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世衛)曾指出:「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
職場壓力是現代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不僅影響僱員平衡工作和生活,也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明顯影響。例如「Toast out」(烤吐司症候群,韓國流行語,指職業倦怠的初期現象 ),若情況長期未獲改善,有可能惡化成職業過勞(Burnout)。
職業過勞已早於2019年被世衛正式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 11 版 (ICD-11),並定義為「因長期工作壓力未得到有效管理而產生的症候群」。
香港心理衛生會:近四成打工仔怕上班請病假
僱主宜「先發制人」 打造精神健康友善工作環境
香港作為數一數二工時長的城市,香港心理衛生會副總幹事黃敏信指,早前機構研究亦發現六成二打工仔出現職業過勞現象。其中近四成打工仔在過去一段時間會因為怕上班而請病假,也發現過去三個月有18%打工仔會請兩天或以上病假,可見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構成重大影響。
他稱,現時不少企業已察覺讓員工建立良好身心健康狀態的重要性。其中受企業重視的精神健康急救培訓(MHFA),透過角色扮演,有效幫助員工學習識別壓力警號, 而實用應對技巧有助員工減低壓力與提升求助動機。機構同時融合線上線下課程練習,鼓勵企業員工彈性學習心理衛生知識。
「成功的企業,員工的精神健康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普遍商界專業未必在精神健康上,要整全發展,除了對外投資外,更需要「對內投資」。讓員工知道工作不單是一個服務,你需要讓他知道有什麼可以做得到、做得好。」他舉例,員工的身心健康有助減低企業流失率、助企業建立正面形象;員工亦會欣賞關顧員工的公司。當員工認為工作環境與個人價值觀相符,自然做得開心,職涯中找到幸福感,締造企業與員工雙贏局面。
企業內部投資僱員精神健康例子
- 協助個別員工面對身心需要-個人諮詢,製造與他人傾訴的「窗口」
- 進行僱員培訓,幫助認識情緒壓力和拿捏兩者平衡
- 據各企業的工作環境和文化,靈活度身打造精神健康友善措施
恒益著手解決僱員壓力
推動精神健康友善工作環境
物管行業工作經常涉及與業戶打交道、調解衝突,極為著重員工客戶服務能力。其中,恒益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下稱「恒益」)希望以員工身心健康為首,以「活力年」為主題,讓員工維持良好身心狀態。
人力資源高級經理林淑賢表示,現時工作從招聘、薪酬與福利管理、培訓及個人發展,延伸至職業安全(職安健)及心理健康。公司積極發展溝通渠道增加跟員工互動交流的機會 ,希望僱員面對繁重工作時,公司能適時在流程上作出協調 ; 就心理輔導方面,則尋求方法為僱員舒緩壓力,由此建立健康企業文化。
經向香港心理衞生會諮詢後,機構度身訂造名為「公私不分身心健康計劃」,旨在讓同事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況,學習溝通技巧,不論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可大派用場。課程包括太極操、養神練習、遇到投訴的應對技巧,主持大型會議的壓力管理等,內容非常全面。
僱員參加者:
自我覺察技巧幫助改善家人關係
計劃參加者之一-高級物業經理何國柱(Jacky)在恒益工作將近十四載。平日負責管業工作,督導二十多名員工及監督外判承辦商的表現,負責的屋苑有接近五千伙,遇有業戶間有紛爭,就要充當調停者,每天工作充滿挑戰。
「課堂上,導師悉心講解精神病患的初期徵狀和處理壓力的方法,當中接觸到的溝通技巧也很有用。原來簡單、感同身受的回應已經可以緩和客戶的情緒,效果神奇。」
最令 Jacky 意想不到的是轉換溝通模式已經可以輕易拉近自己與女兒的距離。作為家長愛女心切,原來善用同理心,給予應屆DSE考生女兒適切的關心已是最好的支持方法,否則只會為對方徒添壓力。
小結
維持職場幸福感,需要僱主僱員共同改變,企業牽頭提升配套,甚至跨界開拓精神健康支援,聚集社區資源,由上而下帶動變革。
情緒内耗往往伴隨著負面情緒。打工仔亦需要認清內耗來源,合理設定界限、規劃工作範圍,全面照顧自己身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