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宜女士
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香港失業率升至 3.7%,其中零售、住宿、餐飲服務業及建造業的失業率增幅較顯著。基層市民首當其衝。隨著經濟不明朗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基層市民的就業之路更顯得崎嶇,甚至要面對與外勞競爭的壓力,若長期無法找到新職位,他們很可能需要申請綜援。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年初的調查發現,在 369 位失業綜援受助人中,八成表示在重新就業時面臨多重困難,其中約五成同時面對兩項或以上挑戰。更有 120 位受訪者提到屢次求職被拒,他們當中半數需要照顧家人、患有慢性疾病及/或面對身心健康問題,顯示這群失業人士在就業市場處於弱勢。
儘管如此,大多數受訪者仍有強烈的就業意願,希望提升技能,例如學習售貨、行政、倉務、廚藝、清潔或駕駛等。更有 73.7% 的受訪者希望有個案經理協助他們克服就業障礙。因此,單純的職業介紹難以滿足較弱勢失業者重新就業的需求。
新加坡於 2023 年推出的「社區聯繫加強版計劃」(ComLink+)或為香港提供新思路。此計劃不只關注工作及技能本身,更著重解決影響就業動機的多元化家庭問題,如健康、財務、育兒負擔等。「家庭能力導師」會協助失業家庭制定個人化計劃,內容涵蓋求職、財務規劃、乃至健康生活習慣的培養,又設立並邀請商界推薦員工成為「陪伴者」,鼓勵受助人克服生活與工作上的挑戰。
香港可借鏡這些經驗,強化再就業支援,一方面,勞工處須強化職業配對及跟進服務,另一方面,為較困難的失業人士設立家庭能力導師的制度,全面評估影響就業的障礙並提供支援,加快他們重返勞動市場,自力更生。
文章刊於2025年9月11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