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2005 Banner

| 簡介 | 評審團 | 文件下載 | 得獎計劃名單| 第一次甄選的評審團 | 嗚謝 | 聯絡我們 | 歷屆獎勵計劃 |


簡介

社會福利界一直提供適時及有效的服務以回應社會需要。機構及服務單位在追求優質服務的過程中,累積不少具啟發性及前瞻性的實踐經驗。為了表揚及推廣這些服務實踐的經驗及智慧,本會於2003年舉辦了「2003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希望透過獎勵計劃,促進界內的專業交流,繼續發揮追求卓越的精神,並讓公眾進一步確認社會福利界的貢獻。

鑑於2003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之反應非常熱烈,收到26間機構遞交83份活動,籌委會決定每兩年舉辦一次此獎勵計劃。

目標

  • 表揚及鼓勵卓越實踐
  • 展示社會福利界對社會的貢獻
  • 分享卓越實踐經驗及鼓勵界內相互切磋砥礪
  • 有系統地記錄實踐經驗及知識

參與狀況

28間機構

91份計劃報告

評審團(排名以筆劃序)

王英偉先生
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主席

方敏生女士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李劉茱麗女士
家長

馬麗莊教授
香港社會工作學報總編輯

陳婉嫻議員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

 

文件下載

計劃簡介及報名表

 


得獎計劃名單

金獎
組別 計劃名稱 / 機構名稱 計劃簡介 評判評語
主題
東涌有情 –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拓展「資產為本」二手市場
促進跨界參與共展關懷

計劃以「資產為本」的服務模式推行,利用社區本身的資源回應社區的需要,透過社區人士捐贈的二手物及食物包,一方面轉贈予東涌區內有困難的家庭,向他們提供緊急支援和表示關心;另一方面將二手物品以低廉的價錢出售,既可減輕購買者的開支,又可在社區內推廣資源再用及社區互助的文化。

計劃發揮社區力量,凝聚居民、社工、學校、工商界及地區組織等不同界別及團體的共同參與,並由一班區內有就業困難人士落實推行,有效促進社區參與及社區關懷。

李劉茱麗女士 計劃充份發揮以「資產為本」的理念。

透過成立「二手物特工隊」,回應東涌新發展所面對的貧窮問題及需要。計劃不僅具創意,在推廣社區環保意識的同時,亦滿足到不同階層人士的需要。

計劃亦善於運用網絡手法,連結不同群體關心及改善社區之問題。

此計劃之意念、手法、資源運用及社區互助果效均值得推廣及借鏡。

非主題
防止長者被虐計劃
香港明愛
外展社工接觸高危長者
推動社會「零度容忍」虐老

計劃旨在推動安老服務同工對虐老問題的關注,並為安老院舍、長者中心、地區組織、前線紀律人員舉行研討會,以加強業界的討論,藉以建立一個對虐老問題「零容忍」的社會。

計劃提供外展服務,主動接觸屋、公園、街角的高危而被動的長者,予以協助,另組織義工及過來人,與其他長者分享經驗。計劃共為12,363位人士提供訓練,並為194位長者提供輔導及情緒支援。計劃亦已製作個案實錄、錄影帶、常見法律問題手冊及教材套,與業界分享經驗。

馬麗莊教授
這是一項卓越服務,無論在理念上、設計上,推行以至評估上都是非常出色,反映同工不只關心被虐長者的處境及狀況,及顯示出其團隊群策群力精神。

以下是幾點其突出之處。

第一它能有效地回社應社會改變引致的虐老問題,成功地提昇社會人士及護老照顧者對此問題的關注。

第二在推行時,採用多樣化的服務手法,使更多服務使用者受惠。

第三其團隊精神,躍現在不同的服務範疇裡,這是難能可貴的。

優異計劃:  
主題
社會企業- 「卓思廊」的昨日今天

香港心理衞生會
發展多元「社會企業」模式
創造殘疾人士就業機會
香港心理生會成立「明途聯繫」有限公司,以「社會企業」模式為殘疾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業務包括清潔服務、便利店、康復用品店及直銷業務,而以「卓思廊」為零售品牌的便利店及康復用品店亦已開辦了六間,其中有多間店舖更由殘疾人士擔任店務主管。
至2005年3月止,「明途聯繫」聘請的員工達100餘人,其中約六成為殘疾人士。隨著業務的擴展,估計2005至2006年度的營業額可達1,400萬。「明途聯繫」的成功經驗為香港「社會企業」的發展注下強心針。
陳婉嫻議員

