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宜女士
本港過渡性房屋近年發展迅速,其提供多元服務的模式也被「簡約公屋」採納。這類兼顧住屋、社會服務及社區發展的社會房屋,還有無限可能,不同國家及地區也在發展各類社會房屋項目,社聯早前聯同本地從事社會房屋項目的機構同工參與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國際社會房屋節 2025」,互相交流經驗和學習。
歐洲的社會房屋跟本港的過渡性房屋有根本性的不同。歐洲社會房屋大多為終身居住,房屋相對較為永久,建造亦比較耐用。近年更多在建屋及營運的過程中提倡環保,在提供住屋的同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在愛爾蘭,社會房屋是由認可房屋機構 (AHBs) 建造及營運,大多為獨立非政府機構,得到政府認證及資助,同時亦可以向歐盟歐洲投資銀行借貸建屋。他們主力協助各地市政府建屋,市政府則負責統合輪候名單,編配合適單位予不同申請住戶。而當地的私人發展商在建造時,亦會撥出部分單位作社會房屋之用,並由AHB 營運。
考察團成員參觀由Fold Housing營辦的長者社會房屋項目,位處都柏林第8區的 New Dolphin Park,大部份住戶為區內的長者。這裡在六七十年代曾是一個大型住宅區,很多家庭在國家住宅中茁壯成長。然而社區日益衰落,國家住宅在缺乏管理之下,曾經的安樂窩也成為隱患。
當地營運團隊為了加強支援長者建立自主及互助生活的居住環境,於是改造國宅,利用走廊及公共空間,為長者們建造可以碰面、交談的地方。屋內亦運用通用設計原則,讓住戶更容易使用空間。他們亦在外牆,塗上柔和及有活力的配色,並使用部分地方開設咖啡室,長者及區內居民都可以在這裡用餐,令附近居民也可以參與其中,實現自主共融的生活區。
本港正在經歷人口高齡化,這些經驗或有助我們建構長者友善的住屋計劃。下星期再分享愛爾蘭的社區營造項目。
文章刊於2025年8月10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