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五波疫情爆发期间,市民要留家抗疫,一部分市民染疫后都需要居家隔离,再加上防疫信息又多又新。当时社福机构收到不同求助,例如:需要防疫物资、食物援助及求证信息等,一班社工就动员服务使用者建立互助网络,支持残疾人士、劏房住户及乡郊弱势社群,让他们自助互助。虽然近月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渐趋减少,但社福机构如何利用社区发展的模式于疫情下支持不同弱势社群,例如:残疾人士互助热线,乡郊地区街坊互助网络及劏房家庭健康饮食等,都是值得学习和回顾。

残疾人士互助热线

自强协会在疫情前已经发展轮椅使用者地区互助网络,在疫情期间更起动协会比较健康的轮椅使用者,经过培训之后,由他们担当热线服务接线生,利用他们的共享语言,教导轮椅用户如何使用手提电话呈报确诊的个案,进行简单的安慰及支持。

自强协会中心主任吴恩儿说:「残疾人士确诊,政府求助电话不能接通,又不懂得上网申报,不懂使用手提电话及网上系统,在信息及具体面对日常生活上,出现很大的焦虑,加上在经济压力下,令他们不敢上街及购买不到防疫用品,相对会增加家庭压力及自我情绪或社交产生很大障碍。」

另外,自强协会更推动社区内19间社区药房合作,由协会的基金负责购买一些防疫物资,例如:防疫消毒物品,轮椅使用者可凭劵领取,不用舟车劳动到九龙湾的中心才可以领取,亦不用大费周章由地区互助小组组长 (区长) 派给地区会员 (区员),区员凭劵到社区药房免费领取防疫物品,吴姑娘表示项目一来减轻区员的经济压力,二来令区员产生互助的帮忙,各人领取后彼此交换使用,三来可以连结社区内不同群体,包括商户药房可以关心肢体残障人士的需要。

乡郊地区街坊互助网络

仁爱堂就早在疫情之前,已经在屯门乡郊地区协助街坊建立互助网络,不时向政府部门反映地区民生议题,亦会协助有需要的街坊。在疫情期间互助网络更发挥互助精神,协助确诊街坊渡过难关。

仁爱堂社区中心社工王颖毅说:「(当时)确诊数字很多,各人都人心惶惶的感觉,当时物资短缺,甚至需要抢购,心情十分受到影响,有街坊分享,虽然有街坊确诊,但打电话可以向其他村民(求助),有些帮忙买蔬菜放到门口,有人知道如何申请物资,申请物资后亦帮忙代收放到门口,在隔离期间可以好好地过渡,不用担心肚饿,知道有别人关心自己,不是被放弃的感觉。」

劏房家庭健康饮食

疫情下,机构的食物援助轮候人数倍增,民社服务中心除了派发防疫物资给了劏房家庭之外,亦举办社区流动营养诊所计划,支持区内劏房儿童营养的需要,同时培训劏房家长担任营养大使和互助小组领袖,为区内邻里提供支持,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纾缓他们食物开支及情绪压力。

民社服务中心项目主任施德来说:「整个发展过程都与街坊商讨,之后应该做些什么,对劏房家长或我们,怎样吃得健康更有营养,机构亦组织家长互相教授烹饪技巧,慢慢调整个人食品营养健康,再讲多些在日常生活上生活得更加健康,食物是其中一环,家居环境都是一种健康,身体上是一种健康,精神上是一种健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