充份將殘疾人士的優點應用於社會中,用「社會企業」模式聯繫官、商、民三方合作,讓服務使用者投入就業巿場,自力更新,這是持續性及整合性兼備的計劃。

非一般文化工業工作體驗計劃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
地區導師提供工作指導
提升青年「文化工業」技能
 
計劃讓街頭青少年認識工作世界及培養積極的工作態度,且善用地區特色及資源,培訓青年成為不同範疇的大使。計劃運用了「社區資本」的概念,邀請地區的熱心導師、社區及商業團體參與,給予青少年多方面的支援,也締造了地區發展的機會。
 
創藝大使讓青年人體驗如何經營攤檔;旅遊大使於「非一般大埔旅行團」中擔任領隊及導遊;舞台及工程大使負責四次舞台搭建及音響工作,而街頭文化大使則負責全部舞台表演。整個計劃由社區團體承托,體現社區互助共融的價值觀。
李劉茱麗女士

計劃成功運用社會資本理論,以較小的資金,撮合官商民合作,建立社會關懷網絡,推動社區融和。

此計劃不但能消除社會對街頭青年的標籤及負面觀感,亦透過訓練,協助青年建立自信、認識正確工作態度及興趣。參加者能從計劃中成長,在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自信心及滿足感,有助其繼續過積極人生及生活。

種族共融社區計劃
香港小童群益會
促進少數族裔地區參與
實踐「種族共融」社區精神

主辦機構位於荃葵區的三間青少年服務單位以「同一星空下」的主題,「慶賀彼此差異」的跨文化社會工作手法,成功促進區內的本地及南亞裔居民的彼此認識及支援,共同參與地區活動,以及關注「反種族歧視」立法。

計劃獲地區區議員及房屋署的支持,共組織超過10間中小學及單位、400多位青少年及家長,與數十位少數族裔學生及青少年參與,接觸和服務近百戶南亞裔家庭。計劃聘請了兩位居於區內的巴籍青年大使推行計劃,更有效促進跨種族共融的推展。
方敏生女士
 
此計劃內容豐富及多元化,由發展性工作到政策討論層面也能涉及。在推動小數族裔融入社會時,亦能突顯不同種族的獨特性,保留其本身的文化,而最終達致不同文化互相欣賞。如計劃能有更多具體數據顯示其成效,則更為理想。
織葉行動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重建邊緣青年就業能力
多元專業攜手協作培訓

計劃旨在提升正接受感化、缺乏條件及工作動機的青少年的就業能力,建立他們正面的工作態度、增強自信,從而減少他們犯罪或重犯的機會。計劃運用官、商、民和社工的跨專業協作,向目標對象提供適合的訓練。

主辦機構包括社會福利署屯門感化辦事處,聯同香港警務處元朗警區警民關係組為學員提供紀律訓練,而青山醫院職業治療部為學員提供職業評估,並由新界西北區商戶提供實習崗位,社工則負責策劃各項活動及訓練,並與感化官協力跟進學員的進度。

陳婉嫻議員
 
針對曾犯事受感化的青少年性格薄弱缺乏自信及承擔勇氣的特點,以有效的跨專業協作介入模式,幫助參與者改變消極的人生及工作態度。此計劃的理念、目標很好,惟如何將青年人的積極生活態度持續鞏固,以及令更多僱主對他們接納並願意提供就業機會?
非主題
有學返工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模擬學校」提供裝備課程
協助待學學生重返校園

