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宜女士
随着人口高龄化,香港的公营医疗负担逐渐增加,生命管理与照顾规划已从个人选择,转变为社会亟需正视的公共议题。社联去年推出「生命管理及照顾信息平台— 关怀友善社区」,整合各类生命管理相关服务信息,鼓励公众提前规划,确保即使在丧失精神行为能力时,其个人意愿仍能获得尊重与执行。
该平台不仅提供实用信息,还设自我评估功能,让用户了解自身需求。平台已收集220份有效的自我评估数据,受访者年龄从19岁到8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2.7岁,中高龄(45至64岁)人士占一半。在生命管理考虑层面上,有六成受访者关注健康及财务议题,只有约三成半受访者考虑预设照顾计划,仅近三成关注法律层面,这或源于相关议题专业门坎较高和较复杂,导致普罗大众难以深入理解。此外,近半受访者还有其他担忧,包括财务困难、子女未来及身心健康等,显示生命管理牵涉多维度的复杂考虑。
再者,大多数人选择独自沉思生命管理而非开放交流,仅有约两成半受访者与其他人讨论过,这或与香港社会仍普遍存在「避谈生死」的忌讳有关,因此需加强公众教育及宣传,尝试打破传统禁忌。此外,考虑预设照顾计划的受访者群组,也对生命管理的其他层面,包括个人、健康、晚期护理及照顾、法律、医疗、乃至财务有较多考虑;加上年龄组别与对财务层面的考虑存在显著差异,中高龄人士更为意识到未来的财务需求,反观老年人对此考虑较少。
综观全局,生命管理概念在香港仍处于发展阶段,特别在慢性病患者及长者社群中,相关知识的普及度明显不足。这既反映现行宣传教育的局限性,亦揭示服务体系尚有改善空间。未来,我们需透过多元渠道推动生命管理,从个人、家庭到社区层面建立支持网络,让每位市民都能从容地为自己与挚爱编织安心的生命锦囊。这不仅是个人责任的实践,更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投资。
文章刊于2025年9月5日《Recruit – 陈文宜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