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20万人

發布日期: 2018-01-23

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先生香港基层住屋问题从来严峻,由特区成立至今的二十个年头,几乎每位特首都说房屋问题是优先工作,可惜事与愿违,劏房,板间房,甚至笼屋等不适切居住环境比比皆是。

政府统计处刚发表《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主题性报告:居于分间楼宇单位人士》,对比上两次同类调查,基层住屋情况未见有好转。分间楼宇单位数目增加、住户数目亦增加、居于此类房屋的人数亦增加,全港有20万人居于分间楼宇单位。

公屋的最低人均面积标准是5.5平方米(那是最低标准 – 即没有住户应居于人均面积少于5.5平方米),但调查显示,人均面积中位数是5.3平方米,即有一半住户的人均面积不足5.3平方米,居住环境仍然恶劣。

再说,劏房租金却持续上升,百呎劏房月租逾五千元很普遍,对收入不多不稳的基层家庭构成极大经济压力,情况令人忧虑,他们亦很难走出贫穷恶性循环。

当然,要解决问题,长远来说必须增建公营房屋,并透过教育及上流机会让他们能够走出贫穷。然而,怎样在过渡期间提供适当支援,也是非常重要,这样他们对前景才有盼望。

社会必须要有更多中短期措施,例如过渡性社会房屋供应,才能解决问题。社联正推动「社会房屋共享计划」,目标募集及提供500个适切单位,预计有1,000个住户受惠。目前有四项计划,包括九龙城、土瓜湾、旺角,以及即将推出的港岛区共享房屋单位,大部分住户于2018年陆续入伙,可望为基层家庭提供可负担而较舒适的居住环境。至于组合屋计划,我们也在全力推展,希望今年成事。

虽然相对二十万劏房人口,「社会房屋」能帮助得到的只是少数,但香港有句老话,帮得一个得一个,无论如何也是动员社会资源做实事,期望有更多团体,甚至政府可以增加支持类似项目,提供更多过渡性房屋。

(文章刊于2018年1月23日《AM730–蔡海伟网志》)

劏房生活狭隘,尤其影响孩子成长。
劏房生活狭隘,尤其影响孩子成长。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