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

發布日期: 2017-02-21

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先生分享两个社区故事:

12年前,刘先生搬入当时仍属中转屋村的天水围天恩村,该村的社会设施贫乏,邻里之间不愿交流互动,亦没有社福机构或地区组织提供支援,他一直住得不开心,甚至想要离开。

3年多后,刘先生获发天晴村单位,看到「社区发展阵线」的同工于当区摆设街站为居民提供支援,双眼发光,笑言有「终于得救了」的感觉。「阵线」协助居民建立关系和互助网络,刘先生亦热心提出意见,后来更推动成立互助委员会,与街坊合力改善社区。

原来位处同一地区,只差在有没有地区组织提供支援,居民生活差距可以这样大。

另一个故事发生于西贡对面海的「圣伯多禄村」,该村村龄已逾50年,目前由村民组成合作社负责管理,香港明爱提供支援。圣伯多禄村承载着每户村民一家三代的故事,村民不论年纪老幼,都会为村子积极付出。

早年雨季,旧村屋的天台严重漏水,村民首先向专业人士查询报价,无奈高达百万元,加上村民没有个人业权,无法申请政府资助,村民无能力负担。他们决定自发组织维修队,凭借他们以往修补渔船的技术,每天早晚共同协力,将屋顶完整复修,所涉花费只需五万元,与专业人士报价差达20倍,更加为村民带来很大的归属感。他们希望,世世代代都可以留在这个他们一手一脚建立的家。

这两个例子同样没有政府帮助,但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政策不到位。

房屋政策从来都应该以人为本,有瓦遮头也要有人关心。未来十年不断有新的公共屋村陆续落成,针对新屋村的支援服务尤其重要。虽然一直以来都有部分民间团体为居民提供支援,但由于资源不多,而且没有政府配合,受助范围始终有限。

营造社区和邻里互助网络不会从天而降,但如政策得宜,例如政府能于每个新落成的公共屋村设立「新公共屋村支援服务队」,与地区常规服务互相配合,政府投入不需很多,效果却可以很大,并且可持续。

祝愿,各位街坊都可以笑口常开。

(文章刊于2017年2月21日《AM730–蔡海伟网志》)

 

搬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新屋村居民特别容易遇上各种社会问题。
搬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新屋村居民特别容易遇上各种社会问题。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