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20萬人

發布日期: 2018-01-23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香港基層住屋問題從來嚴峻,由特區成立至今的二十個年頭,幾乎每位特首都說房屋問題是優先工作,可惜事與願違,劏房,板間房,甚至籠屋等不適切居住環境比比皆是。

政府統計處剛發表《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對比上兩次同類調查,基層住屋情況未見有好轉。分間樓宇單位數目增加、住戶數目亦增加、居於此類房屋的人數亦增加,全港有20萬人居於分間樓宇單位。

公屋的最低人均面積標準是5.5平方米(那是最低標準 – 即沒有住戶應居於人均面積少於5.5平方米),但調查顯示,人均面積中位數是5.3平方米,即有一半住戶的人均面積不足5.3平方米,居住環境仍然惡劣。

再說,劏房租金卻持續上升,百呎劏房月租逾五千元很普遍,對收入不多不穩的基層家庭構成極大經濟壓力,情況令人憂慮,他們亦很難走出貧窮惡性循環。

當然,要解決問題,長遠來說必須增建公營房屋,並透過教育及上流機會讓他們能夠走出貧窮。然而,怎樣在過渡期間提供適當支援,也是非常重要,這樣他們對前景才有盼望。

社會必須要有更多中短期措施,例如過渡性社會房屋供應,才能解決問題。社聯正推動「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目標募集及提供500個適切單位,預計有1,000個住戶受惠。目前有四項計劃,包括九龍城、土瓜灣、旺角,以及即將推出的港島區共享房屋單位,大部分住戶於2018年陸續入伙,可望為基層家庭提供可負擔而較舒適的居住環境。至於組合屋計劃,我們也在全力推展,希望今年成事。

雖然相對二十萬劏房人口,「社會房屋」能幫助得到的只是少數,但香港有句老話,幫得一個得一個,無論如何也是動員社會資源做實事,期望有更多團體,甚至政府可以增加支持類似項目,提供更多過渡性房屋。

(文章刊於2018年1月2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劏房生活狹隘,尤其影響孩子成長。
劏房生活狹隘,尤其影響孩子成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