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五波疫情爆發期間,市民要留家抗疫,一部分市民染疫後都需要居家隔離,再加上防疫資訊又多又新。當時社福機構收到不同求助,例如:需要防疫物資、食物援助及求證資訊等,一班社工就動員服務使用者建立互助網絡,支援殘疾人士、劏房住戶及鄉郊弱勢社群,讓他們自助互助。雖然近月疫情對社會的影響已經漸趨減少,但社福機構如何利用社區發展的模式於疫情下支援不同弱勢社群,例如:殘疾人士互助熱線,鄉郊地區街坊互助網絡及劏房家庭健康飲食等,都是值得學習和回顧。 

殘疾人士互助熱線

自強協會在疫情前已經發展輪椅使用者地區互助網絡,在疫情期間更起動協會比較健康的輪椅使用者,經過培訓之後,由他們擔當熱線服務接線生,利用他們的共用語言,教導輪椅使用者如何使用手提電話呈報確診的個案,進行簡單的安慰及支援。

自強協會中心主任吳恩兒說:「殘疾人士確診,政府求助電話不能接通,又不懂得上網申報,不懂使用手提電話及網上系統,在資訊及具體面對日常生活上,出現很大的焦慮,加上在經濟壓力下,令他們不敢上街及購買不到防疫用品,相對會增加家庭壓力及自我情緒或社交產生很大障礙。」

另外,自強協會更推動社區內19間社區藥房合作,由協會的基金負責購買一些防疫物資,例如:防疫消毒物品,輪椅使用者可憑劵領取,不用舟車勞動到九龍灣的中心才可以領取,亦不用大費周章由地區互助小組組長 (區長) 派給地區會員 (區員),區員憑劵到社區藥房免費領取防疫物品,吳姑娘表示項目一來減輕區員的經濟壓力,二來令區員產生互助的幫忙,各人領取後彼此交換使用,三來可以連結社區內不同群體,包括商戶藥房可以關心肢體殘障人士的需要。 

鄉郊地區街坊互助網絡

仁愛堂就早在疫情之前,已經在屯門鄉郊地區協助街坊建立互助網絡,不時向政府部門反映地區民生議題,亦會協助有需要的街坊。在疫情期間互助網絡更發揮互助精神,協助確診街坊渡過難關。 

仁愛堂社區中心社工王穎毅說:「(當時)確診數字很多,各人都人心惶惶的感覺,當時物資短缺,甚至需要搶購,心情十分受到影響,有街坊分享,雖然有街坊確診,但打電話可以向其他村民(求助),有些幫忙買蔬菜放到門口,有人知道如何申請物資,申請物資後亦幫忙代收放到門口,在隔離期間可以好好地過渡,不用擔心肚餓,知道有別人關心自己,不是被放棄的感覺。」

劏房家庭健康飲食

疫情下,機構的食物援助輪候人數倍增,民社服務中心除了派發防疫物資給了劏房家庭之外,亦舉辦社區流動營養診所計劃,支援區內劏房兒童營養的需要,同時培訓劏房家長擔任營養大使和互助小組領袖,為區內鄰里提供支援,建立社區支援網絡,紓緩他們食物開支及情緒壓力。

民社服務中心項目主任施德來說:「整個發展過程都與街坊商討,之後應該做些什麼,對劏房家長或我們,怎樣吃得健康更有營養,機構亦組織家長互相教授烹飪技巧,慢慢調整個人食品營養健康,再講多些在日常生活上生活得更加健康,食物是其中一環,家居環境都是一種健康,身體上是一種健康,精神上是一種健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