工要十分小心地扶陳婆婆起身,由電動床移動她坐去輪椅,或是由輪椅轉移上床,避免令她受傷及感到痛楚。

因此,馬先生一家使用了電動移位機,協助陳婆婆由床移到輪椅或客廳,樂齡科技產品讓傭工安全地照顧陳婆婆,同時減少長者及傭工受傷的機會。

馬先生曾經參觀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了解到不同的樂齡科技產品及租賃服務,例如輔助餵食機。賽馬會「a家」的職業治療師上門評估後,令他們認識到便攜式洗頭器。他認為樂齡科技是好事,隨著科技進步,愈來愈多產品及專業人員協助長者家居安老,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鼓勵長者多使用科技  加強社交連繫

96歲的甄婆婆性格開朗健談,與家庭傭工同住,五名非同住子女分工合作照顧媽媽,而甄婆婆則善用通訊科技進行社交活動,經常與子女孫兒聯繫。此外,甄婆婆家中有不少輔助科技產品,包括洗手間的沐浴椅及安裝扶手,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

甄婆婆女兒陳女士深深體會到科技為長者帶來的好處,協助長者與社會接軌。陳女士指出,媽媽願意嘗試新事物,有時比子女們更前衛,因為她見到兒孫們個個有智能電話,她便想要一部,於是家人給她一部智能電話,那就開始只看相片,然後她會問有什麼遊戲玩,便教她玩最愛的網上麻將遊戲,她亦會看網上的粵曲短片。

陳女士表示因為香港地理環境問題,家人不容易與長者同住,出現不少獨居長者,科技產品的出現協助家人之間的溝通,長者便會開心,亦會因懂得使用科技產品而產生優越感。她認為值得進一步推廣長者應用科技,提供多一些支援,教導更多長者認識科技。

鳴謝研究團隊: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劉喜寶博士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 張筱蘭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陳麗雲教授

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蕭頌渝博士

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 陸嘉熙醫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 陳文宜女士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Prof Peter Martin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Dr Joseph Kwan

標籤: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