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的士高文化,你會聯想到「懷舊本土嘢」,抑或富有年代感的霓虹燈、黑膠碟?
劇場藝術家出身的賴閃芳(閃閃),把的士高文化結合健康社區,策劃「銀齡的士高」。她提及靈感源自五、六年前接觸有關「創意健康」的理念。繼而啟發她,在人口高齡化下,為基層長者提供更多元化活動,緩解高齡化衍生的醫療及照護需要。
創意健康定義:
o 具有改善健康與福祉的創意方法與活動
o 方法可能涉及以創意和創新方式對待醫療與照護服務
o 創意健康可應用於家庭、社區、文化、歷史和建築,以及醫療及公共衛生方面
「昔日七八十年代輝煌盛行的的士高文化,於2010年開始已經式微。而銀髮族正正處於他們的黃金年代,我們想將他們最『黃金的歲月』帶回來。」
午間的士高( Noon Disco,簡稱 Noon-D)想法遇上設計思維,成為了項目雛形。
時光倒流90分鐘
90分鐘的午間「的士高」(Noon Disco),包括熱身、教學到社交互動三部分。以懷舊歌曲作招徠,每次聚集最多七十位老友記,鼓勵長者多社交之餘,建立社區資本。
閃閃指,「六、七十歲初嘗的士高文化大有人在。以往「落D」(去的士高)象徵反叛,的士高屬『飛仔』、『飛女』蒲點。」
「我們的市高,製造了一個缺口,令公眾知道原來那個年代有很多很有趣的東西與知識。年輕長者展現自己的,可以是舞蹈、社交,又或單純來聽歌。部分退休長者覺得自己不再產出,不屬於社會的一個部分。」而活動目標,正正希望令長者重拾自信,發現與相信自己的美麗之處。
對閃閃深刻的故事,是一位初老女兒帶著八、九十歲父母參與的士高,爸爸坐著輪椅。當時三位於同一空間共聚天倫、享受舞蹈的畫面-正好證明不需因為某個歲數、某種身體狀況,被逼分開活動。
計劃經歷初創階段後轉型,「山中小市」透過不同基金資助,將活動擴展至不同社區,讓更多長者受惠。目前已舉行三十場的士高,服務約二千多位長者。
商界渴望以獨特服務 惠及社區網絡
計劃能落地生根,擴展至不同社區,有賴於跨界協作。聖雅各福群會鰂魚涌海濱社區空間「舍區」項目總監雷子興先生指,近年因為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ESG)等因素,商界希望可以進一步加強社區地方協作聯繫。「據過往經驗,這裡上班的人想認識社區歷史,甚至參加公司附近的活動。他們希望延展關懷至周遭的社區鄰里。」
與此同時,企業期望透過一些比較創新、特別方式服務社群。活動創始合作夥伴-「舍區」素來提供多元及創意主導的公眾參與活動,主題涵蓋社區營造、身心靈健康和永續生活,凝聚社區。「舍區」認為「銀齡的士高」是促進東區長者社交的創新活動,而社區空間亦盡量還原的士高場景,令企業義工們盡情跟老人家共舞、交流。
追溯本土文化成跨代橋樑
銀齡的士高聯合策劃及導師何靜茹(Frankie)表示,活動導師的重要性,在於帶動氣氛和照顧參加者。年輕導師們透過找尋音樂的過程,了解以前的流行音樂類別、流行原因,以及使人隨歌起舞之處。「過程中,其實年輕一輩都要學習,然後每一次排歌安排適合長者的流程,繼而教導參加者。」
的士高主打即興舞蹈,不限哈娑舞(Hustle)、霹靂舞 (Break Dance)、捷舞(Jive)等舞種。而 Frankie 設計課程時,亦不斷思考用一些貼近生活的語言配合各舞蹈風格,令長者感受自己身體律動、認識新朋友,不再是單純的「學跳舞 」。
藝術中自我覺察 :找尋最純粹的幸福快樂
銀齡的士高參加者 Linda,表示自己夢回年輕時精心打扮、去的士高跳舞的感覺,跟大家一起跳舞很開心。同時兼任義工的她,課堂中會鼓勵一些較害羞參加者以身體表達自我。
另一參加者暨黑膠碟發燒友 Terry,對的士高文化甚有研究,因「銀齡的士高」重新喚起興趣。擁有舞蹈底子的他,是課堂上的「舞蹈擔當」之一,更與參加者暢談黑膠碟知識。
未來計劃
「銀齡的士高」項目目前以「社會企業+社福機構+專業團體」的模式運作,「我們很想尋找多些不同類型的合作,希望將來有多一些企業的支持,讓社企帶更多義工及長者一起跳舞,參與跨代共融的活動。」閃閃道。
團隊現正積極研究如何接觸更大的層面的長輩,也開始研究的士高快車-的士高外賣服務,打算日後到訪不同院舍,進一層傳遞創意健康。他們期望項目在藝術層面外,於整個活動體驗進一步帶給長輩心靈或健康上的改善,鞏固健康社區。
當銀髮族在閃爍燈光中重拾生命熱情,「銀齡的士高」不僅是懷舊派對,更示範了如何透過創意與協作,回應社會議題,提供充滿可能性的解決方案 — 正如舞池中交錯的光影,照亮每個世代都值得擁有的璀璨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