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想过,当自己丧失精神行为能力,例如病危、昏迷或甚至离世时,决定安排谁照顾自己、怎样度过最后一刻,留下的一切又怎么办?
「我们曾经调查访问公众『你的遗憾是甚么呢?』。有很多人说,未能够好好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同行(Alongside)共同创办人姚皓璋博士 (Jensen)指。
另一共同创办人徐子健医生(Nick):「外在环境一是法律环境,一是你身边的人,法律、身边的人未必一定完全明白你在想甚么。在临终的情况,你家人可能很想你留下来,想尽力去抢救,但在你自己心里,可能觉得自己很辛苦,选择离去更好。这其实反映价值观的冲突。」
社企与性/别小众 「同行 」
渴人人好生善死
好生善死
好生:每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性格、价值观,而不是社会期望,于生前、过世之后都能够去活出终生自主的概念
善死:提升香港的死亡质素,譬如透过法律工具,让大众自主决定自己的殡葬、财产、医疗安排
「同行(Alongside)」是2023年成立的香港唯一提供多元共融的一站式生死服务平台,尤其为性/别小众提供身前规划和身后支持服务,包括撰写预设医疗指示、遗嘱、持久授权书,以至安排丧葬及心理辅导支持。
Nick反映成立机构初心基于现时香港环境,就生命治疗未能完全牵涉每人想法,尤其在自己丧失精神行为能力最 「 vulnerable (最脆弱)」的时间。Jensen强调,透过拥有法律地位的遗嘱执行人办理身后事,确保落实在生的人的丧葬安排和遗产分配。已签发的预设医疗指示,则帮助医护人员透过文件得知病人最佳利益为依归去代为决定,减低不必要的痛楚。
性/别小众作为被边缘化群体之一,处理身后事的挑战更甚。对外事务主管林敏蕙女士 (Lisa) 指保障性/别小众法律不足,导致他们需要额外表明自己意愿。
以同性恋为例,现时香港法律并不承认同性婚姻,以致性/别小众在伴侣离世后,需提请司法复核方能为亡夫撒灰;或因原生家庭的反对,同居多年的伴侣被完全排除在丧礼之外。伴侣的意见未必会被医护人员采纳,甚至被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
当社会缺乏有系统而友善支持,当事人不知如何寻求相关机构帮助,医护人员对群体认知程度更会影响服务提供 。如是者,部分性/别小众为避免受社会、家人歧视,隐藏其性倾向直至临终。
Jansen忆述,一对男男伴侣曾到其他律师事务所办理生前规划与遗嘱文件。当时,律师下意识询问二人是否兄弟的情境使其感到不适,及后向同行查询服务。「来到同行,他们知道自己不需要去隐藏自己性别身份以及与伴侣的关系,安心进行咨询。」
同行透过多元服务,令性/别小众于现行法律框架亦能实现意愿。以往亦举行香港首个有关 LGBT+ 生死服务学术会议、首个就LGBTQIA+ 社群对生前规划的需求及生活态度的学术研究,日后将加大力度教育专业服务提供商、同工,了解开展生死服务的需要。
殡仪行业破格转型
撕走负面标签
社会风气渐开放讨论「死亡」,殡仪行业亦作出不少改变。因缘际会管理殡仪行业的九龙殡仪馆营运总监甘亮得(Bryan)分享,近年积极发展不同尝试。譬如去年重阳节殡仪馆开放日、情人节灵车送花、与烧卖关注组合作推出纸扎烧卖等活动。
Bryan坦言变革初期曾担心市场反应,例如因谈及传统禁忌遭坊间负面抨击。曾有区议员转达街坊投诉,指摆放传统纸扎品引起恐慌。但同时,他亦观察到近年网络传播加快,令生死议题较以往更常曝光,间接促成公众开放谈论。
「生死议题是一个很广阔的议题,可能『殡仪』占很小的部份。建立新一代生死服务体系,我相信不能单靠自己去做到,需要不同持份者去参与。」他举例,殡仪过程未必可以解决到亲友情绪,社福团体可以透过哀伤辅导介入。而人口老化下,人越来越长命,但面对身边人相继离开或居于外地,有机会需要申请物品整理或身前规划服务,以上这些皆属殡仪专业以外之范畴。
九龙殡仪馆和Alongside 的理念均提倡「终生自主」,共同推出一站式生前契约服务,包括设医疗指示预、遗嘱,还有丧葬计划安排。 Alongside 共同创办人梁熙文先生(Yves)指,殡仪行业素来被视作较公共性质、传统。由花牌随父家姓氏、担幡买水、到纸扎男仆女佣 ,性别色彩浓厚。从九龙殡仪馆加入性/别小众议题开始,可以确保提供性/别友善、多元的丧葬礼仪服务。
对Bryan而言,Alongside优势在于拥有专业人士支持网络,增加公众对殡仪服务的信任。「谁可以去照顾遗体、丧礼,现在未有一个有系统的方法处理。流行文化推广,令生死议题得到大力讨论,更多专业团体可以寻求更好的方法处理,就是我们希望带来的价值。」
这亦为其他行业带来启示,建立一个多元共融服务的社会。 把「比较小众的议题 」带入大众的讨论空间,令其不再小众。
小结
思索死亡、准备死亡,是一生的课题。及早订立,记录自己意愿并告知身边信任的人,能确保个人意愿得到遵从及尊重。
每个人,无论身份、地位、性别认同、性倾向,都可以贯彻始终,有尊严地去活着和走人生最后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