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各種因素影響,有學生仍未完成中三便毅然放棄學業。這些青少年面對低學歷及茫茫前路,部分會懊悔從前放棄讀書而渴望重返校園裝備自己,可是,他們因超過15歲而未受教育條例保障,過往的行為亦令校方對他們失去信任而被拒諸門外。

計劃透過與學校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以「模擬學校」的形式,為這群有志重返校園的待學學生,提供長達2個月的「重返校園裝備課程」,使他們能重新適應校園生活,以及建立校方對這群青少年的信任。

馬麗莊教授

有學返工程 - 這是一項非常卓越的服務項目,它洞悉現時服務不足之處,全面掌握失學青少年的需要。無論在服務設計、執行及評估方面都花了不少心血及時間,顯示負責同工的服務熱誠和委身。

「青年新領域」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計劃
香港神託會
協助「思覺失調」青年康復
及早介入提供適切支援

近年因患有「思覺失調」或精神病而求診的青少年有上升趨勢,而現時本地康復服務大都以成人康復人士的需要為服務設計的基礎。是項計劃以青少年中心為基地,參照澳洲已發展多年的早期介入模式,特別協助15至25歲懷疑或已患有早期精神病或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及其家長,讓患者及早得到適切的康復援助,以減低因延遲就診對其生活、學習及身心成長所帶來的種種影響。

透過活動、心理教育課程及個案跟進和檢討,以減低復發的機會,改善生活質素。

王英偉先生

此計劃從多方面幫助青少年精神病患者:首先從個人的心理健康手,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再向學校與家長講解病患者的需要及與他們相處的技巧;並以藥物治療作配合;最後,與傳媒、學校攜手提高公眾對思覺失調的認識,讓病患者願意及早求診,早日康復投入正常生活,回饋社會。

現今社會各人所面對的壓力日益沈重,青少年擁有健康的心理及精神狀態,方能發揮所長,此計劃長遠而言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這計劃與多個界別建立了良好及互助的合作關系,將社會資源作有效的調動及發揮。

服務尚在進行中而未能作出整體成效評估,但應作中期評估,為計劃的繼續執行進行檢討與改善。

特別獎項:  
最能適時回應社會需要獎
「母嬰康逸社」婦女及社區互助網絡計劃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
「三失」婦女接受「陪月」訓練

提升自信參與社區經濟

計劃提供陪月指導員訓練課程,協助「三失」婦女(失學、失業、缺乏工作經驗的中年婦女)將其「湊仔」經驗轉化成謀生技能,以提升其自尊、自信及就業能力,協助需要支援的產婦及初為人母的婦女,為中年婦女創造就業機會。

計劃以合作社的形式運作,社員透過參與社區經濟,以工作服務社會,由服務接受者轉化為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並發揮助人自助的精神,建立支援和關懷的網絡,有效加強社群的凝聚力,以及推廣預防產後抑鬱症的社區教育。

方敏生女士

此計劃能敏捷回應巿場需要。在有限資源下,以「社會企業」的模式,推動婦女與社區組成互助網絡,並成功為「三失婦女」(失學、失業、缺乏工作經驗的中年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將弱勢社群轉化成自立自主的經濟參與者。此計劃運用的額外資源不多,能有此成績確屬難得。建議深化有關計劃,並聯繫更多的合作伙伴於不同社區推廣發展。

最具效能獎
好人好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傳媒合力宣揚「好人好事」
建立青年積極正面形象

主辦機構與香港電台第二台合力製作Teen仔樂園「好人好事」大募集,從2004年4月開始,成功招募300多名「Teen線線人」,搜集了200多件「好人好事」,並選出五件最具正面信息及助人意義的給予公開嘉許。報章亦有廣泛刊登,多間中小學更以「好人好事」為主題,讓學生能在這些正面價值觀上作更深入的分享和討論。

