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稱「 AI 」)由昔日專用性,演變到今天的民間通用、多模態趨勢。從文本生成,擴展至圖像、影像等跨媒體內容。近期的動漫風格生成圖熱潮,正正反映人工智能作為超級工具掀起的行業變革。

兩位「S+ 高峰會暨博覽」主題講者,清華大學孟天廣教授、人工智能倫理與數碼互動領域知名研究學者 Dr. Hubert Etienne會從以下三方面探討如何建構AI平行生態。

孟教授簡介現時AI三大突破包括:第一,生成式AI(如:大語言模型)超越傳統符號模型,實現「創造性輸出」。其次,開源模型(如:DeepSeek)降低使用門檻。第三,促進科技普及,進一步深入產業、社會服務與政府治理應用,令AI用戶規模急速增長。 

科學人文相融並濟:業界過度聚焦「計算機智能」,忽略「社會智能」

孟教授指,生成式的人工智能同時需要「計算機智能」(CI:Computer Intelligence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及判斷)和「社會智能」(SI:Social Intelligence人類對社會的感知、心智及互動)兩個部分主導。現階段科學家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一般偏重於計算機智能,往往忽視了人文認知發展、以至社會共識的過程與步伐。這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孟教授續指AI數據體系展現出高效、強健性(Robustness) 的計算能力,但人類社會倫理及人際間的互動、以至創造能力等,並不能單靠電子技術呈現。推動AI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有助建構具社會智能專業知識庫,繼而促進AI 應用至人類社會多樣而廣泛的特定場景,配合參與集體智慧 生產,結合在地化、行業政策監管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強化治理能力,保障社會均衡公平的發展。

推動用家AI互動 塑造可持續生態

「什麼會保留下來,什麼又會改變?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保留什麼,又希望改變什麼?」主題講者之一Dr. Hubert Etienne直言。

「關鍵在於民眾對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這意味人們需要相信它,並看到它的價值。」不難發現社會論述表達對AI的恐懼。事實上,AI體現技術與人文並重,透過融合社會智能,從而增強而非替代人類創造力。

人類作為AI用家,並非處於被動方。孟教授補充,要實現AI與人類可持續發展,需要提升公眾對人工智能素養,並通過生活實踐AI解難,證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從而充分利用AI 賦能其他社群。而AI發展與規範相輔相成,當中監管受地緣政治、監管價值、產業影響。

以法規建構平行生態

Dr. Etienne提到,歐盟通過的《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採取風險分級管理,強調算法透明度和審計。對歐盟而言,與全球化框架協調的同時,要做到平衡法規跟尊重成員國市場獨特性,仍是一大挑戰。

放眼中國,孟教授認為目前針對隱私資訊保護的法律、衍生的相關職位尚處於探索階段。2023年生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可見當局從「發展中規範」,認為監管需支持產業落地同時,評估社會影響。

為解決資源不平等,現時內地地方政府將 AI 「在地化」,推動服務質素及擴大成效。孟教授說:「規模較大的城市更多使用AI作城市資源分配。較小規模的城市,則側重人工智能於服務社區。」透過政府建構億網通辦平台,促進部門間協作。「城市大腦」系統以人工智能進行風險評估、分配城市的交通資源,平衡生態保育,精準為市民配置公共服務。

兩位嘉賓將於「S+高峰會暨博覽」分享更多對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與論析。

 

開幕及主題演講:是友還是敵?爭議中的智慧科技

日期: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09:30 – 11:00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舊翼, 展覽館3FG, 主舞台
語言: 廣東話、英語及普通話 (設英語、普通話、廣東話及手語即時傳譯)
講者: Dr. Hubert Etienne (President, Quintessence AI)
  孟天廣教授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長聘教授、清華大學數字政府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

下載電子版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