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想過,當自己喪失精神行為能力,例如病危、昏迷或甚至離世時,決定安排誰照顧自己、怎樣度過最後一刻,留下的一切又怎麼辦?

「我們曾經調查訪問公眾『你的遺憾是甚麼呢?』。有很多人說,未能夠好好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同行(Alongside)共同創辦人姚皓璋博士 (Jensen)指。

另一共同創辦人徐子健醫生(Nick):「外在環境一是法律環境,一是你身邊的人,法律、身邊的人未必一定完全明白你在想甚麼。在臨終的情況,你家人可能很想你留下來,想盡力去搶救,但在你自己心裡,可能覺得自己很辛苦,選擇離去更好。這其實反映價值觀的衝突。」

社企與性/別小眾 「同行 」
渴人人好生善死

 

好生善死

好生:每人都能夠按照自己的喜好、性格、價值觀,而不是社會期望,於生前、過世之後都能夠去活出終生自主的概念

善死:提升香港的死亡質素,譬如透過法律工具,讓大眾自主決定自己的殯葬、財產、醫療安排

 

「同行(Alongside)」是2023年成立的香港唯一提供多元共融的一站式生死服務平台,尤其為性/別小眾提供身前規劃和身後支援服務,包括撰寫預設醫療指示、遺囑、持久授權書,以至安排喪葬及心理輔導支援。

Nick反映成立機構初心基於現時香港環境,就生命治療未能完全牽涉每人想法,尤其在自己喪失精神行為能力最 「 vulnerable (最脆弱)」的時間。Jensen強調,透過擁有法律地位的遺囑執行人辦理身後事,確保落實在生的人的喪葬安排和遺產分配。已簽發的預設醫療指示,則幫助醫護人員透過文件得知病人最佳利益為依歸去代為決定,減低不必要的痛楚。

性/別小眾作為被邊緣化群體之一,處理身後事的挑戰更甚。對外事務主管林敏蕙女士 (Lisa) 指保障性/別小眾法律不足,導致他們需要額外表明自己意願。

以同性戀為例,現時香港法律並不承認同性婚姻,以致性/別小眾在伴侶離世後,需提請司法覆核方能為亡夫撒灰;或因原生家庭的反對,同居多年的伴侶被完全排除在喪禮之外。伴侶的意見未必會被醫護人員採納,甚至被排除在討論範圍之外。

當社會缺乏有系統而友善支援,當事人不知如何尋求相關機構幫助,醫護人員對群體認知程度更會影響服務提供 。如是者,部分性/別小眾為避免受社會、家人歧視,隱藏其性傾向直至臨終。

Jansen憶述,一對男男伴侶曾到其他律師事務所辦理生前規劃與遺囑文件。當時,律師下意識詢問二人是否兄弟的情境使其感到不適,及後向同行查詢服務。「來到同行,他們知道自己不需要去隱藏自己性別身份以及與伴侶的關係,安心進行諮詢。」

同行透過多元服務,令性/別小眾於現行法律框架亦能實現意願。以往亦舉行香港首個有關 LGBT+ 生死服務學術會議、首個就LGBTQIA+ 社群對生前規劃的需求及生活態度的學術研究,日後將加大力度教育專業服務提供者、同工,了解開展生死服務的需要。

殯儀行業破格轉型
撕走負面標籤

社會風氣漸開放討論「死亡」,殯儀行業亦作出不少改變。因緣際會管理殯儀行業的九龍殯儀館營運總監甘亮得(Bryan)分享,近年積極發展不同嘗試。譬如去年重陽節殯儀館開放日、情人節靈車送花、與燒賣關注組合作推出紙紮燒賣等活動。

Bryan坦言變革初期曾擔心市場反應,例如因談及傳統禁忌遭坊間負面抨擊。曾有區議員轉達街坊投訴,指擺放傳統紙紮品引起恐慌。但同時,他亦觀察到近年網絡傳播加快,令生死議題較以往更常曝光,間接促成公眾開放談論。

「生死議題是一個很廣闊的議題,可能『殯儀』佔很小的部份。建立新一代生死服務體系,我相信不能單靠自己去做到,需要不同持份者去參與。」他舉例,殯儀過程未必可以解決到親友情緒,社福團體可以透過哀傷輔導介入。而人口老化下,人越來越長命,但面對身邊人相繼離開或居於外地,有機會需要申請物品整理或身前規劃服務,以上這些皆屬殯儀專業以外之範疇。

九龍殯儀館和Alongside 的理念均提倡「終生自主」,共同推出一站式生前契約服務,包括設醫療指示預、遺囑,還有喪葬計劃安排。 Alongside 共同創辦人梁熙文先生(Yves)指,殯儀行業素來被視作較公共性質、傳統。由花牌隨父家姓氏、擔幡買水、到紙紮男僕女傭 ,性別色彩濃厚。從九龍殯儀館加入性/別小眾議題開始,可以確保提供性/別友善、多元的喪葬禮儀服務。

對Bryan而言,Alongside優勢在於擁有專業人士支援網絡,增加公眾對殯儀服務的信任。「誰可以去照顧遺體、喪禮,現在未有一個有系統的方法處理。流行文化推廣,令生死議題得到大力討論,更多專業團體可以尋求更好的方法處理,就是我們希望帶來的價值。」

這亦為其他行業帶來啟示,建立一個多元共融服務的社會。 把「比較小眾的議題 」帶入大眾的討論空間,令其不再小眾。

小結

思索死亡、準備死亡,是一生的課題。及早訂立,記錄自己意願並告知身邊信任的人,能確保個人意願得到遵從及尊重。

每個人,無論身份、地位、性別認同、性傾向,都可以貫徹始終,有尊嚴地去活着和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下載電子版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