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藝術尋求情緒出口

發布日期: 2024-05-22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
社聯行政總裁
蔡海偉先生

當生活、社會環境和氣氛壓力變得沉重,不少人會嘗試尋求方法為情緒找出口,近年也越來越多人研習各種治療方式,包括藝術治療。金馬奬最佳新導演 / 香港電影金像奬新晉導演卓亦謙及圖文作家大泥,在本月初社聯「S+高峰會暨博覽」分享藝術與社會和精神健康的關係。

兩人不約而同想透過藝術說故事,卓亦謙導演因朋友輕生而開始留意多了相關新聞,決定拍攝《年少日記》探討這個許多電影公司老闆也認為不會賺錢的題材,創作過程也不易,要在深入探討議題而又不犠牲藝術創作之間取得平衡。

電影上映後,他每日都收到很多觀眾短訊,有分享自己的故事,亦有求問意見,而應邀參加講座時也有主持著他向家長提供建議。他一時間感到擔子很重,重得令他崩潰,但同時明白求助者苦無途徑,可是他也不懂解答。

大泥提及有些問題是千秋萬世無法解決的,只要能為受眾打打氣已不錯,唯香港做事總要問成效,好像無論做什麼都要追求KPI,然而藝術創作卻很難量化。他希望畫出世界還有的美好,創作過程助人梳理情緒外,自己也從中得到治癒,自我修補。大泥也有位朋友的伴侶輕生,他知道送上畫作也難以即時安慰對方,但治癒要慢慢來,做到一點便做一點。

正如主持分享環節的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鍾一諾教授所言,藝術未必能改變世界,但或可改變受眾的個人世界,意識尚有美好事物有待發掘。

文章刊於2024年5月2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圖片說明:創作者和受眾也能透過藝術梳理情緒)
(圖片說明:創作者和受眾也能透過藝術梳理情緒)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