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支援巿民精神健康

發布日期: 2023-06-20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
社聯行政總裁
蔡海偉先生

近月本港發生兩宗致命慘劇,包括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斬人案及深水埗桂林街母親焗死三名年幼女兒的案件,由疑兇的犯案動機、是否受精神或情緒困擾,乃至本港精神復康服務及相關政策,都備受社會關注。精神健康是一個複雜和長期的議題,需要社會各界持續關注和參與,期望政府和社區各持份者保持緊密溝通,盡快完善支援精神復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措施,強化機制,提出具體落實措施的指標及時間表,並繼續以創新方式接觸隱蔽患者,例如引入遠程醫療到更多服務,在社區層面及醫療體系中,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有效率、高質素的支援,協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政府召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會議,提出10項改善措施回應社會需要,包括就精神科專科門診緊急及半緊急新症預約的輪候時間中位數訂立明確目標、減低個案管理及嚴重精神病患者比例、檢討「有條件釋放」機制及探討「社區治療令」的可行性等。

事實上,受社會、經濟和疫情因素影響,市民近年對精神科服務的需求急升。根據醫管局統計資料,2021/22年度精神科門診(臨床)就診人次達到957,149,比2019/20年度增加55,865人次。此外,2022/23年度公立醫院精神科門診共有51,271個預約新症,一般新症的輪候時間為12至22個月,半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約為1個月。受情緒及精神困擾的患者如未能及時得到治療,容易令病情惡化,情況極不理想,政府必須對症下藥。

在縮短輪候時間方面,可從分流處理輕症及重症個案入手。現時七成以上精神科門診病人屬相對「輕症」情況,包括一些焦慮及抑鬱病人,當局可將輕症分流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由曾受精神健康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在社區提供心理治療,並在有需要時轉介至家庭醫生治理,如果病情嚴重或緊急,社工在作出評估後也可轉介至精神科門診以獲取合適治療。

輕症個案可以在社區接受服務、治療和支援,不一定需要轉介至精神科專科門診,同時也能減少因擔心被標籤、污名化而出現延誤或拒絕接受治療的情況。另一方面,嚴重個案由專科門診集中資源處理,能減少病情惡化。分流能強化精神科服務的質量和可及性,讓服務使用者及早適應,加快融入社區生活。

另一方面,社工接受精神健康訓練,可增加對精神科服務、藥物及副作用等的認識,同時提升精神健康評估及心理治療的能力,在社區擴大精神科和情緒狀況的辨識範圍,以配合落實社區為本的精神健康服務。政府亦可借鑒世界各地先進經驗,加強社工在精神科服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為有需要的巿民提供更適切的服務,進一步提高整個社區的精神健康水平。

文章刊於2023年6月20日《香港文匯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