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 Z ( 又稱 Z 世代 ) 出生於 1997 年至 2012 年;Gen Alpha ( 又稱 Alpha 世代 ) 是在 Gen Z 之後, 出生於 2013 年至 2024 年。
「在我們前線看到,較主流傳統的毒品,如冰毒、可卡因,服食者組別最多仍為 25 至 40 歲。」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PS33 深水埗中心服務主任吳新健(Michael)指,就「吸毒年輕化」命題,首先需釐清當中指所有毒品,還是某一種毒品趨年輕化。
他指,目前主流論述形容青少年吸毒情況突然急升,源於依托咪酯的興起,較多一大群年輕人使用,導致數據上呈現「年輕化」。
中心社工郭婉琳(Kanas)表示,新一代年輕人整體用藥狀態易於社交媒體呈現。事實上,亦有很多成年人服用新興毒品。「對年輕人來說,可能較容易去發現、追尋或渴望嘗試所謂的『潮流』是怎樣。例如依托咪酯在IG 及 Threads 上散播的這個轉變,或跟隨主流去嘗試的情況。」她指,藥物副作用,令他們易於受情緒驅使下做出非法、高風險行為。
Michael 續稱,毒品年輕化背後的傳播方式值得留意。以往要取得毒品,需要認識特定圈子、出入特定場所,才有機會接觸「拆家」。反觀現在,線上已可購買毒品,加上新興毒品包裝多形態(如用水果味、chill 等術語),年輕人會較易接納,繼而產生嘗試的意欲。
未成年與成年吸毒者的資金與服用模式不同
按 Kanas 經驗,未成年吸毒者資金少,通常朋友請客或一起湊單分享。成年用家相對較少湊單,部分會一邊吸食,一邊借錢購買毒品。
她指,年輕吸毒者初期大部分常於深夜在公園、球場、波樓(桌球室)等地點聚腳服食。而絕大部分成年用家會獨自吸食依托咪酯,不如年青人般會跟別人分享。
Michael 表示前線工作中亦發現成年吸食者會透過服用依托咪酯取替原本正在服用的毒品。「在用家角度,以前用的毒品可能一晚要幾千、幾萬元,但是依托咪酯只需幾百元,感覺上毒品問題是受控了,其實成癮行為上還是一樣。」
依托咪酯用家:繼續吸毒又不會呈現以往吸毒形態
二人均表示,依托咪酯近數年的興起,拉低服務對象年齡。現時相關個案佔中心整體個案約一成,包括年輕用家、「家人個案」:一些懷疑或者甚至知道子女有服用依托咪酯習慣的家人。
當中個案情況不同,有普遍同住家庭,也有最初同住,現分隔異地、甚至居住院舍的情況。
Michael 反映,每個被毒品影響的人都有自己需要毒品功能的原因,但最前提必定會面對購買毒品的金錢開支,其次為他人對自己吸毒行為的質疑或不滿。「如果自己以往用的毒品(如冰、可卡因等)給家人或伴侶知道,他們會給予很大壓力要『我』戒掉。使用依托咪酯,少花錢,繼續服毒又沒有以往吸毒的形態,好像『有個交代』」
「我們所擔心的就是,依托咪酯會不會成為一個 Gateway drug (入門毒品),
慢慢由一個 Occasional user (偶爾用家)變成Habitual user(慣性用家)。」
- PS33 深水埗中心服務主任吳新健(Michael)
藥物輔導有如「清抽屜」與用藥者共同面對創傷與孤單感
Kanas 強調:「很多人都會聯想『戒毒』-停止吸毒便達到目標,但在我們的服務,其實戒毒之後要預防重吸,才是很大的挑戰。」
PS33 中心會先評估用藥者在毒品功能、精神狀況以及社會功能的狀態。繼而判斷用藥者適合於社區戒毒生活、與專業人士定期會面,還是通過住院模式脫癮。輔導對象不限濫藥者,其家人、伴侶關係都會一併參與。透過小組、個案輔導等方式,助戒毒者找回自己身份,解決吸毒根源。
「人生有如抽屜般,我們將所有的創傷、關係、不開心等堆積在抽屜暗處,藥物輔導正正是一個整理抽屜的過程, 社工陪伴服務對象一起回顧及整理。毒品的功能,扣連在什麼時空裡,幫助了濫藥者什麼,如果沒有毒品,又要依靠什麼再走下去。」
就依托咪酯正名一事,Michael 認為對藥物預防工作有幫助,對現有毒品用家則未必造成太大影響。毒品取名的難度,在於會不會因而「污名」用藥者?令人感覺服食者存人格問題,或令吸毒者不敢求助。
連結缺口,走近,不要撇下年輕人
「很多有用藥的年輕人,其實他們很『一個人』。可能是家長忙於工作,又或者每個人彷彿有時間都給了手機,年輕人更是。」
Kanas 直言,讓濫藥者首先知道,身邊人關心其身體狀況,並且可以隨時傾訴十分重要。
學習重新將視覺由網絡、自己的世界中,聚焦身邊人。她建議家長可將視覺放在年輕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生活情況,而不單是行為上轉變。「嘗試了解年輕人現在的狀態是怎樣,才可談及做些甚麼去幫助。」
只有連結中間的缺口,讓大家明白和願意走近對方,是改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