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海伟先生
许多照顾者都有相同经历,家人失去食趣,这可能不仅是膳食味道和外观问题,也可能是无法吞咽,就是已诊断患有吞咽困难,每天为家人烹调膳食时,总有许多疑问,例如食物煮得够软吗?切得够小吗?营养足够吗?呛到什么办?
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多,皆因本港已步入高龄社会,十多年后有三成以上人口是65岁或以上的长者,而年届85岁或以上的长者将由现时不足25万人,倍增至超过50万人。由此预视,因年纪老迈及各种病患而引致吞咽困难的患者数目亦将逐渐上升,如何为他们提供合适膳食不单是照顾者的难题,更是社会的挑战。
为向照顾者及相关行业提供统一标准,社联与香港中文大学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学吞咽研究所合作,制定一套统一、清晰及本地化的《照护食标准指引》,将食物及饮品的状态划分为9个等级,例如稀薄如水为0级,细碎及湿软为5级,至于7级则为食物原状。
一般个人照顾者或院舍人员可以用餐叉、餐匙及针筒测试食物和饮品的形态;至于食品生产商则可使用特定测试仪器取得科学化数据,以更精准地生产「照护食」食品和饮品。
有别于坊间常听到的软餐、碎餐或糊餐,「照护食」包含不同形态的食物,透过各种烹调及处理方法,调整食物的形态、软硬程度、黏稠度和饮品的稀稠度,以更精准地配合不同程度吞咽及咀嚼困难人士的需要。
今后还有赖政府,不同专业及相关饮食行业推动「照护食」发展,不单让大众更了解制作及简易测试方法,还得扩大食品供应,将「照护食」带进社区,让吞咽困难人士有更多餐饮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