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总主任(家庭及社会服务)梅伟强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总主任(家庭及社会服务)梅伟强

由联合国宣告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起,随后每年5月15日被确立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目的旨在鼓励国际社会提高对家庭价值的重视以及加强对家庭的支援。为响应国际家庭日,本港社福界将每年五月定为「快乐家庭月」,本年度就以「一起探索」为主题,透过一系列地区活动宣扬「跳出家庭日常,探索全新体验」的讯息,鼓励家庭成员间深化彼此的连系感。

推动家庭在社区层面参与优质的活动,固然有助强化家庭凝聚力。然而,我们却不可忽略社会文化对家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近年本港社会兴起一股「赢在起跑线」的价值观念,父母认定子女人生成功的唯一指标在于能否进入大学,而他们又深信报读哪一所中小学以至幼稚园更是决定性关键。父母各出其谋,好能让子女在幼儿阶段便能突围而出。这套思维亦被现有教育制度及生态不断强化,无论家长或儿童的意愿如何,往往也只好无奈地跟随「主流价值」而行。

教育统筹委员会刚于4月发表「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专责小组检讨报告」,报告指出在现今竞争的氛围影响下,不少家长过度重视子女在读书和考试方面的表现,因而过分催谷学业。而在恶性循环下导致父母和子女都身心俱疲,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因此,报告提出透过改善家校合作和加强家长教育,藉此减少上述过度竞争文化,当中包括多项建议,如鼓励学校家教会及家教会联会举办更多家校合作活动、推出「正向家长运动」、委托大专院校或非政府机构,设计和发展家长教育课程架构、电子学习课程以及职场家长教育课程等。

事实上,社福界自70年代而来一直致力推动家长教育,并以此作为支援家庭的主要预防策略,目的是巩固家庭面对逆境的抗御力,以防止家庭问题发生。近年社福机构因应本港家庭形态的转变,积极推动服务创新,如发展专为离异家庭而设的共享亲职教育、涉及多代家庭的祖父母亲职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长支援以及推广父职教育等。

业界的专业经验及相关研究亦引证出,具质素的家长教育不仅只是传授家长教养子女的知识与技巧,更应从家庭的整体需要着手,例如夫妇关系的建立、父母角色适应、父母的个人情绪支援也是重要元素。而家庭友善的社会环境 (包括公共政策及社会气氛),对于父母能否有效实践亲职功能也至关重要。

诚然,要减少现今社会的过度竞争文化,必需要打破当中恶性循环,其中关键是如何在现有家长教育工作注入新思维,建构更多另类可能性,让家长了解及体验到「赢在起跑线」以外的亲职经验。因此,家长教育运动应以推动亲职文化更新为目标,致力重塑社会氛围,向社会展示儿童成长的多元性,缔造与竞争文化相抗衡的另类文化,从而逐步带动社会文化观念上的改变。

过度竞争文化的确令本港家长及儿童面对沉重压力,甚至严重扭曲儿童应有的快乐童年。追本溯源才能对症下药,要减少过度竞争文化,除加强家长教育工作以外,更必需认真检视香港教育制度(如学位分配机制、大学收生政策、中小学课程检讨等)与竞争文化形成的关联,方能还香港家长及儿童一个快乐的家庭。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总主任(家庭及社会服务)梅伟强

2019年5月

标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