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To Heal Logo  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触发回归以来最大型社会运动,大规模游行与激烈冲突场面不断上演,牵动着每一个人的情绪,尤其是被视为这场运动主力的年轻人。翻看社工《工作守则》,社工首要使命就是协助有需要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不过在前所未见的社会危机下,怎样回应年轻人的精神困扰,社工也会感到迷茫。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马丽庄直言,社工不是超人,在这场社会事件中,莫说是年轻人不开心,其实每个人也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出现伤痛、抑郁和愤怒,这都是正常反应。

  她忆述去年十一月中大冲突期间,回校看到执教三十多年的地方一片破坏凌乱时,不禁一边走一边流泪。「我第一次经验到在大社会问题下,一个人原来可以如此无力,我相信,这绝不止是我个人的感觉……我看不到有哪些人可以保持正常的心理健康。在这大环境下,很难有人是不忧郁的。」

重整身心 还原基本

  马丽庄教授说,如果社工身心健康都不在状态,甚至处于抑郁,看不到工作意义的话,无疑难以盛载服务使用者的困扰、挫败与难题等。要帮助别人先帮助自己,她指出,社工首先要固本培元,做好自身情绪管理,例如不要无止境地接收资讯,应从中抽离,调整自己身心。

  马丽庄教授提醒,重回初心,社工的角色和专长其实就是分析和回应服务对象情绪背后的需要,识别及回应年轻人方方面面的服务需要,过往做法皆透过生涯规划、人才培训、活动或辅导等,协助年轻人探索热爱的事物、建立生命意义,从而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她形容这些工作很有价值、有意思,同工多年来都一直努力在做。

从家庭入手 促进真诚沟通

  然而,套用在目前社会危机下,这些基本工作似乎都让人感觉不奏效。马丽庄教授认为,目前要先理解困扰年轻人的情绪是甚么,例如出现焦虑,是代表对将来没有十足把握;抑郁,背后则意味着自己失去心爱及重视的人、物、价值等。

  研究家庭治疗多年的她称,处理年轻人情绪问题时,很多时都跟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息息相关,故在当下的社会状况,她认为社工可做的事,乃促进两代真诚沟通。她建议社工从家庭入手,不止辅导年轻人,还要关顾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她指出,根据过往临床经验,家长的精神状况好坏对子女带来莫大影响,故有必要了解家长的精神健康和困扰,继而协助家长与年轻人建立良好关系,达至双方能坦诚沟通。

  要做到促进两代人对话,社工必须首先相信对话的作用,明白对话用意并非「做大龙凤」,而是旨在真诚沟通,并开放聆听年轻人的心声和经历,了解年轻人愤怒/抗议的因由,不强加己见,同时有足够成熟程度去应付冲突。

核心不变:真诚关顾他人

  很多时面临精神困扰的人,或许因为压力、感到问题羞于启齿、或怕被人标签,而不愿意主动求助。马丽庄教授表示,这要多靠年轻人的家人、朋友或师长,鼓励有需要的年轻人正视困难和挑战,或代为转介给社工。她又称随着时代转变,社工接触年轻人的方法愈来愈多,然而,不变的核心是社工必须打开心扉,与服务对象交流,建立信任尊重的关系,让对方感受到真诚的关心照顾,才会愿意接受协助。

  「其实年轻人与所有人都一样,觉得你疼爱我、关心我,我便听你说话;若年轻人觉得你不关心我、不疼爱我,又怎会听你说呢?所以关系是十分重要。」

  马丽庄教授寄语,与年轻人相处时,不要说教,反而要向他们学习,譬如对新事物的触觉和掌握 (资讯科技发展和技术),坦言很欣赏他们敢言、愤怒,勇于破旧立新。然而,她希望年轻人善用他们的愤怒去改革建设社会,而不是摧毁自己和社会,鼓励他们扩阔视野,深入认识世界、国家和香港历史发展,了解抱持不同立场和世界观的人士,互相包容,互相尊重。除此以外,她期望年轻人重视自己和家人的精神健康,积极有效地调节生活起居节奏,修补和加强与家人关系。她期望同工也不忘持续进修增强专业知识,认识和掌握中外社会脉络,因为滋润自己,才能滋润他人。

  马丽庄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现任国际家庭治疗协会会长、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的临床院士及认可专业督导、亚洲家庭治疗协会临床院士,专长研究家庭治疗、家庭小组治疗、精神健康、家庭研究及临床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文章刊于2020年6月24日《星岛日报》

标签:
Back to Top