這次跨界別的合作,不僅突破了過往與媒體較為被動的合作關係,更能有效地從傳媒層面宣揚社會的正面價值及重塑社會大眾對青年形象的正面描述。

馬麗莊教授

扭轉社會人士對青少年負面的看法,乃此計劃強項。與傳媒合作,增強其服務廣泛性,也是其服務的優點。此計劃不但向社會人士了灌輸了正面健康的信息,還有效地幫助被表揚的青少年,讓老師和同學看到他們美麗善良的一面,這是此計劃最值得令人欣賞的地方。

最具理念及創意獎
想創空間現代師徒計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配對師徒「生命影響生命」
協助待業青年領悟人生

計劃配對一班15-19歲的待業青年,以及一班有志培訓接班人的僱主成為「師徒」,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理念,透過師徒配對的互動和影響,以及個案跟進,讓青年從中領悟人生道理,師傅亦能明白新一代的心聲。

計劃致力推動社會互助精神,凝聚社會資本,透過「跟師傅」的過程,讓青少年汲取實際工作經驗,更能了解現實的工作世界,建立及發揮個人能力。培訓行業甚為多元化,包括寵物美容、汽車美容及維修、花店及園藝、物流業、電腦網絡及維修等。

方敏生女士
 
此計劃理念清晰,深化師傅(job mentoring)概念,發揮「以人影響人」的精神,並就如何維繫師傅的投入及參與,花了一定的心思。青少年方面,社工亦與他們訂立學習及發展計劃,讓青少年、師傅及社工有共同及清楚的工作目標。機構亦有持續發展計劃,並引入學院進行檢討工作,發展「實證為本」的服務模式。
最具跨界別/跨服務互動效果獎
體能提升計劃

香港傷健協會
推動殘疾人士持續運動
改善身體以及生活質素

計劃推動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如中風及大腦麻痺者)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以改善他們身體及生活質素。主辦機構獲一間企業贊助購置一部特別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跑步機,並獲數個慈善基金贊助多部健身器材,在註冊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為學員按其體能進行個別訓練。

計劃得到香港理工大學復康系提供專業技術支援,並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為社區內殘疾人士提供創新的社區物理治療服務,服務包括步姿訓練、健身中心、體能評估及外展服務。

王英偉先生
 
此計劃為復康者提供的一站式服務,是從復康者的切實需要出發,加上復康的成效顯著,所以能夠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實屬難能可貴的計劃。

跨界別/跨服務的支持亦是此計劃的成功關鍵:先獲商界撥款購買器材,再得到學界、專業技術包括骨科、物浬治療的培訓支援,並同時得到傳媒的報導,參與支援的界別極廣泛,凝聚了充足的社會資源、力量去開展並延續此計劃。

一般的復康者雖然能維持生命,但由於行動不便需要別人照顧,極容易造成消極的自我價值觀。此計劃有助提升他們的活動能力,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甚至助他們自力更生,貢獻社會。

計劃中的互助精神及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應獲推崇。


第一次甄選的評審團

倪錫欽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梁錦萍女士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榮譽臨床顧問

丁惠芳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陳啟芳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霍瑞堯博士
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高級講師

郭烈東先生
優秀社工

張惠君女士
優秀社工

陳靜宜女士
優秀社工 

洪雪蓮博士
優秀社工 

柯明蕙女士
優秀社工

梁偉權先生
2005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籌委會主席

梁小琴女士
2005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籌委會委員 

林茱莉博士
2005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籌委會委員 

徐民志博士
2005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籌委會委員

翟冬青女士
2005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籌委會委員

 


鳴謝

標誌設計

謝俊謙博士

2015 BP Logo

標誌以卓越實踐Best Practice之 ‘B’及 ‘P’兩個字母組成,並以‘首屈一指’為主題


聯絡我們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服務發展)

電話號碼:  楊小姐 (852) 2864 2944 / 黃小姐 (852) 2876 2404

傳真號碼: (852) 2865 4916 / (852) 2876 2449

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