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的生命管理

發布日期: 2025-09-05
社聯行政總裁 陳文宜女士
社聯行政總裁

陳文宜女士

隨著人口高齡化,香港的公營醫療負擔逐漸增加,生命管理與照顧規劃已從個人選擇,轉變為社會亟需正視的公共議題。社聯去年推出「生命管理及照顧資訊平台— 關懷友善社區」,整合各類生命管理相關服務資訊,鼓勵公眾提前規劃,確保即使在喪失精神行為能力時,其個人意願仍能獲得尊重與執行。

該平台不僅提供實用資訊,還設自我評估功能,讓使用者了解自身需求。平台已收集220份有效的自我評估數據,受訪者年齡從19歲到8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2.7歲,中高齡(45至64歲)人士佔一半。在生命管理考慮層面上,有六成受訪者關注健康及財務議題,只有約三成半受訪者考慮預設照顧計劃,僅近三成關注法律層面,這或源於相關議題專業門檻較高和較複雜,導致普羅大眾難以深入理解。此外,近半受訪者還有其他擔憂,包括財務困難、子女未來及身心健康等,顯示生命管理牽涉多維度的複雜考量。

再者,大多數人選擇獨自沉思生命管理而非開放交流,僅有約兩成半受訪者與其他人討論過,這或與香港社會仍普遍存在「避談生死」的忌諱有關,因此需加強公眾教育及宣傳,嘗試打破傳統禁忌。此外,考慮預設照顧計劃的受訪者群組,也對生命管理的其他層面,包括個人、健康、晚期護理及照顧、法律、醫療、乃至財務有較多考慮;加上年齡組別與對財務層面的考慮存在顯著差異,中高齡人士更為意識到未來的財務需求,反觀老年人對此考慮較少。

綜觀全局,生命管理概念在香港仍處於發展階段,特別在慢性病患者及長者社群中,相關知識的普及度明顯不足。這既反映現行宣傳教育的局限性,亦揭示服務體系尚有改善空間。未來,我們需透過多元渠道推動生命管理,從個人、家庭到社區層面建立支持網絡,讓每位市民都能從容地為自己與摯愛編織安心的生命錦囊。這不僅是個人責任的實踐,更是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投資。

文章刊於2025年9月5日《Recruit – 陳文宜專欄》

未雨綢繆的生命管理
未雨綢繆的生命管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